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有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
文/@成长新视角
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制定最早的一个。
3000多年前,古人通过土圭观测太阳,测量冬至节气到来的时间。 每年的公元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预示着冬天的正式到来。 之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 也就是冬至。
冬至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风俗很多,多与食用有关,主要有馒头、饺子、汤圆、狗肉、羊肉、八宝粥等。
一.冬至的来历。
冬至俗称“冬祭”、“长至祭”、“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
3000多年前,周公用土圭法测日影,以罗邑为中国的中心地理位置,确定了国家建都的规划。
经过详细观测,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或23日,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天一天比一天长。
周公把这一天定为新年的开始日。 这就是冬至的由来。
古人解释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初生,日至南,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
现代天文科学测量表明,冬至那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相对北半球倾斜最大,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当天过后,太阳又逐渐向北移动。
俗话说:“吃了冬至的面,一天比一天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热量很少扩散到地面以上的空中,因此短期内内气温度会持续下降。
所以,天文学规定冬至是北半球冬天的开始。
冬至庆典始于汉朝,盛行于唐宋,并一直延续至今。
古人认为,从冬到日,天地的阳气逐渐加强,代表下一个周期的开始,是大吉之日。
所以,后来一般的春节祭祖、办晚会等习俗,多选择冬至。
这样,在民间,冬至就被命名为“小年”。
二、冬至习俗。
冬至作为最古老的节气之一,有很多传统风俗。 最多的还是和吃有关。 例如混沌、饺子、狗肉、羊肉、汤圆等。
1 .吃馄饨。
馄饨是北方盛行的食物,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边疆屡遭匈奴入侵,百姓生活并不安宁。
当时,匈奴人有湄氏和屯氏两个领袖,非常残忍,杀害了无辜的人。
人们将其怨恨化为骨头,用肉馅裹在面角里,取“泥”和“屯”之音,称之为“馒头”,通过吃混沌来发泄心中的仇恨。
2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是从汉代开国时期流传下来的。
传说冬至那天,来自屠户的樊哙一钧狗肉,去宫中进贡给好兄弟汉高祖刘邦。
高祖吃了之后,赞不绝口,多次说:“人类最美的菜是狗肉。”
从此,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风俗。
俗话说“狗肉滚来滚去,神仙站不住”、“狗肉香,神仙也跳墙”,充分说明了狗肉的魅力。
3 .吃饺子。
据说医圣张仲景回到家乡时,老家南阳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
他看到人们都耳朵冻了,就用羊肉、辣椒及相关的祛寒药一起煮,切皮像耳朵一样捏,煮好后施舍给村民吃。 吃了之后有很不可思议的效果。
从此,人们纷纷效仿,有了冬至必吃的美食饺子。
俗话说:“十月一日,冬至到了,家家吃水饺。”
4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是中国南方和北方共同的习俗。
羊肉味甘性温是冬至补给的重要食物之一。
寒冬时节,常吃羊肉能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防寒能力。
5、吃八宝粥。
粥类具有润胃、消食的功效,在干燥的冬天食用特别有利。
为了更好地发挥防寒作用,煮粥时,人们往往选择温热温和的护胃食物,如薏米、红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
6、吃汤圆。
全国都有在冬至吃汤汁的。
制作汤圆的常用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均具有温热性,有良好的健脾作用。
温热类食品,能提高人体的耐寒防病能力,特别适合冬天食用。
7.喝冬酿酒。
江南姑苏民间,在冬至夜,有喝冬酿酒的习俗。
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为农家用桂花和糯米一起酿造,香气宜人,甜绵爽口,为待客馈赠之佳品。
8.祭祖。
在潮汕地区,谚语有“冬节大如年”和“冬节没返,没祖宗”之说。
这两句话,是指外出的游子,到冬至这天一定要回家祭祖,否则就是忘了祖宗。
可见,冬至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头条号作者:成长新视点。
价值观定位: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