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虞永平教授:陈鹤琴先生的科学精神!
收录于话题
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鹤琴是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家。他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中国现代学前师范教育的重要开拓者,现代世界学前教育科学的重要传播者和探索者,现代实验性幼儿园课程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也是活教育理论的创立者。
陈鹤琴是一位经历了私塾教育洗礼,对传统教育深有感受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经过西方教育熏陶,对现代教育思潮深有感悟的教育家。陈鹤琴毕生所从事的就是推进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科学化,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的幼儿教育吸纳现代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根中国文化和幼儿教育的实践,不断向着科学化的道路迈进。因此,陈鹤琴是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先驱。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不但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也有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基础,是科学研究的产物,至今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科学的立场
陈鹤琴的科学立场来源于对科学理论的把握,他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先进理论,从这些理论中获得滋养。他借鉴科学的方法,开展根植于本土的研究和实践。陈鹤琴的科学立场来源于对幼儿教育中陈腐观念和社会陋习的批判,他旗帜鲜明地维护儿童的利益和儿童的尊严。陈鹤琴的科学立场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洞悉,他现实的教育问题,深刻把握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路径。
陈鹤琴科学立场的核心是以幼儿为中心,把幼儿看作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研究幼儿教育,他首先研究儿童,研究儿童心理,探究儿童是如何发展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怎么样的,儿童的行为特点是怎么样的,这些是陈鹤琴幼儿教育研究的基础性研究,是对儿童的研究,加上西方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形成了陈鹤琴基本的儿童观。这是陈鹤琴一切教育主张的根基。
陈鹤琴认为,幼稚时期对于儿童一生非常重要!所以幼稚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教育,亦即人群的基本教育。儿童在这个时期里,习惯、知识、言语、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打了很深的根基。倘使这个时期,根基稍不稳,将来要想建造健全人格,也就不可能了。所以,我们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健全的社会,第一须注重幼稚时期的教育,竭力宣传初期儿童教育的重要,引起一般社会的。(1927)
陈鹤琴儿童观的本质内容是要科学认识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儿童适宜的指导和帮助,要爱儿童。他认为儿童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越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1924)
陈鹤琴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认为“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多给幼儿感性的知识,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多观察,多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1979)他明确提出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他指出:“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名义上虽说是游戏,但所学确是很好的学问,很好的东西。”(1927)他也主张儿童的个性,注重儿童之间的差异。他主张“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强之以同”。(1924)他主张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主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主张“幼稚园教师应当作儿童的朋友,同游同乐的去玩去教的”。(1927)正是在这个立场上,陈鹤琴对无视儿童的旧教育展开了猛力的批判,尤其是揭示了旧教育损害儿童天性、剥夺儿童权利和让儿童陷入呆板机械学习的现象,并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科学的态度
科学态度的核心是对待儿童的态度。对待儿童不能抱有陈见,不能成人中心,而是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陈鹤琴指出,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是生来好玩的。父母应成为孩子的玩伴,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展现他们的天性。陈鹤琴主张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好问心,让幼儿用自己的大脑积极思考。成人应用客观的方式和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幼儿。陈鹤琴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就是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依循儿童发展规律,信任儿童,热爱儿童。
在此基础上,陈鹤琴把幼儿教育当作科学,注重实证的研究,依据事实,不是臆断。他通过深入具体的研究,把握了儿童在动作、情绪、语言、社会性、美感、好奇心、绘画、思维及道德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特征,并研究了这些领域的课程内容和逻辑顺序。这个研究过程往往是同幼儿园的教育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据此来确定幼儿园的课程和儿童的学习。这是一种务实的科学态度。
陈鹤琴的科学态度也包括用辩证的态度对待幼教理论和实践模式。对当时风行的蒙台梭利教学法,陈鹤琴提出了辩证的分析和评价。他认为蒙台梭利是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其教育主张有一定的价值,如强调儿童的自由活动,强调儿童是完善的,注重感觉经验等。
陈鹤琴认为蒙台梭利的教育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经验的狭隘性,不能满足儿童广泛获取经验的需要;
②不能满足儿童的兴趣,在反映现实生活上有限制性;
③感官训练只是发展的一种形式,且针对特定材料的训练作用有限。
三、科学的方法
陈鹤琴对儿童心理的研究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个案观察和日志等具体方法,记录孩子的发展。这使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不是照搬或模仿西方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而是扎扎实实的实证研究的成果。在幼儿教育的研究上,陈鹤琴开展了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幼儿教育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论,利用教育现场展开研究。为此,他专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幼稚园(1923),也是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当年的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幼儿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开创了我国高等院校理论联系实际,开设定点实验研究基地的先河。
陈鹤琴认为科学的幼儿教育必须经过试验,才能确定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他提出幼儿教育“必须经过比较普遍的、比较长久的试验”。(1927)我们认为这是陈鹤琴教育思想和实践同以往旧教育的分水岭。正是通过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下的实践,和在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反思,幼儿教育才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科学轨道。
陈鹤琴将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环境和设备、幼儿园故事、读法、音乐、图画、玩具、习惯等内容纳入研究的视野,逐一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陈鹤琴对幼儿教育领域中的各类内容的研究是细致的、深入的,也是充满感情的,他的每一个研究都让人感动,这样一个广文博识、笃学乐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更让人感动。
陈鹤琴之所以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是因为他的研究是立足国情的,不是照搬西方的学前教育,这也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科学性的主要标志。作为留美学者,他反对纯粹的“美国式”的教育,他认为应该借鉴西方优秀的思想和内容,但不能一味模仿。陈鹤琴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人的西方主要幼儿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了他们的优势,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导人们不要盲从。
陈鹤琴1926年就提出的告诫,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为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一知半解者无数,盲从者无数。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的研究,国情是主要的原则,只有结合国情,才能产生科学和有效的教育。陈鹤琴还指出:“外国有许多经验,也有许多好的经验,但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来检验哪些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适应中国的特点。”(1979)
陈鹤琴的晚年一直在呼吁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不但要研究观念,还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不但要研究幼儿园的教育,还要研究家庭的教育;不但要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还要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他甚至提出“为切实开展教育科学之研究,特建议设立儿童教育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研究工厂”。(1980)“教育实验”是他晚年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词汇,这是对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呼唤,是对幼儿教育质量的呼唤,也是对童年幸福的呼唤!
注:本文为虞永平教授主编的《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序言
“幼教论坛”公众号:回复
名师课堂领略更多名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