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虞永平教授:幼小衔接应回归常态!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当前,“知识为本”“升学为重”等观念违反了教育规律,将整个社会的焦虑投射到年幼儿童的身心。幼小衔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府、幼儿园、学校和家庭应协力配合,让幼小衔接回归常态。

名师课堂|虞永平教授:幼小衔接应回归常态!

202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方面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规范和引导。在开展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充分。

不要增加额外的“衔接课程”,避免增负担

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幼小衔接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把幼儿到小学生看作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基本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不是翻山越岭,而是发展的自然延伸。要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儿童顺利过渡。

为入小学做准备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在整个课程之中,贯穿三年,重点在大班。入学准备是全面准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最好的入学准备,重点是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因此,入学准备教育不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再加上“入学准备”课程,更不需要在校外机构接受专门的训练。要检查幼儿园课程中是否存在教育偏倾和缺失的问题,是否存在忽视入学准备的问题。只要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落实《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基本要求,扎实推进课程建设,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切实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开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多样化活动,一定能落实为入小学做准备的任务。

帮助学生入学适应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能。《指导意见》提出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要强化衔接意识。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致力于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衔接,要提高衔接的实效

幼小衔接是一项需要实实在在加以落实的工作,切忌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要过程和实效,而不是书面的成果和报道。要避免以开会代替思想的转变,以外在环境的改变代替衔接活动,以口头上的衔接代替实际的衔接努力等错误倾向。要真正抓住衔接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因此,标语和传单不一定触及问题的实质,表面的装点和改变不一定产生实质性的成效,众多的会议如果没有真正直面问题,就难以真正推进衔接工作。要真正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来研究和探索幼小衔接,坚持以儿童为本,儿童的发展现实和可能,切实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入学准备的核心在于真正落实《指南》精神,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在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及上学意愿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真正做到内容上不超前,形式上不灌输、不强化训练。不要把参观小学当作入学准备的全部,不要把模拟小学课堂当作良方。入学适应的核心在于新生有入学的意愿、积极的情绪,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重大的困扰和对立的情绪,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入学适应不是一次两次班会能解决的,也不是只改变一些物质环境能解决的,更不是标语口号能解决的,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入学适应工作的重点是教师的入学适应意识,真正把眼前的每一个新生看作正处在过渡阶段的儿童,真正去新生的需要和特点,真正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适宜的教学方式。因此,入学适应的核心是课堂,关键在教师,根本在了解和理解儿童,真正变任务中心为儿童中心,真正最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

注重幼儿园和小学的教研及联合教研是解决入学准备和适应的重要措施。要让教研工作真正回归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教研工作的形式主义,避免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的前提是存在衔接问题,教研过程就是研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次教研活动就可以解决的,应该经过实践的探索、验证,教研的成效是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为衡量标准的。

不要停留在“禁止”上,要在各层面积极作为

幼小衔接是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也出现了课程下移的现象,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之前只能在小学看到的“长时间全班集体教学”“书面教学及等级评分”等现象在幼儿园也随处可见(Miller Almon,2009)。东亚、非洲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众多因素,要进行系统思考。幼小衔接教育不能停留在“禁止”上,而是应该鼓励各方参与,统一思想、积极作为,共同研究和切实采用解决当前问题的良策。

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固然要禁止在幼儿园教授小学的教育内容,禁止打乱幼儿园教学秩序、加重儿童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的校外入学准备培训,禁止小学入学过程中的考试和测查。但只是禁止并不能真正实现科学衔接。要深入研究儿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入学准备意识、入学适应意识,探索积极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的成效。尤其是要注重幼儿园、小学及家庭的积极配合和良好合作,对幼小衔接形成真正的共识,在此基础上积极作为。

对小学教师来说,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入学适应要求我们先备“人”再备“课”,把了解儿童放在第一位,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新生的现实状况,实现以学定教;在课堂上多观察儿童的表现,感知儿童的不解和迷惘。课堂衔接是最核心的衔接,课堂衔接的关键是了解和理解儿童。教学应真正适应处于过渡期的新生,真正适应具有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儿童。与此同时,应注重环境的改造,让环境适宜于新生,让每一个儿童感受到接纳和关爱,感受到新奇,进而积极投入其中。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努力创新适应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像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所倡导和践行的那样,要深入班级,跟儿童在一起,感受和理解儿童的生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断努力。

对于幼儿园来说,除了坚持儿童为本,还要真正着眼发展,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真正引导家长理解、感受和配合入学准备。家长的心理准备是入学准备绕不过的坎,没有准备好的家长往往会把儿童带进无休止的课外培训和强化训练之中。因此,要切实在与家长沟通上下功夫,举实招,出实效。入学准备不是依靠上几节所谓的“入学准备课”或实施一个入学准备的主题,而是要始终有一种准备意识,尤其是对儿童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的意识,不断引导儿童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不断激发儿童学习的渴望。入学准备不是完成“固定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学习兴趣、愿望、能力和品质的准备。所以,要实实在在,将入学准备工作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全过程,渗透在儿童的各类活动之中,形成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幼教论坛”公众号:回复名师课堂领略更多名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