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景色的语言。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的要求;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杰作。
写诗,特别是景诗,揭示景与情,就能把握诗的主题,诗鉴赏题也成功了一半。
一、景況関係
1 .与三景的关系:借景抒情,融景,以景结情
2 .四者的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二.如辨析
1.景色借話
【例】《登高》
风突然响起了高猿的吼声,悲伤不已,
诸清沙天鹅飞回来。
在无边无际的寒风中,
除非长江滚滚而来。
万里哀秋好客,
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终于自立门户。
憎恨辛苦复杂的鬓角,
因寂寞而停止浑浊的酒杯。
【分析】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刻; 诗人面对广袤的江天,如何能听到猴子的悲鸣,看到鸟不停留、树落萧瑟、长江滚滚,不致引起诗人老毛病的孤独感?
情是情景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2 .置身景色
【例】《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鶴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遠影碧空尽、
但见长江天方夜谭。
【分析】全诗一字不言离别之意,烟花含愁,孤帆有憾。 离别之情如长江般无尽,离别之情如碧空。
场景中,神的形象之外,有无限的艺术魅力。
3 .由风景连接
【例】《送友人》
青山横贯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这里告别的话,一个个都将踏上万里之旅。
浮云之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再走,萧班马叫了。
【分析】第一个链接表示离别的地方,画出了辽阔美丽的风景。
接下来用双联写下离别的深情。
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感情的真挚。
最后以“萧萧班马鸣”结尾,以景结情结尾,以两匹马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衬托出诗人的醍醐灌顶。
三、三种景情关系辨析
诗人在感受某一情景或某一客观事物时,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所要表达的感情,寓于这一情景之中,通过对这一情景的描写来表现,即借景抒情。
融于景色,是指将感情融于特定的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又称“移情”。
这样的诗篇,字面上写的是景色,实际上写的是情怀。
景结情是用“景色”传达、折射、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借景抒情;
以景结情;
融入景色
四、四种内在联系辨析
1.楽
【例】《登科后》
以前不能自夸脏,
现在把天涯当成放荡。
春风得了马蹄病,
一天到晚把长安花看完。
【分析】把诗人在春花烂漫的长安路上策马驰骋的得意情景,描绘成诗人喜悦的得意模样。
2 .悲伤
【例】《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分析】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汇为一的。
3.乐景哀情
【例】 《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哀景乐情
【例】 《江汉》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
不必取长途。
【分析】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五、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及解题方法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或请从“景” 和“情”的角度赏析。
2.这句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3.这句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回答出某一种关系。
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融什么情于什么景/以什么景结什么情.
六、练习答案
【题1】
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题2】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这首词因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
【题3】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不矛盾,乐景衬哀情,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