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领域|幼小数学课程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幼儿园对策研究(一)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也是幼儿数学思维拓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了解这一阶段数学课程教学衔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幼儿发展是必要的。

数学领域|幼小数学课程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幼儿园对策研究(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园及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文件,结合数学课程教学衔接中的现状,从数学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聚焦幼儿园层面提出相应策略。

由于篇幅问题,今天着重分享:

幼小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在教学目标实施上方向不一致

通过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4 年版)》 发现,幼儿园的数学课程更为注重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幼儿园主张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让幼儿能直接感知数学,从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小学则更加强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幼儿园与小学在数学教学目标上侧重点不同,前者偏重数学学习兴趣及习惯的养成,后者偏向数学知识的学习及实际运用。

幼儿园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及两者的课程特点都与这一时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关,这是在斟酌课程特点、幼儿个性之后确定的,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合理的。但是,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出现了误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就只针对各自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重点展开教学,使得两者教学脱节。同时,“知识抢跑”现象不断下移导致幼小衔接阶段出现片面化的单向衔接。

而幼小衔接是双向衔接,并不是两者简单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即可,双方应朝着衔接的统一方向,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的衔接及整合。

(二) 忽视幼儿园和小学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

教学内容是整个课程的主体,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儿童发展的推动力。

对比《指南》和课程标准发现,幼儿园大班和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都注重数、量和图形等的学习。这表明幼小双方在数学教学内容选择上考虑了衔接的需要,便于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学习。同时,幼小数学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及内在逻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及学习习惯,小学则是进一步传授深层的数学知识内涵,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逻辑。

但是一些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在教学数学时会忽略内容的内在逻辑,使得数学课程内容没有较强的延续性,导致重复内容过多,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衔接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整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协助幼儿形成相应内容之间的逻辑思维,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而不是出现超前教学、“小学化”,或是重复教学等现象。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既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又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数学学习意识的扭曲。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双方应在把握各自数学教学重点和内容整体逻辑的基础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幼儿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以此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数学教学内容的自然衔接。

(三) 选择教学方法时忽略了衔接的需要

幼儿能否理解内容、对内容是否感兴趣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存在一定的联系,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尽可能最大化。

比较分析 《纲要 (试行)》 的“指导要点”、《指南》 的“教育建议”与课程标准,这些准则都要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引起儿童的兴趣;多采取启发式教学,促进儿童思考;采取比较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便于儿童理解;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幼儿自身的体验,而小学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幼儿园中,教师采用的大多是游戏化的教学形式。游戏化的数学教育模式能够适应幼儿活泼、好奇的心理,极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参与性,还能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答,培养幼儿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以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实现寓教于乐。

同时,课程标准中强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这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相互渗透的教学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一些幼儿园教师为了规避“小学化”的风险,保守地采取原有的方式开展数学教育,未对教学方法进行与衔接相关的更改。而小学教师则认为学生在幼儿园时已做好衔接的准备,直接使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也未将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直接进行分科教学。双方教师没能明确自身的衔接责任,保留各自原有的教学方法,使得小学一年级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小学教学方法上的转变。

(四) 进行教学评价时忽视幼儿的参与

比较 《指南》 的“实施建议”和课程标准两者会发现,在教学评价方面,幼儿园和小学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多方面的评价,并提倡学生的参与;整合多种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教学评价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完善相应课程。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更多的是教师自评或是教师之间互评,而忽视了幼儿的参与。

幼儿也是评价主体之一,他们是整个教学的体验者,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方法的适用程度有自己的感知,这些感知对于教师能力的提升、课程的精进、幼儿自身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在评价方式上,幼小都强调多样的评价方式,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幼儿园倾向于采用过程性评价,不进行等级划分,以质性评价为主,而小学则是总结性评价和等级性评价,以量化评价为主。

两者差异较大,幼儿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样的转换。在实际评价中,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没能适当整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双方依旧倾向于使用各自原有的评价方式,且教师评价的重点仅仅在儿童是否达到某项标准,未能更深层地挖掘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把握儿童发展的动向。

*本文参考:程雁.幼小数学课程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幼儿园对策研究,仅作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