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虞永平教授: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能片面定向

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重视发展规律

  在当前的早期教育市场上,幼儿美术、英语、跆拳道等兴趣班热闹红火。但是,我认为幼儿在什么年龄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可以学习什么,在教育上应该做些什么,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说得很清楚了,广大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和其他幼儿教育从业人员都应该以这个文件为指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学育儿,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童年快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基础,是前提,也是指针。

  幼儿园教育应以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方向,注重幼儿的素质教育,幼儿的全面成长。因此,数学、语言、美术、音乐、科学、运动等都应是幼儿园重要的课程内容。幼儿园教育应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区域活动,并采用小组、个别等灵活的学习形式。因此,孩子一般意义上的兴趣在幼儿园是能够满足的,不需要专门开设兴趣班。至于英语、跆拳道、珠心算、国学等不是幼儿这个年龄段该学的内容,我们不主张搞这些方面的兴趣班。个别孩子在艺术上有特殊兴趣和需要,幼儿园教育又无法提供,也可以通过社会机构得到满足。但前提是,这些社会机构必须真正是专业的,对孩子和学习内容要有科学的研究,严防利益至上,蛊惑家长,逼迫幼儿,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名师课堂|虞永平教授: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能片面定向

  我的孙子出生10个月多一点就能走路,拦也拦不住,骨骼发育到了这个水平。我自己也知道,几乎所有的同事都告诫我,别让他走得太多,大家的理由是一致的:骨骼发育较早,要保护,不能过度受力,不然会引起脊椎或其他骨骼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尽可能少让孩子行走,但已经尝到了行走乐趣和好处的孩子是很不愿意坐下或被人抱的。于是,一场关于“走”和“抱”的较量也就延续了一段时间。 

超前教育不利于幼儿成长

  人的有些能力是需要适度保护的,超越了规律就要承担后果。要根据幼儿的成熟状态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专项训练对处于人生发展初期的幼儿来说是极不适合的。幼儿的身体和心智还没有达到需要专项训练的程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最合理的途径。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自然的法则,逾越这个法则,就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身体动作是如此,心智发展也是如此。

  超前教育对幼儿有损害,对幼儿的童年也是浪费。一项幼儿并不具备充分学习条件的内容,需要幼儿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训练,而到了具备条件学习的年龄,很快就可以掌握。也许成人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对幼儿多多少少都有些价值,这是注重了绝对价值。但幼儿教育还要判断相对价值,要判断教育付出的代价,要判断哪些内容更适合3-6岁的孩子学习,哪些内容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超前的学习一定不具有相对价值。

  超前教育的确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但当前许多心理学专家都在尝试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我认为教育是以心理科学为依据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能作为教育依据的不是一时一事的心理学见解,而是得到证实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心理学的某几项研究或某几个测试数据就手忙脚乱、狂追猛跟、趋之若鹜,不然就可能会毁了教育科学;二是心理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依据,不是教育学本身,而且心理学只是教育学的依据之一,更不是直接的教育内容、方法和策略,教育科学有自己的价值、逻辑和系统,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要进入教育领域都要经过教育科学的过滤和选择。真正的心理科学也不会简单地对教育指手画脚,这两门学科各有自己不同的责任。

  关于多元智能研究和测试,只是心理学的课题,作为研究未尝不可,但能否作为教育的依据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多元智能理论有可取之处,它改变了传统的智能观,引发人们更广泛地人的发展向度。但我坚信,这种理论所追求的绝不是只优势的智能、放弃不足的智能,我们不能因此而使幼儿园教育变成特长教育。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教育所要追求的是让各种智能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使长者更长、短者变长。我们不能做违背多元智能本意的事,不能做提前教育的急先锋,提前教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借鉴心理科学的优秀成果,但不能追随危及幼儿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伪科学。

了解幼儿不等于测试幼儿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商业化的幼儿能力测试,测试也许是心理测量学的重要手段,但不一定是教育研究的灵丹妙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反对成人中心、随心施教,我们主张要了解幼儿、以学定教。了解幼儿不等于测试幼儿。对心理学的研究来说,适当的测试也许是必需的,也是有价值的。但对教育来说,应由教师通过专业手段来了解幼儿,而不是由专家来测试幼儿。观察、分析和了解幼儿的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而不是给幼儿贴标签,更不是将幼儿分为三六九等,搞所谓的定向教育。

  所谓商业化的能力测试,是赢利性的判断幼儿能力发展状况的活动。我想说的是,一般情况下,幼儿不需要接受这种测试,这种测试是在非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进行的,不一定能作为教育的依据。此外,如果由于特殊需要,一定要对儿童进行这种测试,一定要由真正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因为这是极其专业化的工作。测试的结果不宜无限放大、随意解释,更不能盲目地用于教育。

想当然地开发潜能会扭曲幼儿心灵

  把幼儿的潜能当作可以开发的对象,这种理解本身是不合适的。所谓潜能,就是尚未展现的、有可能显现的能力。用开发的方式去处理能力问题,太在意外在的力量了。人的能力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逐步展现出来的,展现的核心力量来自内部,但需要适宜的外在环境。外在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内在能力的展现。幼儿潜能不是无穷无尽的,是受制于规律的,也不是由教育者的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幼儿自身的可能性决定的。儿童的潜能服从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想当然地野蛮开发,最终只能使幼儿心灵受到扭曲。

  幼儿教育不能超越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幼儿要有所期待,这就是要给幼儿展现潜在能力的机会,但这种期待要合理,不能搞野蛮开发,不能从成人的期待出发搞定向培养,不能破坏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否则幼儿就不可能有幸福的童年。

  提前培养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什么叫提前?提前就是逾越规律。规律是不可逾越的,逾越规律就会受到惩戒。逾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最大惩戒就是幼儿的身心受损,甚至造成不可扭转的损坏。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是提前教育的典型表现。所谓定向培养,也是提前教育的一种典型表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启蒙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快乐教育,而定向教育是高中以后才发生的事。

  说到潜能,不得不提到美国分析哲学家伊斯雷尔·谢弗勒。他的《人类的潜能》一书,就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类潜能的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与重构。其实,除了哲学,其中不乏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分析。谢弗勒对“潜能稳定不变”“潜能可以和谐实现”“潜能均有价值”这三个神话进行了界定和批判。从谢弗勒的研究可见,潜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显现的潜能以后可能会弱化,今天没有显现的潜能以后可能会显现;当在着力实现一种潜能时,有可能在扼杀别的潜能,人的能力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并非所有的潜能都是积极的,潜能既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对潜能需要作价值判断。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能片面定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学前教育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兴趣,不是指单一的兴趣、特殊的兴趣。兴趣是全面发展的动力和催化剂,不是片面定向教育和特长教育的代名词。

  早期特长教育、定向教育是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大干扰,偏离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从现实的角度看,幼儿将有限的时间过多地集中于某项或某几项内容的学习,必然会弱化其他内容的学习,导致幼儿发展失衡。事实上,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幼儿的学习是启蒙性、奠基性的学习,幼儿的不同发展领域之间是存在关联的,如果不是忽视了某些领域的发展,所谓的特长也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满足幼儿进一步的兴趣和特殊的兴趣,但不必给幼儿确定人为的“特长”和训练方案,更不必为所谓的特长而牺牲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注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是人类最具生命力的教育信条之一,这也是衡量教育之所以是科学的重要砝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全面发展不是要所有的幼儿以同样的速率和在同样的领域达到同样的水平,也不是要让每一个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领域达到同样的水平。和谐容纳差异,差异显现和谐。每一个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特殊的节奏和路线图,科学的幼儿教育就是要、了解和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