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大部分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很多改革内容都在意料之中,以前流传的一些改革内容没有列入方案,这一点从今天早上就已经知道了。

实施大部制改革是好事,但关键不是改革部门设置的“标”,而是改革部门职能权利的“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制约经济增长的已经不是生产力不足的问题而是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大部制改革重在治本,深层次改革才刚开始

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了六次重大机构改革,最近一次改革已近十年。

经济生活中有充分的生产力和积极性,但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受到束缚,从根本上造成了国家部委改革滞后带来的行政限制。

此外,一些政府部门职能重叠,政府多门多户,权责剥皮,办事效率非常低。

因此,这几年推进了大部分制度改革,改革方案今天终于明确了。

从改革方案来看,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国务院设立组成部门25个。

大部分制度改革涉及撤销机构、精简各级领导,面临诸多阻力。

当前,精简机构迈出重要步伐,但改革还只是一个开始,许多改革需要推进,许多部门仍然需要精简和提高服务水平。

更重要的是,不是简单地为了机构的变动而工作,不是简单地为了精简人员而精简,那只是治疗,更重要的是治本。

怎样才能治好? 我想至少要实现“二升一降”。

一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大部分制度改革是实现大部门体制,主要改革方向是整合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机构,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

改革的初衷是提高政府效能,明确各部委职能边界,避免政府多门多户、多审批、多管齐下,提高工作效率。

只有在这项改革的基础上,才能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职责整合起来,减少审批事项,下放。

此外,它不仅提高了被动接受民众请求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自主管理和应急事件处理效率,只有各部委职能清晰整合,才能更好地加强宏观管理,提高事后监管能力。

二是增强政府服务意识。

我国政府机关在行政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经常听到官僚的做法。 有利可图的话,所有有关部门都会主动上门,认为“要盈利”,过度介入微观实体。 当发生风险必须承担责任时,所有部门都想踢球推卸责任。

最后受苦的是老百姓,事情没办好,花了不少钱和心血。

麦凯说,大多数制度改革都是纠正官僚、官僚、官僚“入不敷出、面目丑陋”的习惯。

纠正官僚作风其实还只是第一步,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官本位”脾气,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人民公仆增进人民福祉。

不增强积极的服务意识,改革就不会成功。

为此,必须有完善的监督体制,必须推进舆论监督自由,必须实行政府事务公开透明。

三是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政府机构臃肿、职能庞大,容易滋生官僚作风,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存在高额运营成本、见不得光的腐败成本。

这些成本主要来自对纳税人的收税和收费,部分来自国债。

精简部门,裁减机构人员,将起到减少行政支出,减少政府浪费的作用。

当然,光靠部门整合降低成本是不够的。

如果部门少了,科室人员反而增加,人员减少了,单位人员的费用也会增加,看不见的隐性成本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削减成本就只是空谈。

因此,加强行政财务监督和考核,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行财政支出的公开透明,要让纳税人知道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是怎么花的。

要最终实现以上“两升一降”,大部制改革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未来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

在政府职能方面,既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也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倒退。

我国许多政府机关曾经出现过“知久必合、知久必合”的现象,但现在已经合并,不排除将来有新的事情发生,政府就会设立新的部门、办公室。

因此,要制定行政管理规范的标准,许多政府不需要管理的事务不能交给社会组织,政府机关不能合二为一,而应该赋予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更多的权利。

在行政监督方面,不仅要做到政府支出的公开透明,还要做到财政预算监督的透明。

首先,要想让人知道所有的钱都是怎么花的,所有的政府收支都必须规范地公开公示。

这一切实现后,要让纳税人知道未来的政府计划怎么花钱。 如果有些不该花钱的东西要严格监督削减。

为了提高效率,即使审查投票预算有困难,也必须选出可以信赖的代表行使监督决定权。

也就是说,要让老百姓选出的人大代表实际行使投票权,不能只是虚设,审查预算案也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