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幼小衔接中家长教育焦虑的纾解
收录于话题
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
为了更广泛的宣传科学幼小衔接理念和实践经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各专委会遴选了一批优秀论文和典型案例。虞永平教授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当前,“知识为本”“升学为重”等观念违反了教育规律,将整个社会的焦虑投射到年幼儿童的身心,而作为家长,亦是被其所牵引,对于家长们来说,在“幼小衔接”的话题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疑问以及焦虑的情绪。
日前,“大班幼儿参加园外兴趣班”的问卷结果显示:给孩子报名课外兴趣班的原因中28.05%的家长认为由于“幼儿园不教授这些内容而选择在园外报名参加兴趣班”,53.22%的家长选择了“大家都在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有18.83%的家长选择了“遵循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
在202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而这次“双减”政策的颁布从不同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震荡与改变,迎合家长需求的各类教育培训开始渐渐退出了孩子们的生活。在这些培训班和补习班被撤销后,很多家长的焦虑也变得无处安放。
作为幼儿园,如何进行家园合作?让幼小衔接成为一场充满爱与温暖的旅程,引导家长放下焦虑、保持良好心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榜样,合理期许孩子的发展,帮助孩子成就快乐温暖的人生呢?那么,我们首先追根溯源,从家长教育焦虑的“众相”来深层解读……
01/类型与象限:家长教育焦虑的“众相”“师夷长技以制焦虑”,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我们必须要揭开焦虑,方能有的放矢。在这里引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型概念,基于目标与途径,我们划分了四个象限,以此来界定四种家长焦虑的类别。(一)第一象限:固有型焦虑第一象限的家长如“孟母”般,对孩子上小学的焦虑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双减”淡化了唯分数论,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种子一旦种下,总会在不经意间若有若无地影响着家长们。
有的家长会想,与其“躺平”不如“站起来做点啥”,总归是有心理安慰的,再者,将来终有一天会面临升学压力,各种筛选总得有所依、有所照,学科不是标准,那就走上非学科标准的道路。因此,这部分存有固有思想焦虑的家长将“赌注”压在了非学科类培训的园外培训机构中。如此一来,内卷自然而然产生了……(二)第二象限:资源型焦虑第二象限的家长在失去了学校“加持”和园外培训机构“助力”这两个资源的后备支持之后,会觉得无所适从。这个类型的家长一般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能力有限,文化水平有限,不能给孩子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另一种是自己有能力奈何没有时间,或因工作原因或因家庭原因,没有充裕的时间满足孩子个性化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焦虑就油然而生了,总之,资源退场,这一类型的家长在“双减”背景下不知所措。(三)第三象限:靶向型焦虑第三象限的家长属于靶向型、目标型的焦虑。他们的焦虑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有着很强的“向心力”,在不断吸引着各个虎视眈眈的培训机构。家长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减负解放孩子的天性、促进孩子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忧减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于是家长就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多种方式来“补给”孩子的空余时间,其实主要也是为了买一份所谓的“心安”。(四)第四象限:迷茫型焦虑第四象限的家长属于“随大流型”“人云亦云型”,在“双减”之前,大家忙着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忙着给孩子打“鸡血”,这部分家长也是跟随大众随波逐流。但是,在“双减”之后,家长群体出现了分支,有些家长明里暗里通过多种渠道给孩子“培训傍身”,有些家长则是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幼小衔接,有些家长则在各个非学科培训班之间徘徊,无法确定自己的教育投资是否顺应当下……这部分家长看到各种“分支”,会不明所以,不知去向,做什么好?怎么做?不会选择?不做,又心有不甘,只能说“敢问路在何方”。
02/缝隙与渲染:家长产生焦虑的“溯源”家长教育焦虑类型的复杂化、多元化,让我们不禁思考:教育焦虑是家长一厢情愿、自作多情?抑或是有其他的原因?如果我们单纯地认为这是因为培训机构的蓄意“造势”造成的,那么,培训机构真的能掀起这样的“云雨”吗?自古以来,有句话俗话叫“苍蝇不叮无缝蛋”,如果我们教育系统本身没有存在任何问题,培训机构又何能打开“蛋壳”呢?通过分析,我们陷入了重新思考……为了后续给予直击心灵的温暖,必须要“刨根”和“问底”。(一)学段衔接的“缝隙”从每个学段起始的年级做起,可以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段、新的要求,然而,我们在幼儿园到小学的学段的衔接中存在一定的缝隙。
1.课程衔接上的“缝隙”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学前阶段对于书写的要求是“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写画时姿势正确”,建议示范“握笔的正确姿势”。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 年级)关于书写的要求是:“写字姿势正确”“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从学前和小学对书写规范要求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学前阶段的要求“画”是多于“写”的,对于书写汉字的要求只是“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而到了小学 1-2 年级的要求是“写字姿势正确”,重心明确放在了“字”上面。
然而,学前阶段没有对书写数量、时间、质量等具体要求,“双减”政策下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那么孩子如何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达标,这个“硕大的缝隙”由谁来填补?2.师资衔接上的“缝隙”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是分流的,这两个学段的教师对孩子身心发展与学习特质、教学内容与方法,彼此之间存在一个缝隙、一个壁垒,那么如何让幼儿教师和小学低段教师得以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与环境创设上,更能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共同特质,及课程与教学设计呢?(二)剧场效应的“渲染”政府不断出台遏制“小学化”倾向的文件,但幼小衔接课程、师资衔接上的缝隙已然存在,由于优质资源的有限性,优质小学面临生源多,名额有限,不得不进行筛选。而筛选方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与之前基本一致。家长忧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希望给孩子更多听、说、读、写等的知识,所以,资本市场的介入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资本的介入,不仅将培训机构推向前台,而且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越来越多的人在“剧场效应”里被内卷,剧场效应即指个体成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引发其他成员效仿而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整体利益受损的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每一排为了不被人挡住,也纷纷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看电影,所有人都回到了原点。其实看的还是原来的那场电影,花的还是原来的钱,但每个看电影的人,切身的感受是,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自己买的座位也白白浪费了。03/家长与学校:做温暖的衔接教育焦虑已然是幼儿家长们需要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消除家长忧虑,使幼儿能健康、快乐、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作为温暖的“打开方式”:(一)以双向替代单向,正确打开衔接方式双向奔赴是拥抱,单向奔赴是追逐,双向奔赴的爱是最好的爱,双向奔赴的衔接是最好的方式,我们要坚持双向衔接,并通过下发的文件,为幼儿园和小学做好适应工作提供“指南”。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在课程上幼小衔接,幼儿园将入学准备教育渗透于保教过程,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小学要尤其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提前介入参与幼儿园教育,课程内容注重与幼儿园的衔接,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开展。其次,在师资上幼小衔接。将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合流培训,使教师在学习期间对学前和小学的儿童状况深入了解。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国家也在和出台系列文件,但依然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与幼儿园衔接的还不够,幼小衔接必须要将幼儿园的“独角戏”变成幼儿园和小学的“二重奏”,这样才能实现有效衔接。(二)以流通疏导滞涩,消除信息不对称只有信息疏通了,才能春江水暖,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于家长而言,既要了解幼儿园的做法,也要了解小学的要求。有调查表明:小学知识量不大,知识体系不难,但是有小学老师直言:不少幼儿坐不住、无视课堂规则,会随意起立、奔跑,文具散落一地……
但是,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要求: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如果家长提早知道“入学准备”的要素,或许就会更进一步提升家园共育的意识了,说不定也能减少对培训机构“趋之若鹜”的心态了。(三)以良币驱逐劣币,正确认识入学准备如果把科学进行幼小衔接比作良币,那么市场上的超纲超学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培训机构的教学就是劣币。蒙台梭利曾说:“当儿童能够从众多的物品当中择其所爱时;当他学会将取出的物品送回原处或让给其他伙伴时;当他梦寐以求的某些器械正被别人玩耍,而他学会了安静耐心等待时;当他长时间专注地做练习时……他已经做出了很多的意志行动。”
作为幼教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向家长宣传“入学准备”的科学理念,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上幼儿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会耽误孩子的“入学准备”。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劣币”也终将退出舞台,“良币”也会如星辰般熠熠闪光。(四)以到位替补越位,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拥之则安,伴之则暖,家长到位“即可”,不需要“越位”去做学校教育的事。基于家庭教育的职责和定位,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培养孩子对数字和语言符号的兴趣,如帮助孩子了解数字的用处、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物品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做事坚持不懈、认真专注等。(五)以留白取代填满,实现减法之美学留白即表白,每一处留白都是别样的暖心。要寻找家庭成员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纠正“一切为了孩子”的片面理解,家长要适度地为孩子留白,给足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如同中国画强调留白一样,教育也是需要留白的,或者说好的教育,就是留白的教育,留白——让孩子有时间、有机会去想象、去思考,甚至什么都不做,让他的身心有一些放松的时光,让他独立地找到方向。
家长亦是如此,为孩子松绑,也是为自己松绑,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做感兴趣的事,家庭生活成为滋养彼此的源泉。学前阶段是一个人生命最丰饶的阶段,趁着“双减”,还童年以童年原来的样子。(六)从线下转移线上,特殊时期奏三部曲如何碎了“焦虑”,暖了心灵?如何做好“特殊时期”幼小衔接工作呢?暖暖在线,将爱连线:第一部曲是组建钉钉聊天室。构建家庭、幼儿园、学校的“幼小衔接链”;第二部曲是设置“幼小衔接”专栏。结合当下家长提出的问题,设置“快乐的小学”专栏,邀请毕业生及家长围绕“自我管理、社会适应、学习准备、心理准备”进行分享;第三部曲是“小学沙龙”,聚焦家长关心的问题,以“学习准备”为主题开展研讨。
三部曲既创新和拓展家园共育的方式与途径,也大大降低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可以说三部曲多了“人情味”式样的温情。
我们以幼小衔接为视角点,以整体、系统、全面的思路作为有温度的打开方式,才能普及儿童“入学准备”的正确理念,现代“孟母”的“入学准备”焦虑才能得以缓解。
花开共有时,衔接有温度。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他是桃花,开在阳春三月;他是荷花,开在炎炎赤日;他是梅花,开在寒冬腊月。这是如同一段诗一般的旅程,生命的张力在这里打开,完成一次次重生,让我们一起脚踏实地,做有温度的衔接,成就更好的孩子,“慢煮”衔接,静待花开。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作者:余秀波,慈溪市早期教育中心,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专委会
时间
地点
活动主题名称
4月07-11日上海全国幼儿园精细化后勤管理专题研讨会4月08-12日重庆
重庆名园课程建设暨内涵发展与特色教育观摩4月09-14日成都
名园观摩---
全国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环境创设与班级管理
4月09-14日杭州
名园观摩---
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与特色课程建设观摩研修班
4月14-19日上海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环境创设与班级管理4月21-25日深圳全国幼儿园精细化后勤管理专题研讨会4月21-26日杭州幼儿园一日生活优化、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4月21-26日重庆幼儿园内涵发展、环境创设与游戏活动指导5月12-17日成都幼儿园游戏活动观察组织与学习故事探究实践5月13-17日上海游戏活动开展、区域环境创设与一日活动优化5月18日-22日重庆『重庆曙光幼儿园』‘生态体验课程’浸入式跟岗研修班持续更新
...
....定制培训
送教上门
全国
各地
学历提升,人社第三方证书,
职业证书(园长证、幼师证、保育员、保健医...等)
专注教师成长
启迪教育智慧
扫码报名咨询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