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领域|幼儿园数学教学如何有用又有趣?
收录于话题
教学的有效,直接影响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于是,教学有效性,成了一线教师的专业追求。我们在目标的指引下,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研究着教育教学的效率。
渐渐地,我们又发现:
往往太逻辑的活动流程,都不怎么好玩。
于是,教学的有效性还未下“眉头”,活动的趣味性却又上了“心头”。
但许多负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的老师认为:教育有效才不枉费我的劳动啊,所以,要绝对有效才行。
然而,课堂里,我们常常看见孩子自寻乐趣:
· 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刚将故事讲到“小熊打了个喷嚏”,孩子就集体“阿嚏---阿嚏”起来;
· 老师教手工打结,男孩手指翻飞地将结打在前排女孩的后脑勺“小兔子、长耳朵、跳跳跳”地没完……
这时,又有老师在有效和有趣之间徘徊:
有趣是需要的。
只是在有效的前提下,再考虑有趣吧。
于是,我们的教学从目标出发,在严谨地完成目标之余来寻找孩子的兴趣。
例如,在中班数学“A与非A的多少比较”活动中,教师以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讲述:
“在很深的海底住着一条美人鱼,有一天美人鱼被困在了一座岛上。这一天,小王子来了……”
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后续所设置的数学问题与故事情节发展并无太大关联,因此显得十分生硬和突兀:
幼儿正听的入神时,故事情节骤然转为:
“小王子闯关答对了题目,才能救出美人鱼。”
接着教师抛出了闯关题:
天空中有些什么?(各色烟花)
蓝色的烟花有几朵?不是蓝色的有几朵?……
大海里有什么?(各色鱼)红鱼有几条,不是红鱼的有几条呢?……
从整个活动的心理路程看来,幼儿期待的后续故事情节与突如其来的生硬数学题目,二者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
那么,在班上看见孩子嬉闹地玩“摸瞎”,怎样让孩子比较有效的玩耍呢?
在有效的玩耍中,又可以发展孩子什么能力呢?
以万放数学大班教学活动为例:
大班阶段的幼儿会接触到相对复杂的计数与数概念内容,为了使这些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活动设置了“搭木筏送小动物过河”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各种好玩的闯关游戏中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计数与数概念的关键经验。
小动物们来到了河边想要过河,山羊爷爷说要过河需要搭建木筏,木筏用到的材料呢需要用积木来换。
完整版课程设计与流程
可扫描文末二维码,免费申请试用
五块积木换一根木头,五根木头可以搭一个木筏,一个木筏呢只能送一只小动物过河。同时积木怎么来呢,山羊爷爷说有一个兑换的规则是,投色子看点数,点数是几就取几块积木,凑够五块时就可以换木头了。
完整版课程设计与流程
可扫描文末二维码,免费申请试用
在这个情境中,从累计第一块木头,到最终送完搭建足够木筏送完最后一只小动物过河,孩子们都沉浸在一个情境中,而情境中的问题就是兑换概念的理解。
同时,该活动也到了数学认知目标的体现与活动目标的落实:
通过“如何快速地兑换木棍”来培养幼儿“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如何快速送小动物过河”来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等培养幼儿数学过程性能力发展,帮助其更顺利地适应小学:
同时,也通过“游戏中需要遵守什么规则”、“怎样赢得小组游戏”、“是否真正理解了数学概念”等方式,在学习和游戏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在搭木筏游戏过后,孩子们对兑换的兴趣不减,老师甚至可以尝试将小动物搭木筏的情境去掉,让孩子直接来玩兑换游戏,规则还是五个换1个,但不再需要情境支撑,孩子们就对整个游戏充满了兴趣。
完整版课程设计与流程
可扫描文末二维码,免费申请试用
这样的游戏可以在户外活动中开展,也可以在一些区域活动或过度环节开展。当然兑换的规则还可以让孩子们来制定,理解兑换,对于后期孩子进一步学习换算、理解位值1和10、10和100之间的换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