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尖端物种日历
驱车距离广州市西行100公里,在车水马龙的世界身后,眼前出现了植被茂盛的山林。
也许是因为山顶上的那片湖水,人们把它叫做“鼎湖”。
鼎湖山的绿色湖水| ana/Flickr
很难想象珠三角这个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有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原始森林。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66年前的建议——在鼎湖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鼎山没有世界著名的大熊猫和羚羊,而且由于络绎不绝的游客和香客,人为干扰比较严重。
这里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呢?
植物学家的执着
故事要从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老师说起。 他是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哈佛大学在校学生陈焕镛|参考文献[6]
1919年,陈焕镛获得哈佛大学林学硕士学位,获得500美元奖学金。
这笔钱原本用于欧洲旅行,但他毅然回到祖国,一边教书一边投身植物学的研究。
当时,我国的植物分类几乎是空白的,给陈焕镛的研究带来了许多障碍。
例如,有些标本必须送到美国鉴定,才能继续深入研究。
他意识到这是振兴植物学和保护植物资源的第一步。
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标本柜| herbarium.scbg.cas.cn
从此,陈焕镛踏上了艰难的标本采集之路。
他和团队多次在海南、香港、广州、北江和鼎湖山等地采集标本,收藏于中山大学创办的植物研究所。
截至1938年,标本数量达到15万。
但是发生了新的问题。
当时的人们为了开垦而放火烧了山,不知道烧毁了多少珍贵的植物。
植物只有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仅有标本是不够的。
为此,陈焕镛开始建设标本园,种植濒危物种和有价值的植物。
陈焕镛在美国逗留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阿诺德植物园度过的。 他在这里看到了无数我国珍贵的植物。
| John Phelan/Wikimedia Commons
3年间,标本园从最初的1亩地扩展到10多亩,接近足球场大小,种植了15000多株植物,有的棚子专门栽培蕨类植物和兰花。
令人遗憾的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广州沦陷,初期规模的标本园也被战火摧毁。
北回沙漠绿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避免我国珍稀植物走向灭绝,除了标本园这一迁地保护方式外,陈焕镛还就地保护——,为有价值的生态系统和濒危栖息地划定边界,并在区域内实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对于在哪里画这个圈,陈焕镛想起了这几年为采集标本而攀登的山头,心里渐渐有了答案。
鼎山航拍与北回归带土地类型图| dhs.scib.cas.cn
放眼整个北回归带,大部分陆地都被沙漠覆盖,而我国华南地区生机盎然,就像一片绿洲,鼎湖山就在这片绿洲之中。
这里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400多年的历史,林中分布着宝贵的植物资源。 如孑遗植物、珍贵香料原料土沉香等。
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阶段已达到顶级水平,阔叶林、灌木林、马尾松针叶林等均可见。
鼎湖山季節風常緑広葉林| dhs.scib.cas.cn
丰富的植被类型为华南虎、穿山甲、鬣狗等珍稀兽类提供了避难所。
同时,也是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有助于探索人为干扰的影响。
鼎湖山有需要保护的动植物资源,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陈焕镛决定先保护好门口的这个“基因宝库”,为后来的保护地建设奠定基础。
鼎湖山天湖水库,如鱼得水翱翔绿海| dhf.cern.ac.cn
1956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陈焕镛和几位生物学家提出92号建议:“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禁止采伐天然森林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研需要。
该提案审议通过后,国家林业部门很快草拟了草案,从鼎湖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保护管理中的重重磨难
但作为全国首例,鼎湖山保护区在管理方法上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再加上资金短缺、人手短缺,日常管理依赖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保护森林免遭破坏永远是管理工作的中心要义。
建国之初,还没有天然气,周边居民仍然需要柴火。
如果村民捡到的树太多,或者直径超过6厘米,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例外,要制止别人。
鼎湖山保护区在1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络| people.cn
特殊时期,几百号村民浩浩荡荡前来,要把树木砍下拿去炼钢,首任负责人黄吉祥和员工立刻前去阻拦。
几十年间,任凭外界沧海桑田,保护区里没有一棵树倒在盗伐的利斧之下。
防火也是“重头戏”,尤其山上还有一座400年历史的古寺,烧香、放鞭炮都有可能引发山火。
1987年重阳节的傍晚,一缕青烟从最高峰鸡笼山上升起。
刚准备吃晚饭的局长黄忠良,一接到瞭望台发来的报告,就立即奔向山顶。
鸡笼山顶全景| dhf.cern.ac.cn
以当时的条件,抵达1000米海拔的山顶,只能靠步行。
黄忠良等人背着沉重的灭火工具,只用了不到2个小时就走完了平时3小时的路程。
晚上9点,大火终于被扑灭,几人早已是饥肠辘辘、疲惫不堪。
成就纷至沓来
鼎湖山在最初建立时,存在一部分马尾松的纯林。
这种生态多样性单一的森林,在面临松毛虫、松突圆蚧等病虫害时毫无抵抗力,而且林下厚厚的枯枝落叶很容易引发火灾。
被松材线虫感染而枯死的针叶树。
外来入侵的松材线虫导致我国松林大面积毁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尖儿
于是,保护区开始了林分改造。
他们首先在鼎湖山丰富的植物资源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先锋树种,如木荷、藜蒴等。
这些树种耐干旱、耐贫瘠,在生态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
接下来,研究人员利用它们在马尾松林中营造防火带,并替代长势不良的松树。
马尾松林和本土的阔叶树混交后,不仅降低了火灾威胁,最终还让保护对象——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面积扩大了50%。
湖面上的针阔混交林| dhf.cern.ac.cn
许多濒危植物也在这里改变了命运。
格木是我国本土的硬木树种,其心材纹理雅致,耐水耐腐,曾因为过度开发而濒危;保护区对格木进行人工繁育后,将种苗重新引入野外。
如今,这种珍贵的建材已经成为鼎湖山的优势种。
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桫椤,当年整座山仅剩下几棵,黄忠良等人反复试验,人工繁殖出了近100株,暂时缓解了桫椤的濒危状态。
现生蕨类植物里最高大的物种| luoycy/inaturalist
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理想的科研基地。
2002年的一天,华南植物所的博士生王英强在鼎湖山观察黄花大苞姜时,突然发现花粉粒正向着柱头滑动,他从未见过花粉粒有这样的运动方式。
最终,这被证实为一种全新的自花传粉机制,研究成果最终刊登在著名科研杂志《自然》 上。
A:黄花大苞姜的花;B:花药的两个花粉囊和雌蕊的柱头。
C:授粉时,两个花粉囊同时开裂,含有花粉的油膜从花粉囊溢出,沿箭头方向慢慢流向柱头;D:染色的花粉膜| 参考文献[7]
这只是鼎湖山科研成果的冰山一角。
鼎湖山保护区设立了野外工作室和20公顷森林监测样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研院所在此开展研究。
目前,以鼎湖山为研究对象发表的学术论文多达2200多篇,出版专著达20余部。
鼎湖山的实验区很早开发为风景名胜区。
如果你有幸来到这里,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时,也别忘了,为了保护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为了给我国自然保护事业提供样本,在此奋斗的前辈们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鼎湖山龙潭飞瀑,孙中山曾在此游泳| 微博@原始森林鼎湖山
回顾全国首个自然保护区,我们能窥见所有保护区在发展道路上的艰难,也能清楚地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
这些山林和她的守护者,值得我们的感恩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