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钱雨:不一样的小孩和一样的教育
收录于话题
钱雨: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故事得从一只碗说起。
我的小儿子雨果 9月份刚刚上小学。老师家访时说,午餐时学生自带筷子、毛巾和一只盛汤的碗。老师反复强调:
“汤很热,所以毛巾最好大一点,可以包住碗,小孩子容易端。碗嘛,最好是摔不碎的。”
老师走后,我在厨房的柜子里翻来翻去。记得有一个不锈钢碗,但一时找不到了。找到雨果小时候用的塑料碗,但雨果看不上。有把手更好,我这样想。于是,找出一个塑料杯子,轻便又好拿。雨果仔细打量了杯子,说不喜欢。最后找到了一只木碗,碗小巧轻便,木纹优雅自然,有一种禅意的淡然。雨果很满意。他是一个对审美很有要求的小孩,一直很有主见。
开学时,他高高兴兴地带着木碗去学校了,回来后却很沮丧。我问怎么了。他说:“小朋友的碗都不是这样的。王老师说我的碗大小了,也没有把手。第二天他从学校回来,继续伤感道:“老师说我该换个碗。”我问换什么样的。他用手比划着说:“就是这么大的,里面是铁的,外面是塑料的、彩色的,还有两个把手。”我承诺周未一定带他去买这样的碗。
周未我们逛了附近的小超市,没有这样的碗。又去了远处的大超市,查看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各种各样的碗,可没有合适材质和大小的碗,也压根就没有雨果描绘的那样子的碗。
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像瓷缸一样的东西,雨果细细看了,说有点像,但比别的小朋友的大,尺寸不合心意。我明白了他要的东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他看了图片高兴地说:"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我们都很欣喜,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今后,雨果再也不会因为汤碗和人家不一样而被另眼相看。我习惯性地选择了他最爱的绿色,付款前习惯性地再给他看一眼:“就这个吧?妈妈买了?,他仔细地看了一下,翻了一下购物车,指着一款黄色的说:“买这个吧,和小朋友一样。”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这只碗,只是雨果觉得许许多多要和小朋友一样的东西中的一个而己。此外,还需要一样的软笔袋文具盒,一样的透明款包书皮,一样的姓名贴纸,一样的……很多很多必须一样的东西。
午夜梦回,我突然忧伤地想起,我的那个独具审美、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小孩到哪里去了?雨果不知何时学会小心地陪笑,仔细看大人的脸色,猜测我们要的答案是什么。
他越来越多地说“这个我不会”“我不敢说” “我不会画”“我不知道”……还有一次,他回来说:“老师要我们想一个新发明,我不会想,要家长帮着一起想。”我说:“你还没有开始想呢,怎么知道就一定想不出来?”他难过得几乎要哭了,说:“肯定想不出来的。老师说,下周三一定要想出来,想不出来的要站到讲台旁边。”像他这样渴望赞赏的小孩,类似“站到讲台边”这样的耻辱,想想就已毛骨悚然。
我安慰雨果,告诉他发明是一种勇气,也是一次尝试。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才会找到需要发明的地方。他说:“我发现不了问题啊!”我说:“那你可以帮妈妈发明一个东西浇花吗?可以帮哥哥发明一个东西,躺床上也可以关灯吗?”
他犹豫了一下,好像想到了什么。
最后也没有什么惊喜。因为要在一周内创造发明,交的作品一定是粗糙和草率的,未经实验和反思的。但你必须让孩子交一个粗制滥造的作品,万一老师责备不完成的小孩呢?在无伤大雅的粗制滥造和情感自尊可能受伤害的惩罚之间,家长会选哪个呢?
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呢?我想,呵护孩子的惊奇与勇敢、好奇与创新该是多么重要的教育目标!或许,不一样的小孩,需要不一样的教育!
“幼教论坛”公众号:回复名师课堂领略更多名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