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沉浸在古诗中。 每天暴露古诗的内涵,让你感受到古诗更多的魅力。
我是柳州人,很久以前就读过这首诗。 因为《异服殊音》这首诗,柳州人经常被别人误解。
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诗人写这句话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
首先看诗《柳州峒氓》 :
在郡城下连接津,异服发出特别的声音,很难亲近。
青箬裹盐归岭客,绿荷包饭利虚人。
鸾毛御蜡缝山罽,鸡骨老拜水神。
向法庭询问重译,想投章甫的作文体。
(广西、湖南、贵州一带少数民族的古代通称。
流氓:民,民。
少数民族服装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柳州时所做的事,柳宗元人生的后四年是在柳州度过的,死于柳州。
柳州少数民族的人很多。 这首诗中间的四个句子描写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1、诗人感情的触发点分析每一首诗,尽量从诗人感情的触发开始。
诗人用景色写情,通常有三种:
1、诗人心中已有情,可能需要借景表达。 我们叫借景抒情。
2、诗人的心中本来没有情,也许是看了一个景色之后,引起了心中的情。 我们称之为景生情。
3、也有可能两者混在一起。 心中本来就有情,看到一种景色,会让心中的情变得更深,或者变成别的情。
但无论如何,诗人要写诗,感情总要触发点什么。 需要导火线。
这个触发点是理解诗人为什么写诗的关键。 了解了这一层,就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感情语境。
来看看这首诗吧。 诗人感情的触发是什么?
请看前两句。
在郡城下连接津,异服发出特别的声音,很难亲近。
郡城:郡治所在地。 这里指的是柳州。
异服:不同的服装。
(特殊音)不同语言。
柳州城南与八达渡口相连,山洞里人衣着各异,语言不通,无法亲近。
柳州被柳江包围,以前没有桥,只能坐船移动。
第一句在此明确地点,下一幕的描写以渡口为中心展开。
“异服殊音不和蔼”是一首备受争议的诗。
之所以被讨论,是因为根据白话文,洞穴人的服装奇怪的语言不能和他们特别亲近。
好像有责备别人的意思。
这是对完整白话文的理解,古代这首诗没有任何争议。
先看看“异”字吧。 在古语中,不是“异”而是“异”。
比如“身在异乡为异客”、“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这里的“异”,可以理解为“奇葩”吗?
再看“特”字,古语中有“特别”的意思,但表示“不同”的例子也很多。
例如,王维的《终南山》中就有“领域中峰变,阴晴万端特别”的说法,这里的“特别”就是“不同”的意思。
我不打算通过所有的字,这样勉强辩解。
我们还是要了解诗人的真实想法和感情,对吧?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暂时放一放。
这首诗,文章到了这一步,我们都很清楚诗人感情的触发点。
诗人的感情触发的是“异服特殊音”。
因为“异服殊音”会引起诗人感情的波动,诗人想表达这种波动的感情。
但诗人的感情具体是什么样的,还得继续往下看。
2、所描写的场景背后的特色诗人感情触发后,一般不会一成不变。
感情可能会根据场景而变化,所以我们对每首诗的分析,每个细节的场景都要具体。
然后分析景色的特征,就可以追溯诗人的感情,解读诗人的内心。
这首诗,触发诗人感情的“异服殊音”,在风景的描写中,他的感情会如何变化呢?
看看第三、第四句。
青箬裹盐归岭客,绿荷包饭利虚人。
竹叶。
山楂叶又大又薄,经常包东西。
趁虚:即“趁墟”。
赶集。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饭。
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就知道这是描写来来往往的赶集人。
我看到的是一种繁荣景象,不知道各位是什么样的感觉,欢迎留言。
我们仔细来看看。
青箬,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很多地方包粽子就是用的青箬叶。
但是用“青箬裹盐”倒是让人觉得很稀奇。
为什么我们觉得稀奇?是因为我们现在不缺盐。
但是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盐在古时候就一直很紧缺。
唐人《朝野佥载》 一书中就记有这么一件事:一名广州录事参军,把私取盐一撮的家奴鞭打得鲜血淋漓。
可见,盐是多么珍贵。
但是盐是生活品,又不能不吃,不能不买。
但是为什么要用青箬裹盐呢?古时候没有塑料袋,但是为什么不用罐子装呢?
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青箬比较轻便,更是因为罐子的成本高啊。
我们再看“绿荷包饭趁虚人”。
绿荷包饭,不用太多解释,类似现在的荷叶饭,我吃过很多次,味道贼香。
但是为什么赶集的人要用绿荷包饭呢?
赶集还要带饭,你觉得是为什么?
不就是赶一趟集不容易嘛,早上出去,晚上才能回到家,说明交通非常不方便啊。
中午就只能吃荷包饭。
现在再看这两句描写景物的特点。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这两句诗,就是描写了老百姓的生活很艰苦。
我们再看第五、六句。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
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
山罽: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
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
鸡骨占年:鸡的骨头。
古时或用以占卜。
水神:水域之神;司水之神。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看到用鹅毛装填被褥,你是不是被震惊了?
这是一种富贵的生活啊,我们现在普通人都只能用棉花,对吧?
然而在古时候并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没有其他东西,所以才不得不用鹅毛装填被褥。
棉花是后来才引入中国的,唐朝没有。
古代基本都是用的丝织品或麻织品,丝织品主要是富贵家庭用的,普通老百姓都是用的麻织品。
只有连麻织品都用不起的人,才会想办法用动物的毛来填充。
所以这里“鹅毛御腊缝山罽”,仍然是说明这里的老百姓很穷苦。
再看“鸡骨占年拜水神”。
在这里,我们不要去讨论“鸡骨占年”的愚昧性,因为全世界哪个地方没有自己的风俗?哪个地方古时候没有愚昧?
用现在人科学的眼光,来批判古人的风俗愚昧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只看“拜水神”三个字。
古人“拜水神”,是很普遍的事情,不分地域性。
但是我们清楚,老百姓拜水神的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更是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艰辛,才不得不祈求神灵,对不对?
所以“鸡骨占年拜水神”这句话,仍然是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艰辛。
共用四句话来描写老百姓的生活艰辛,那么,诗人的感情还是之前的“异服殊音不可亲”么?
很显然,诗人的感情在发生变化,他透过“异服殊音”的背后,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艰辛。
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仅仅只是表达对老百姓的同情么?
我们都清楚,柳宗元来柳州,可不是旅游度假来的,他的身份可是刺史,也就是“柳州市市长。
”
他总得做点什么吧?
3、诗人要表达的感情看后两句。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公庭:公堂,法庭。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
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
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为在公堂上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服当纹身的峒人。
除了生活习惯的差异,诗人另一个很苦恼的事情就是语言。
自己身为刺史,却和老百姓无法沟通,还需要翻译在中间重复转达,这反映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推测:
诗人在看到百姓生活艰辛之后,特别想为老百姓做一点点事情,但是语言无法直接沟通。
这是不是一种很苦恼的心情?
所以诗人此刻的心情就是:很想为老百姓做一些事,但是中间又有语言阻隔的苦恼心情。
前面描写的景物在这里和诗人的感情融在一起。
试想,如果没有前面的景物描写,我们就看不出诗人对老百姓生活艰辛的同情,我们也就不能体会到诗人现在心中的苦恼。
这就是以景写情,把景物特点融于诗人感情的标准作品,期望能给各位读者一点点启发。
再看“欲投章甫作文身”。
正是因为前面景与情的交融,所以诗人就产生了想脱掉官服与百姓为伍的想法。
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走到群众中间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和百姓交流,才能减少语言的障碍,才能为老百姓做实事。
到此,这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就全部揭晓,这就是:
百姓生活很艰辛,即使语言阻隔,诗人也想走到百姓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办实事。
4、全诗感情脉络我们再梳理一下整首诗的感情脉络。
首先,诗人看到“异服殊音”,触发了他的感情;
其次,通过景物描写,诗人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艰辛。
然后,诗人想为老百姓做点事,但是苦恼语言不通。
结尾,即使语言不通,也要脱掉官服,走到百姓中间去。
你们看,这个感情脉络是不是非常清晰?
那么我们现在再回头看,“异服殊音不可亲”。
还有人认为,这是诗人告诫别人不要和柳州人亲近的意思吗?
如果有人再拿这句话说事,你们直接把这文章转给他看,让他好好学习。
他不仅要学习古文古诗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更要学习柳宗元为什么能受柳州人的爱戴。
再总结下这首诗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思路。
1、写诗,一般都要寄托感情,我们在下笔之前,要想清楚感情的触发点。
千万不要让感情莫名其妙地来,又莫名其妙地去。
2、对景物的描写,一般都会寄托感情,要问问自己,我们是见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还是心里本有情,而景物又加深或者改变了我们的感情。
显然我们今天分析的这首诗,就是诗人本有情,然后景物又改变了情。
总之,在写诗之情,行文的思路、感情脉络要先理清楚。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如果您喜欢,欢迎您关注我,我每天为您分享一首古诗,探索古诗的感情内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