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地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备受关注。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河曲县的186个事业单位合并为40个。

2024年,新一轮机构改革新变化!事业单位改革怎么改?

日前,山西省石楼县事业单位下降31.1%。

这些地方事业单位改革动作大,受到广泛关注。

日前,湖南省宣布,2024年全省将下达1200多个基层工作编制,专门用于农技、林业、水利特勤人员定向培养,使试点编制组大为振奋。

………

机构改革,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1月9日,重庆召开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

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符合中央要求、体现重庆特色、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高绩效管理的机构职能体系,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那么,重庆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如何推进? 是缩编还是增编? 简化哪个单位? 精简的编制资源向何处倾斜?

重庆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有何变化?

此前,市委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健全机构职能体系,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

1月9日,重庆市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再次强调,要同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简规范和议事协调机构,构建从准入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体系。

目前,重庆市机构改革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方案尚未公布,但从中央及各地改革实践看,本轮事业单位改革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配合机构改革,同步改革部门下属事业单位。

中央一级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各项任务基本完成,机构改革相关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调整基本到位。

随着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科委、中央社会工作部等机构的成立,科技部重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成立,农业农村部职责优化等机构改革的实施,许多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信重庆机构改革涉及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也将同步移交、更名、整合。

二是实现事企分开、物流服务社会化、市场归向市场、事业单位“瘦身”。

从中央和各地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来看,取消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

社会培训机构、普审认证、评估鉴定、咨询服务、书刊印刷机构等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逐步撤销或进行企业改制,事业编制归集一次,剩余编制回收。

各机构的物流服务中心也将逐步取消,走向市场,融入社会。

一些地方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并入后勤集团,一些已成为国企的地方直接由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代替。

市场化是这种事业单位改革最重要的方向。

在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中,重庆部分行政机关所属机构的后勤服务中心和各类培训中心将成为改革重点。

三是推进职能相近、“小散弱”的事业单位整合,助力事业单位“健身”。

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着力推进“小散弱”事业单位整合和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整合,也是新一轮改革的重点。

虽然一些事业单位只有三五个单位,职责很重要,但因为是“小马拉大车”,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一些职能相近或交叉的事业单位,被反复分散设置在不同的主管部门,导致人力物力上的重复投入。

对于检验、检验、认证等事业单位,合理化合并后将发挥聚合优势,发挥更大作用。

四、优化配置单位编制资源,统筹加强重点领域工作。

优化布局结构,精简综合保障人员编制,统筹用于进一步利用编制资源,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要工作和基层一线工作力量。

目前,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与管理中心已开工建设。

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之一,数字化城市运行与管理中心要实现一体化布局、三级贯通的实体化运行,必须倾斜充足的编制资源。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也是本轮机构改革的重点。

从今年1月1日起,重庆市乡镇将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此前,几个乡镇设有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属于事业单位法人性质。

今年,随着“法定执法、授权执法、委托执法”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全面展开,全市各地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将陆续组建。

相应的编制资源也将通过“上上下下”等方式向乡镇倾斜。

事业单位改制后,如何改变公司人员编制?

对此,中央有明确的要求。 也就是说,“先立则后破,不立则不破”。

涉及隶属关系调整和事业单位整合的,由人自行决定,涉及机关撤销的,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做到多余回收,一收一收,逐步实现编制回收。

为什么要推进新的事业单位改革?

从总体上看,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为了优化布局结构,盘活编制资源,强化公益属性,激发活力。

因此,重庆推进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既要符合中央要求,也要体现重庆特色,顺应众望,适应未来发展。

向改革要编制。

中央明确要求对编制“严控总量”。

当前,重庆部分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同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新任务、新要求还不完全适配。

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要因地、因事制宜,解决好编制矛盾,就必须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向改革要编制,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简编制并合理调配、统筹利用,实现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利用,

更好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需要。

向市场要效率。

目前,有些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属于市场服务范畴,能够被市场化替代,甚至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还有些事业单位,能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其公益性、服务性属性不断弱化。

这些事业单位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厘清定位,或逐步撤销、转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转企改制、走向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向协同要服务。

有些事业单位规模过小,业务能力受限;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较少,而其中从事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严重影响了公益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些事业单位任务量匮乏,

成为存在感较低的“小透明”……通过机构重组、职能重塑、编制重配,靶向发力推进“小散弱”事业单位整合,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聚焦主业、回归本位、提能增效、释放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机构改革,牵动着众多人的心。

1月9日,重庆召开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

会议强调,加快构建符合中央要求、体现重庆特色和更好履行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机构职能体系,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那么,重庆此轮机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机构改革如何体现重庆特色?机构改革又将坚持怎样的导向?

2023年3月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对地方层面的改革任务作了明确要求,所以从《方案》 中或可以看到此轮重庆机构改革的“方向标”。

社会工作部何时亮相。

成立社会工作部是此轮机构改革的一大看点。

对此, 《方案》 要求: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职能部门;省、市、县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相应划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的“两新”工委职责。

截至1月11日,北京、江苏、内蒙古等地的社会工作部已经成立。

按照《方案》 要求,重庆市委社会工作部或许不久也将亮相。

科技领域机构如何改革。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重要力量。

《方案》 在此方面作了部署,一是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仍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二是要求“省级党委科技领域议事协调机构结合实际组建”“地方政府科技部门职责结合实际进行调整”。

当下,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领域是否改革、如何改革是一大看点。

乡村振兴机构如何存在。

《方案》 优化了农业农村部职责,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相关部分职责划入,并要求在农业农村部加挂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

地方层面,则明确要求“省、市、县级乡村振兴机构职责划入同级农业农村部门”。

因此,重庆市、县两级乡村振兴机构职责亦将划入同级农业农村部门,届时或将不再单设乡村振兴局,而由农业农村委加挂乡村振兴局的牌子。

机构改革不仅要配合中央的“统一行动”,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有一些“自选动作”。

此次,重庆明确提出机构改革要“体现重庆特色”。

那么何为重庆特色?机构改革如何通过“自选动作”体现重庆特色?

如何体现重庆特色。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邹东升表示,重庆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二是三级或者二级行政体制的直辖市体制,

三是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各类机遇叠加,四是新重庆建设迈出新步伐。

改革强调“体现重庆特色”,或许就表明将通过机构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让特色更加突出。

如此前,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要发起者、推动者和重要建设者,国家赋予了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重要职责,重庆便在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下面成立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

如何治理超大城市。

重庆作为超大城市,人口多、面积大,治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市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此次,重庆明确提出要在机构改革中“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无疑就是一个明显信号。

近年来,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重庆已部署推进数字重庆的“基石工程”——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

数字化是否会成为城市治理机构改革的一个突破点,相关城市治理部门职能职责是否会优化调整、转隶组建,值得关注。

如何赋能基层治理。

此轮改革中,基层治理是个高频词,北京、上海、四川等地都有所涉及。

对此,重庆市委六届四次全会、重庆市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都提出,要扎实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今年以来,全市1031个镇街也已推行“法定执法+赋权执法+委托执法”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推动区县执法部门下沉执法力量,实行“县属乡用共管”,与镇街综合执法大队统筹运行,做到“一支队伍管执法”。

这也回应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的“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虽然目前我市详细的机构改革方案尚未公布,但结合《方案》 要求以及全市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传递出的信号,此轮改革或许会强化三种导向。

一是精简机构。

大部制是此轮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邹东升表示,大部制并非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通过观念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从碎片化治理转向整体治理,达到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目的,更好为公民提供完整公共服务。

比如2023年5月新组建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

此次重庆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一些部门较多且职能存在交叉的领域,涌现大部制的概率或许就较大。

二是力量下沉。

在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方面, 《方案》 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地方“结合实际研究确定”,但对县、乡两级却“不作精减要求”。

这“一减一不变”之中,所传递出的或许就是增强基层力量的信号。

对此,全市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也着墨较多。

比如在阐述机构改革作用时,认为这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和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重大举措”;阐述如何改革时,也说要“优化调整区县和基层管理体制,破解基层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难题”。

未来,重庆如何通过机构改革增强基层力量、破解基层难题,值得期待。

三是数字赋能。

机构改革是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中央与重庆都强调,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数字赋能加强机构职能运行管理,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当下,重庆正深入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并以此为抓手,不断构建量化精准、高效闭环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可以预见,重庆将在此轮机构改革中通过数字赋能,加强机构职能运行管理,以数字化变革推动体制机制流程重塑。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

机构改革难免会触及一部分人利益。

但面对改革大局,只有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只有用自己的“舍”换来改革的“得”,才能推动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配置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管理更加高效,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