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虞永平:如何整体推进入学适应教育
收录于话题
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幼小衔接包括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入学适应是幼小有效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里重点跟大家讨论入学适应。
当前入学适应已经引起很多幼儿园、小学的。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部分,入学适应与幼小衔接紧密关联,是一项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一起协作的工作。幼儿园做好充分准备,小学做好入学适应,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帮助儿童顺利地过渡。做好幼小衔接,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也是实现“双减”的有效举措。
长期以来,幼小衔接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存在的“知识为本”“升学为重”的教育导向扭曲了幼小衔接,破坏了幼小衔接的教育生态,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态。
幼小衔接问题曾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以及政府协力配合,共同努力,让幼小衔真正回归常态,让儿童有时间成为儿童,让儿童有机会品味童年,让儿童真正健康成长。
幼小衔接应该提升教育质量,而不是影响教育质量。幼小衔接这项工作应该能够让儿童顺利从一种教育机构进入另外一种教育机构,从一种教育形态进入另外一种教育形态。对儿童来讲,它应该是充满趣味的旅途,应该是充满兴趣的旅途,应该是带着欣喜的旅途,而不应该是充满恐惧,背着沉重负担的旅途。所以,科学的幼小衔接至关重要。
幼小衔接是一个国际性问题
幼小衔接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共同的教育问题。美国也出现了“幼儿园游戏消失了”“让3岁儿童为大学做准备”的报道和争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有些地区,出现了课程下移的现象,而且趋势也越发明显,之前只在小学能看到的“长时间集体教学”“书面教学及等级评分”等现象在幼儿园也随处可见(Miller,Almon,2009)。
人们正在用一种不适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揠苗助长(NAEYC,2009)。东亚、非洲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众多的因素,要系统思考。
“小学化”是潜在威胁
“小学化”不只是我们的问题,很多国家也在这个问题。例如,近年来英国的幼儿教师就面临着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巨大压力。冰岛也存在这一问题。尽管冰岛儿童的入学年龄相对较晚,但教师们仍担心“小学化”。因为政府日益要求托幼机构采用更加正式的、区别于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英国学前教育联盟的有关负责人也采用“小学化”一词描述他所感受到的来自英国政府政策和正规教育议程所带来的自上而下的压力,将入学准备放在优先地位。英国的尼尔·利奇(Neil Leitch)指出,“‘小学化’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不适合学前儿童”。
慢一点转换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是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不要太着急,不要突然转变,要渐变。所以专业人士认为狭隘的入学准备议程“挟持”了英国的“早期儿童基础教育指南”,指出该议程仅仅着眼于儿童为进入小学做准备,这是以牺牲儿童的自主体验为代价的。相反,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儿童的状况提供适宜的学习,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虽然受到许多早期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支持和采纳,但它的过程和结果都很难量化。
不幸的是,一旦没有明确的数据证明其成效,政府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会有所迟疑。因此,为了坚持采用能促进儿童有效学习的教育方法,早期教育实践工作者必须大胆表达,让专业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今天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一是科学衔接的基本方向;二是如何做好入学适应。
一、科学衔接的基本方向
教育部对于幼小衔接防止“小学化”这件事高度重视,连续发了三个文件——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2018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4)(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三个文件应该说在不同程度上对于防止“小学化”现象起到了一定作用。
尤其是2024年《指导意见》在幼儿园跟小学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指导意见》为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衔接,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建议,它有两个附件:一个面向幼儿园,即《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一个面向小学,即《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
《指导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儿童为本。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坚持系统推进。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坚持规范管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这些做法深得民心,这是为人民办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举措。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然而该文件刚出台时,引起了部分家长、培训机构、小学、幼儿园不小的争议,大家对该文件的认识和解读不尽相同。目前我相信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
为什么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任务不同,其课程也不同。小学通过书面文字学习,其课程主要通过课本来实现,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以讲授为主,让孩子掌握文本内容。当然现在小学也在改革,强调要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进行跨学科的大单元课程的整合,并让孩子进行调查、实验。
幼儿园更是如此,幼儿园的课程就在孩子的活动当中,就在孩子跟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中,孩子所获得的经验就是通过感知体验去获得的。当然到了大班,我们要对经验进行提升、总结,也要进行必要的教学。有些知识经验单单通过动手操作较难获得,我们必须跟孩子进行深入的讨论,必须让孩子去思考,所以老师进行适当的教学也是应该的。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从很多现象里总结经验和规律。所以孩子游戏结束以后,需要进行讨论。讨论就是要让孩子分析游戏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方式,这些讨论有助于孩子经验的提升。
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要求、学习方式不同。另外这两个机构的生活也不同。幼儿园保教并重,年龄越小的孩子保育的成分就越多。到了大班,很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能够独立做很多事情;其睡眠时间可能相对的缩短,集体活动的时间可能会相对延长......这些都是由孩子年龄特点决定的。
到了小学就更不同了,孩子需要学会更独立地生活、学习、参与活动......由于在幼儿园里孩子被老师全方位地照料着,因此,他初入小学,可能会面临生活上的不适应(如午休、饮食等)。对此,小学老师也应多孩子的生活适应情况。老师对孩子的生活得越多,对孩子就理解得越深,对他的帮助也就越到位,那么课程教学也越具有针对性。
幼儿园跟小学环境不一样。幼儿园环境比较丰富,充满活力,有玩具材料、花草树木、沙池、水池、甚至还有鱼池......小学环境没有幼儿园那么丰富。但小学也应有自身的特点,吸引孩子。幼儿园和小学环境各有特点,都应精心营造。
幼儿园和小学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等都具有差异。这种差异不一定只是给孩子带来困难,相反有时也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新奇,老师要利用好这种差异做好幼小衔接,而不要放大强化差异。
而且幼小衔接的差异也没有那么大。孩子在幼儿园经过长期的直接经验积累,思维能力逐渐提升,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石。例如,孩子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关于文字符号的经验,这为他进入小学通过书面文字进行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探讨幼小两个阶段所蕴含的挑战性、趣味性,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新奇性。面对幼小衔接的差异,我们希望能够产生“渐变”。
面对“渐变”
首先,是思维上的渐变。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家长在观念上要正确、理性看待两个机构的差异,不要强化、夸大两者的差异。如果幼小衔接的差异非常大,可能是幼儿园准备不足,或小学没有做好入学适应。如果幼儿园和小学真的做好了准备与适应工作,我们相信孩子会很容易度过小学适应期。
其次,文字符号及书写的渐变。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孩子会有许多机会接触书面文字,这为他进入小学开展以书面文字为主要载体进行学习奠定了基础。例如,孩子通过阅读绘本、观察生活中的文字符号(如商店名、公交站名、车牌等),能获得书面文字符号的经验,发现文字相关规律,如发现所有带三点水的字大部分都与水有关。因此,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第三,生活和作息的渐变。现在有些幼儿园大班正在对作息时间做适当的调整。小学也在对一年级新生的作息时间做适当的调整。这两方面的调整,有利于幼小两种生活能够很好地配合。很多小学新生的上课时间稍微短一点,课间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我觉得小学校长、老师在孩子入学适应方面很用心,也很认真去孩子的需要和发展特点。
教育部曾经组织过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宣传片,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请了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做介绍,她说他们学校会让接手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到幼儿园去听课,了解幼儿园的状况,了解幼儿园孩子怎么生活、学习,同时老师们要做好记录,并进行讨论。我觉得这些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第四,教学方式的渐变。幼儿园大中小班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到了大班仍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是,必要的讨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也非常重要,对帮助孩子梳理经验、提升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学习环境的渐变。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一个人如果进入一个新环境,如果新环境里有他熟悉的元素,那么他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如果准备接手一年级的小学老师曾经到幼儿园来过,孩子见过这个老师,或者幼儿园孩子到小学去接触过小学的老师,看过小学的样子,或者有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到家里去家访,孩子见过他,当孩子再到小学去,他就更容易适应新环境。
对于儿童发展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儿童发展是连续的,一种认为儿童发展是不连续的。对此,我认为这两种观点是统一的。儿童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特征,同时阶段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相邻阶段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因此,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童年的自然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必要把入小学的9月1日看得如此重要,把上小学当作如此不同。
根据观察,目前有三种幼小衔接的状态:
(1)突击准备,单向衔接。即没有把幼小衔接真正贯穿在幼儿园三年的全过程,主要在幼儿园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学期开始实施幼小衔接,且是幼儿园单向衔接。
(2)长期准备,单向衔接。即从小班开始按部就班实施幼小衔接,一直到大班,但小学没有跟幼儿园进行衔接,没有设置入学适应期。
(3)长期准备,双向衔接。按照教育部要求,许多小学也在积极与幼儿园衔接。就像清华附小一样,积极了解幼儿园及孩子的生活、学习状态。近年我去幼儿园时经常能遇到小学来走访的老师,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当然也有很多幼儿园带孩子到小学去参观。两个机构沟通协调,对推动幼小衔接,帮助儿童顺利过渡非常重要。
儿童对改变有不同的反应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无数改变,入小学对孩子来说就是涉及改变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
儿童对于上小学有不同的感受,不是人人欣喜,也不是人人害怕,有时成人的影响很重要。早年经常有老师将小学“妖魔化”,将小学教育看得很严肃、很严格、很严厉。其实孩子参观小学后发现并非如此。所以,成人要冷静、实事求是地面对过渡阶段,不要夸大、炒作幼小之间的差异,要相信儿童的适应能力。
幼儿园需要防止的现象
幼儿园要防止的问题是没有准备意识,没有帮助孩子做充分准备,或者只强调知识准备,或者大班开始突击准备,依靠外力来准备,要求家长带孩子去上课外班,或者只注重组织形式,如带孩子去小学参观,甚至将中小学的课放到幼儿园......这并不是衔接。
小学需要防止的现象
小学要防止的问题包括:
(1)没有适应期,孩子一入学,就开始进行传统的小学教学,没有给其提供适应期。
(2)以教定本,教师只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孩子的学习状况。
(3)“越站发车”。教师没有从零起点开始教,而是自认为许多孩子都已经学过了,快速上完最基础的知识。这会导致更多家长安排孩子去外面上培训班,加重孩子的负担。现在教育进行“双减”,我想科学衔接就能解决“双减”的问题。
(4)无视生活。孩子初入小学,面对与幼儿园不一样的生活,会有不适应。小学应该去研究孩子的生活,与孩子共同生活,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
幼小衔接不是形式衔接,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提高衔接实效,真正孩子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做基于问题的教研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研及联合教研是解决入学准备和适应过程中重要问题的途径。要让教研工作真正回归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教研工作的形式主义,避免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的前提是存在衔接问题,教研过程就是研究和实践解决问题策略。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次教研活动就可以解决的,应该经过实践的探索、验证,教研的成效是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为衡量标准的。
重点不在“禁止”,注重积极作为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一方面要禁止在幼儿园教授小学的教育内容,禁止打乱幼儿园教学秩序、加重孩子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的校外入学准备培训,禁止小学入学过程中的考试和测查。但只是禁止并不能真正实现衔接。
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儿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意识,探索积极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的成效。尤其是要注重幼儿园、小学及家庭的配合和良好合作,对幼小衔接形成真正的共识,在此基础上积极作为。
了解和理解儿童
对小学教师来说,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入学适应要求先备“人”再备“课”,把了解儿童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新生的现实状况,实现以学定教;在课堂上多观察儿童的表现,感知儿童的不解和困惑。
课堂衔接是最核心的衔接,关键是了解和理解儿童。教学应真正适应处于过渡期的新生,个体差异。与此同时,应注重环境的改造,让环境适应于新生,让每一个儿童感受到接纳和关爱,感受到新奇,形成自然的学习召唤。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努力创新适应的途径和方式。
二、入学适应是小学教育的基本职能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跨越深沟大壑,而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
一些教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有偏差,过于强调甚至夸大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对幼儿有过高期待,过于强调知识准备,使幼小衔接工作人为的复杂化、神秘化,孩子入小学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经历两个有差别的教育机构,但是不要把这些差别看得太大,它们都是面向儿童的教育机构,孩子也在长大,他们有能力去适应。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也对入学适应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以帮助小学更好地支持孩子适应小学的生活。这里就不赘述了。
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
入学适应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每一位任课老师都需要树立适应意识,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做法,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
个体差异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新生在原有经验、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支持儿童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促进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切忌提过高的统一要求或进行横向比较,以免挫伤儿童入学的积极性。
设置入学适应期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要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适度调整作息安排,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画书、玩具和操作材料,帮助孩子逐步适应从以游戏活动为主向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了解儿童的入学期待
孩子对小学充满了期待,把自己内心的期待投射在他的作品中。受疫情影响,2024年下半年幼儿园开学才一周,孩子还没有机会参观小学,所以大部分孩子对小学的描述基于平时路过小学所看到的景象,其主要集中于外观,如大楼、大树、大操场等;有些平时没留意小学的孩子就以幼儿园为基础去想象,楼要高一些,操场要大一些,人要多一些,升旗台要大一些等;还有部分孩子把小学想象得非常宏伟,都是高楼大厦甚至是摩天大楼、城堡,金碧辉煌、富丽无比......另有孩子希望小学里有游泳馆、科学实验室、博物馆等。
从以上孩子对小学的描述,可以看出他们对小学有一种期盼。但是,通过与他们谈话发现,他们也有很多不解和困惑。如,有的孩子描述自己上小学的期望:“我希望在小学上课很开心”。也有少数孩子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小学可不可以玩大型运动器械?小学上一次课多长时间?能不能到操场去跑步?小学老师是不是比幼儿园里老师严格?能不能上厕所?能不能打篮球?......孩子的疑问都可以通过幼小衔接准备得到解决。
入学适应是幼小衔接的关键
幼小衔接的关键是新生能否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不能适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幼儿园入学准备不充分;二是小学没有“零起点”,没有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需要改革的重点是入学适应。
新生入学是“教材为本”还是“儿童为本”,这是决定入学适应的关键。了解儿童,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出发改进课程与教学,让教材为儿童服务,而不是让儿童适应教材,这是入学适应的关键。
入学适应问题不是必然的
儿童有自然的适应能力,成人要相信他在幼儿园三年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素养,可以适应小学的学习。
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师一定会儿童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学习、生活。幼儿园与小学在目标上已有总体的衔接。冯晓霞老师在其讲座《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课程衔接问题》中提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时,已经了小学的课程大纲。据我所知,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也请了幼教工作者参与其中。
小学课程的纲要和标准
小学注重系统知识体系,符号系统,以正式学习和课堂教学为主,进行适当的练习,这是小学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改革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以利于幼儿园适应?当然这不是代表为了与小学课程衔接而过早学习拼音、较难的计算等。
一项针对西安市5所小学一年级学生拼音成绩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过早学习拼音并没有收获较好的分数,相反代价却很高,占据了孩子很多时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适应不是为了提前学习。
美国一项针对在“完全以游戏为导向”“学生自主、成人部分介入”“直接采用小学化教导”这三种不同类型学前班接受过教育的68名儿童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直接采用小学化教导的学前班学生在3-4岁时,比另外两组学生具有学习优势;在15岁时,学习优势已消失,比另外两组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叛逆行为;在23岁时,与另外两组的叛逆区别更加明显,且比另外两组学生更难在婚姻中找到幸福,犯罪率也是另外两组平均值的三倍。(Schweinhart L J,Weikart D P)
各地有很多推进幼小衔接的经验。例如,厦门市湖里区出台《湖里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本区相应的政策和举措。海口一所小学也采取了很好的措施,如学校设置很多游戏区域供孩子进行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在这所小学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对照了小学入学适应与幼儿园入学准备的要求。小学《道德与法制》这门课对入学适应有很多具体要求,而且《语文》《数学》等学科也有幼小衔接相关内容。仔细分析这些内容会发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小学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入学适应需要全员动员
其实制度上已经衔接得很好,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需要全员动员。儿童的入学适应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不是开几次班会就能实现的,更不是对家长提要求就能落实的。入学适应是所有一年级教师共同的责任。落实入学适应的关键在于强化入学适应意识,即一年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生的身心、生活、社会交往和学习等方面的特点,切实每个儿童的现实状况。
入学适应必须全程落实
入学适应是一个过程,根据儿童准备状况及个体状况,适应时间不尽一致。因此,不能把入学适应看作入学初的入学教育会议,更不应把入学适应看作教师的教导。入学适应是处于特定准备状态的儿童与学校和教师相互作用的渐进的过程,也是儿童对小学生活和学习产生兴趣、增进投入和感受快乐的过程。
幼儿园带领大班儿童参观小学,既是入学准备所必需的,也是入学适应的重要途径。儿童对小学的了解有助于其入学适应。大量的适应工作是由小学来完成的,从环境创设、氛围营造、教学变革、师幼互动、班规确立等方面全面展开,涉及新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
入学适应应该全面适应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内容由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三部分组成。发展目标部分明确了与儿童入学适应关系最密切的关键方面;具体表现部分提出了对儿童实现入学适应的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明确了发展目标的价值,列举了有效帮助儿童做好入学适应的一些教育途径和方法。《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对全面入学适应提出了明确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对于全面落实入学适应教育是一个方向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对小学而言:适应是专业工作
与幼儿园的衔接是小学的一项本职工作,幼小衔接并非只需要幼儿园和家长提前做准备,小学也应当积极树立起衔接意识,改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做法,为幼儿创设具有包容性和支持性的环境,幼儿的需要,消除幼儿心理上对小学生活的陌生和不安。让新生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老师的专业性工作,小学老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
对小学而言:遵循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主要通过符号学习获得新知识,但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很多的实际操作和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幼小衔接需要小学积极参与和配合,要提前介入,以了解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对小学而言:不提前,不缩减
教育部要求小学教育“零起点”,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是要求小学和幼儿园按照国家的规定实施教育,防止幼儿园、小学教育抢跑和超前。小学要真正做到“准点教育”,顾及大多数孩子,以没有提前超负荷学习的孩子为起点,在合适的地方接过幼儿园教育的接力棒。
坚决落实免试入学,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根据新生特点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注重小学教育的生活性、游戏性和情境性,努力帮助新生愉快、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对小学而言:重点在课堂
课堂上要新生的学习过程和困难,注重其身心发展特点,强化游戏性、生活性和综合性,将入学适应全面融入每个学科、每节课、每个环节,真正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适应小学。总之,学校要做有准备的学校,老师也要从心理上、行动上做好准备,以促进儿童尽快适应小学。
家访的重要作用
家访是了解新生的一种极佳方式。通过家访,教师可以看到儿童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如何与他人及环境互动,了解儿童是否存在特殊需求(即特殊儿童),如何通过环境、教学等支持他。
教师要提前计划家访并就家访制度达成一致。学校要将家访写进学校制度,并告知家长这是促进每个儿童顺利过渡的一部分。
小学教师的灵魂三问
最后我想对小学老师(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提出三个问题:是否了解每个新生的适应状况?有没有尽可能与孩子们多相处一会、多问几句、多想一点?是否愿意为了儿童的适应多琢磨一下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这是我的三个问题,可能对于小学教师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是有意义的。
三、总结
幼小衔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幼儿园和小学肩负着传播科学理念的重任,要做科学教育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要引领社会教育风尚,不被反科学的思潮和行动所裹挟,深入研究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形成科学的对策。
入学适应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全体任课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针对不同的班级、新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家长应明辨是非,学习和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对幼儿园教育充满信心,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入学准备。全社会要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源自《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