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有一种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节日,其中有冬至这一节气。

因冬至含量最丰富、节俗最多,又称冬节、长至节、短至节、贺冬节、一阳节,也多称亚岁、肥冬、喜冬等。

那么,冬至是2023年的几月几号? 冬至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 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的来历与习俗,你都知道吗?

冬至是2023年的几月几号

2023年冬至是2023年12月22日,农历11月初10日,星期五。

冬至这一天,太阳黄经270,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也是数九寒天开始的第一天。

冬至是固定的日期吗?

冬至不是固定的日期,而是在范围内,每年的公元12月21-23日祭祀。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终极,冬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太阳光相对于北半球倾斜最大,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也是太阳直达点北回的转折点,这天以后走“回头路”,太阳直达点从南回线( 2326'S )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长。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节日。

冬至是四点八节之一,被认为是冬天的大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的风俗根据地域的不同,风俗的内容和细节也有差异。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冬至有祭祀祖先、宴请祖先的风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那天都有吃饺子的习惯。

气象变化

冬至过后,太阳的高度角逐渐升高,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然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进不去”的状况。

到了“三九四九天”,热量积累最少,温度最低,天气越来越冷。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很大。

冬至白天很短,但冬至的温度不是最低的; 冬至之前不那么冷。 因为地表还有“积热”。 真正的冬天是在冬至之后。

由于中国各地气候悬殊,这一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征对中国许多地区来说明显滞后。

冬至后,中国各地的气候将进入最冷的阶段。 也就是说,就是常说的“入九”和“数九寒空”。

“数九”是指冬至逢壬日,即从冬至开始数,每九天数一次“九”。 这样数到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中寒气逼人。

九天是一个单位,也就是所谓的“九”,过了九个“九”,正好到了八十一天,就是“出九”或“完九”。

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天的寒冷就会变成春天的温暖。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来历

据记载,周秦时期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初过年。

《汉书》有云:“冬至有阳,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天地的阳刚开始变强,下一个周期开始,就代表着大吉之日。

所以,后来一般的春节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大多选在冬至。

冬至又称“小年”,一是年关近,寿数不多。 二是展示冬至的重要性。

以冬至为节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流传至今。

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11月,所以周代正月等于现在的公历的11月,所以拜岁和贺冬是没有区别的。

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将正月和冬至分开。

也可以说,过“冬至”是在汉代以后,盛行于唐宋时代,直至相沿至今。

汉朝把冬至定为“冬祭”,官吏举行庆祝仪式称为“贺冬”,官吏定期放假,官场上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静身,百官断事,不听政,择吉辰后省事。

所以,这一天朝廷放假,军队待命,边塞封闭,商旅歇业,亲朋好友各自用美食送礼,互相走访,欢度“安身立命”的节日。

魏晋时期,冬至被称为“亚岁”,民谚向父母长辈拜节。 宋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这一天要在郊外举行祭天仪式,百姓在这一天要对父母进行尊崇的祭祀。

明、清两代,皇帝有一个叫“冬至郊狼”的祭天大典。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送贺词的仪式,要像元旦一样互相扔刺祝贺。

冬至的传统习俗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食品,“圆”表示“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称“冬至圆”。

民间有“吃汤圆年长1岁的说法”。

2、吃饺子

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有每年冬至那天吃饺子的习惯。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这一天吃饺子。 由于饺子有“解寒”之意,至今民间仍有“冬至没有饺子饭碗,冻耳无人管”的民间谚语。

3、吃冬至团(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

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4、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

《中华全国风俗志》 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与天地诸神对于国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不可马虎,不可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