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宋诗人、词人,苏轼是众人,林语堂对他评价道:“不能有一两。
”
的确,文学大师苏轼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关于相思树,他写道:“十年生死朦胧,不思而难忘。”
关于气概,他写道:“送蜈蚣于天地,沧海一粟。”
惋惜之情瞬间让人羡慕长江的无限”。
对于落落大方,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虽然耀眼夺目,但还是凡人。 即使社会上骚动,最终也无法摆脱世俗的烦恼。
苏轼一生中受到了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 一个是四十五岁那年“乌台诗案”,另一个是五十九岁时被降级到惠州。
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被贬低的一生使他更深刻地了解了社会和人生,因此被贬到黄州的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例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等名篇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他的“东坡居士”的别称也是在这个时期加上的。
元丰二年,44岁的苏轼被调到湖州任知州工作,上任期间,他革新除弊,为法便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他还致信宋神宗,称“愚蠢不合时宜,难以赶上新进”,公开表示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以及对新法生事的不满。
也是“月明总是被云所阻”,原本与新法变革者王安石意见不合而被轻视。 因此,苏轼的行为受到当时御史何正臣等人的弹劾,他用隐语讽刺朝廷,并搜出苏轼的许多诗文为证,遭到神宗和新派人物的冒犯。
得罪当权者本来是为官的大忌,更何况还有神宗的不满。 后来,奉神宗指示,苏轼由台史皇甫护送回京送进御史台监狱。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后来,他努力营救弟弟苏辙和亲友,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官职还是降级了。
被降职黄州时,他在这个中秋佳节,借着这皎洁的月光写下了这句著名的中秋之语,同时也写下了他的几分惆怅。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是一个大梦,人生几经秋凉。
到了晚上,风的叶子发出了门廊的声音。
看眉头。
酒贱客少,月亮常被云干扰。
中秋谁共孤光?
向北眺望寒冷的情况。
今人不见古月,今月一如古人,古今之情,原是相通的。
月光下,借助文字我们被拉回了那个场景。
今晚的苏轼很开心。 他大声喊着平时的客人很少。 今晚中秋节人一定很多。
所以他走出桌子,倒满了酒,等着和弟弟开心地喝。
一切准备都已就绪,他望着夜空想象着故人到来时的场景。
其间,风驰电掣,让他非常惊讶,以为故人来了,结果却是空欢喜一场,最后等不到所想的人。
这时,他意识到现在已经不是当时的自己了。 自己的情况也不像以前了。 听到旁边人的欢呼声,笑声不断。 更寂寞。
中秋节本应该有很多人聚在一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享受美酒,畅谈人生,但可怜的他只是个纪念,中秋节孤单一人,朝北眺望。
我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他能想要什么? 渴望爱人,渴望挚友,甚至不能满足,意义不平坦。
清风吹过,竹影袅袅,他的心也跟着竹摇,不知道摇到了哪里。
突然风停了,他想了想,摇了摇头,决定还是早点睡。
但是,今晚的他注定睡不着,在床上辗转反侧,在回廊里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感慨万千。
想想往事,少年一下子变成了老翁。 想象一下,曾经落落大方的男孩现在变成了这种情况。
清寒中秋,天涯同月,相思两地情,远眺相思不聚。 我想此时的他一定会感到满院寂寞,天地里写满了孤独。
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大梦,一切都像虚幻的泡沫。 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既是被降格为黄州的寂寞惆怅,也是人生遭遇的感慨。
他不愿亲近亲人,渴望亲友,倾诉衷肠;小人得路,君子受谶,乌台受贬;他不愿连累亲友,难得与故人来往。
再加上这个佳节,他也只能一个人照影子。
明月当空,悲欢各不相同。
无论什么时候月亮都很明亮,什么也说不出来。
然后,今晚,为了送江风而说话。
互相倾诉两种烦恼,云起而消失在梦中。
隔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能当面给他任何安慰。 只是希望那一缕清风能让他知道他的意思,消除他烦恼的种子,帮助他做一夜好梦。 希望梦中有他的名字就能奏效,亲人拥抱,美丽的人能变成一切。
因为月亮抬起头来看,所以人总是喜欢把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集中在月亮这个形象上。
我想苏轼也是,不然他怎么会有这么多借月抒情的作品呢?
1074年,苏轼与当权的变法者政见不同,主动要求释放,辗转各地为官。
如鱼得水,漂泊不如意,难免会深深地思念亲人。 他要求调到离弟弟很近的地方当官,但上天愿不偿失。
1076年被送到密州,但还没有希望。 这时候兄弟分开七年了,即使思亲很痛苦,最终也没能重逢。
政治不得志,思亲不得见,人世的心酸苦楚大抵苏轼经历了一遍。
被贬密州是他人生最坎坷之际,人在脆弱无助的时候总是会想起最亲之人,而中秋佳节更是思念倍至,这才有了那首《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样是借月抒怀,不同于《西江月》 的悲凉,这首词充满豁达乐观。
这天夜晚苏轼借着酒酣开张,意兴阑珊之际笑问青天,不仅问亲人何时相见,也问自己仕途如何。
明月斑驳,照陈年旧事,曾经酣畅对酌,如今也只能起舞弄清影,一清影可见其孤独寂寞。
然而大概苏轼骨子里就有超然物外的气质,他的诗词中总是透露着乐观旷达的哲理意味,也是经历过多次贬谪看透了官场的黑暗,纵是亲人不得见,他也能安慰自己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对世事无常的祈愿,也是对他人生际遇的慰藉,月亮尚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我一凡人。
来年皎月依旧在,旧人旧事皆过往,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人生几度秋凉,把盏凄然北望。
对比两首诗,月还是那个月,人还是那个人,心境已然不同,但月光所照皆是一样的相思别离。
一轮明月照九州大地,照人世悲欢离合,照不尽的是他的相思别离。
纵观苏轼一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中年坎坷,在逆旅中求存,晚年一贬再贬,此后际遇全听凭命运造化。
明明皓月当空,照万古悠长,可皎皎月光总被云妨,愁肠又惆怅。
从此也只能感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万千相思愁绪寄与皎皎明月,遗憾思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