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倾注了毕生心血。

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孙中山如何提出“三民主义”?

后来袁世凯偷了革命果实,孙中山先生没有退缩,而是为维护革命果实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直到1924年才带病北上,与冯玉祥共策,不幸于次年病逝。

在孙中山先生光辉伟大的一生中,提出“三民主义”无疑是他最光辉的思想财富! 时至今日,“三民主义”仍具有巨大生命力,继承和尊崇孙中山先生的宝贵思想财富。

特别是对当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到底是怎么提倡的? 着眼于思想性质和政治功能,“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其产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思想上看,中华民国初年,承孔制大一统崩溃后,新学说、新思潮涌入。

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既好奇又新鲜,迫切地想抓住某种主义来拯救国家。

于是,有人提出了无政府主义,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有人提出了民治主义,有人提出了共产主义。 “思想纷繁”是这个历史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

由于“思想庞杂”,政治上出现的是行动混乱、力量分散; 在半殖半封建的中国,许多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的救国方案不断地“碰壁”。

从革命运动的形势来看,1894年成立了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这时的孙中山由“改良”转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政治舞台。 1895年的广州起义

标志着孙中山与清政府彻底决裂,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从革命理论的发展来看,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的壮大,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宣告成立。

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铲除鞑靼人、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确立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发端。

同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将其解构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于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应运而生。

如何理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和民生可以看作政治问题的三大基本范畴。

民族主义——“驱除鞑靼人俘虏,恢复中华”又称民族革命。

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也被称为政治革命。

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有政权,政府只有统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试点、监察五权分立。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也被称为社会革命。

这是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控制资本。

此后,孙中山先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联俄、联共、扶贫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和革命灵魂。

必须指出,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右派反动分子在必要时严重歪曲了“三民主义”。

蒋介石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反共抗俄”、自由、平等、博爱等。 蒋经国认为,“三民主义”都是要建设一个富裕、安逸、轻松的社会。 有人把它解释为“自由、民主、均富”等,

这些解释的本质与孙中山先生的立场恰恰相反。

《南岭星语》 •「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