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海鵬
一
发展观广义上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看法。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看法。
孙中山的发展观既包括广义也包括狭义。
从广义上讲,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总看法。
中国同盟会时期的三民主义是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主张。
武昌起义后,湖北省立即成立了源于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的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总统,除民生主义外,三民主义的主要目标已经完成。
1924年中国国民党大力通过的三民主义,被孙中山重新诠释为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其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主张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
联俄共援农工,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这些新的内涵,中国同盟会时代的三民主义是完全没有的。
这种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孙中山把握了时代脉搏,反映了孙中山对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民国社会的反思,对辛亥革命结果的反思,也反映了他顺应时代思想不断发展的特点,对国共合作具有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意义。
从狭义的角度讨论孙中山的发展观,可以从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入手。
1903年以后,孙中山一直在宣传、阐释他的民生主义。
在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他解释得最多、最用心。
1912年以后,孙中山多次说明他的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他看来,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关于民生主义的解释,很多学者看到了平均的土地权利,资本的抑制。
其实,民生主义不是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而是要反对少数人对社会财富的垄断,防止资本家垄断造成的社会弊端。
我认为民生主义主张的核心是在中国建设不需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
从这个角度看,孙中山的发展观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观,他追求的现代化也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国民党壮大后,孙中山重新设计诠释民生主义,多次发表关于民生主义的讲话,赋予民生主义新的意义。
民生主义第一讲指出,民生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各种历史活动中心。
它把人民的生活提到了社会历史活动的中心位置。
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中,孙中山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主义的落实; 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任何区别,分手还是在于方法。
”,“这样把今后要涨的地价收归大家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人民对国家不仅要有共产,还要有一切事权。
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
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孙中山说:“我们要实行民生主义,重视分配问题。
我们重视的分配方法的目标不是赚钱,而是供给大家使用。
“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打破资本制度……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主义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以养活百姓为目的。
有学者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评价为资本主义,也有学者评价为社会主义。
我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尤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至于这里对民生主义的解释,考虑到联俄、联共、助农工的政策,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修改显然反映了他的政治倾向性。
他的思维反映了十月革命后世界的变化,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若干理论的接受。
孙中山去世后,遗孀宋庆龄强烈抗议1927年4月和7月发生的背叛孙中山遗嘱的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4日,宋庆龄发表声明,指出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是革命中的基本,表明孙中山对工农阶级地位的确认,认为工农阶级是自由新中国建设的柱石,认为三大政策是实行三民主义的唯一途径。
采取任何削弱这种支持的政策,并不是真的忠于孙中山,而是动摇国民党的基础,背叛了大众。
宋庆龄在这里传达的孙中山的意见真正反映了孙中山的思想。
二
孙中山为了重新研究和设计民生主义,专门在上海执笔《实业计划》,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系统构想。
《实业计划》写于1919年,原文为英文,题为《中国的国际发展》,翻译成中文时命名为《实业计划》。
可以说,《实业计划》是民生主义的具体化。
1922年孙中山编《民权初步》 《实业计划》 《孙文学说》为《建国方略》。
鉴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国际上为战争服务的许多军事产业停业,消费军工产品的数百万军人转业,国与国之间的游资将探索投入方向。
孙中山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在《实业计划》,他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绘制了初步蓝图。
他认为,未来20到40年,中国将有非凡的发展机遇,能够消耗国际资金,组织国际大型银行团来中国投资,组织国际力量共同发展中国实业。
孙中山提出中国实业发展的宏观规划,是要修建10万英里铁路、100万英里碎石路,疏浚现有运河,挖掘新运河,治理长江、黄河、西江、淮河等河流,在全国普遍建设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