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位于肇庆市东北部,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

「粤故事」别有天地非人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雍正《广东通志》卷十二之《山川》云:“顶湖山在城东北四十里,高千余丈,山顶有湖,四时不尽”,故称“顶湖山”,后改称“鼎湖山”。

1956年6月,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

1979年,鼎湖山又成为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第一个保护区。

《鼎湖山志》中记载的山的外观图

鼎湖山总面积11.33平方公里,主峰鸡笼峰海拔1000.3米,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北回归线附近纬度带三分之二以上陆地属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

鼎湖山受太平洋季风影响,湿润多雨,树木繁茂,分布的原始森林130多公顷,人工造林1300多公顷,成为“荒漠带”上的绿洲,又名“北回归线上的璀璨绿宝石”。

北回归线绿宝石——鼎湖山

鼎山景区于2020年1月被确定为国家AAAAA级景区。

云溪、天溪两条溪流贯穿整个景区,分别形成水帘洞天、飞水潭等飞瀑奇观,拥有老龙潭、浴佛池、三味潭、浴龙潭和天湖等胜境。

山空气中氧离子含量最高达12万个/立方厘米,是广东乃至全国氧离子浓度最高的景区之一,享有“天然氧大吧”的美称。

避暑地——飛水潭

鼎山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生物学家誉为“物种宝库”和“基因仓库”。

广东三分之一植物种数的高等植物生长在这里,其中,烧鸭、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

有兽类43种、鸟类267种、两栖类23种、爬行类54种、蝶类117种、已鉴定的昆虫713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苏门羹、山甲、小灵猫等62种,鉴定大型真菌836种,占广东省总种数的70%; 华南有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48种。

鼎湖山的历史人文资源底蕴同样深厚,有寺庙建筑、摩崖石刻、碑刻、匾额、纪念亭等文物古迹。

山中第一座寺庙建于唐代仪凤年间,是禅宗六祖慧能高徒智常禅师开山建造的白云寺。

明祯六年建立莲华庵,改名为庆云寺。 该寺原为“禅、净、律三宗俱善”名寺,岭南四大名刹之一,与鼎湖山齐名“百城烟雨无双地,五岭律宗第一山”。

嶺南四大名刹——慶雲寺

鼎湖山有摩崖石刻109题,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最古老的是唐朝智常禅师刻在老龙潭侧涅槃台石壁上的石刻“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字。

此外,宋庆龄的手书《孙中山游泳馆》也刻在飞水潭的崖壁上。

鼎湖山悬崖石刻

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传世之诗。

北宋政治家、诗人余靖曾游览鼎湖山,创作《留题龙潭》 :

崎岖的岭盘远郊,宁静的泉水中充满了石头。

沮丧成深潭,神龙藏于其下。

云层模糊,冷风雨夜下。

穷途末路旁边的梵宫,余波沃农。

秋天的景色清澈,晴朗的蛟虹照射。

势非蛟室卑、名将鳳池亜。

这样蛰居下去,到时候就交好运了。

几岁大旱,迁满救函夏。

明代大儒陳献章作《望顶湖山》:

客正歌山鬼句、

棹师正要进入顶湖船。

如果你从远处看夕阳,

独立横槎古寨辺。

清干隆年间,史学家、文学家、干嘉学派代表人物钱大昕作《顶湖山庆云寺》 :

不进羚羊峡,先爬鹳鹤巢。

清流出云,古寺悬于林尖。

石瘦森奇鬼,泉水飞溅薄绡。

偷空一个人去,私署在下一座山上捣乱。

鼎湖山有名联系甚多,如:“不兴风作浪如人间,天地非人乎”、“水闻高处,青山读古今”、“来此一步,愿各位不要半途而废”、“万支松山千笏石,百重云“在客游的画中,僧人的话在水中流淌”等。

栄睿碑亭

鼎山还有以展现中国古代鼎文化为主题的宝鼎园,集中国著名青铜器鼎、鼎文化与自然、山水文化于一体。

宝鼎园九龙青铜宝鼎,被誉为“天下第一大鼎”,鼎口直径5.58米,鼎口周长17.5米,鼎腹直径5.55米,鼎腹周长17.42米,鼎高6.68米,重16吨。

世界最大鼎——九龍青銅宝鼎

来源:方志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