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简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有什么区别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遗产。

旧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概述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最初的组织的入会誓言是“驱除鞑靼人,恢复中国,成立共同政府”。

誓词与《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相同,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单表现。

在兴中会纲领中首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三民主义完全表现在“驱除鞑靼人俘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确立平均土地权”四个词上。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传檄的战斗旗帜。

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复杂的民族矛盾,即不仅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也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王朝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同清王朝越来越勾结。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反对”。

“驱赶鞑靼人,收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

这不仅是因为清王朝是被满族贵族“宰割”的封建专制政权,而且已经成为“外族朝廷”。

“反对”口号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就在于此。

避免中国分裂、共管的不幸,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又一主要内容。

在《民报》刊中,孙中山把“异邦强迫之”和“异种残之”作为民族主义“病危”的基本原因。

“非革命不可救药”,革命要“先推翻满洲政府”,反对民族主义压迫帝国主义的含义就在这里。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剥夺人权的,因此,不是“平等的国民所应受的”。 必须通过“国民革命”途径推翻封建帝政,引进“立宪民主”的共和制度。

结束“因千年专制之毒而不明”的严重状态。

为了配合这种“国体”的“变革”,有关政体的蒙混也成为了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和资本两大问题。

“平均土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是“改良社会经济组织,评估天下地价。

现在的地价仍然是原来的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的增值归国家所有,为国民共享。”

孙中山认为该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公家富裕”,促进“社会发达”。

在资本相关课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对中国来说是必须的”。

他认为,中国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实业计划》这本书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

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道路归结为“控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很快就把“不能委派个人或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实业”,比如铁路、电气、水利等“都带回国了” 这是因为可以防止资本家断流的缺点。

还可以“配合全国的资金实力”。

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

三民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主要缺乏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但是,它批判地继承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用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整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独立、民主、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得更加完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革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时候,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下,建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在民族主义中堆积如山的反帝课题。 “民族解放的斗争,广大民众的目标就是反帝国主义”,民权主义进一步暴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蛮横,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一些批判。

称赞“代议政体被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再次确认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民生主义强调“耕者有田”的观点,明确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生活”的思想。

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了新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革命阶段的进步性,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