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学院|有效管理幼儿园的方法——从“小事”开始

园长学院|有效管理幼儿园的方法——从“小事”开始

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其中很多事情繁琐而细小,但管理者因此把这些忽略甚至视而不见,很可能会因小失大,引起连锁性的不良反应。反之,如果可以在细节事情上加以重视并思考的话,那么管理的效应可能会因此而提升,园所的品质也会因此更加卓越。

案例一:借“两张照片”谈环境暗示

在一次班级巡视中,班上一位老师刚刚打开电脑,我无意中发现电脑桌面是老师怀抱自己女儿的一张照片,画面很温馨。

另外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去班级巡视,恰巧看到另外一个班级的电脑也打开着,电脑桌面上显示的也是一张照片,是班上的三位老师和所有小朋友的合影,我特意走近看一看,大家笑得都很开心。

事后,这两张照片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带给我两种不同的感觉,伴随这种奇特的感觉我把它写在了我的工作日记中。

两周以后在一次例会中我向老师们描述了我看到的两张照片,并组织大家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假如你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你觉得这两张照片可能会传递给你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一位班主任说:“假如我是家长,看到第一张照片会觉得这位老师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我看到第二张照片,我会觉得这个班级的老师们很爱班里的孩子,这个班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的确,不同的环境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多数老师们也认同第二种照片作为班级电脑桌面更合适。

案例二:借“告状事件”谈家园共育

一天下午,孩子离园的时候,我听到大班的一位老师正在和家长交流着什么。仔细一听,原来是在区域活动时,班上的一个小男孩在科学区抢别人的玩具,争抢之中男孩把玩具摔坏了。老师在与家长沟通中还提到小男孩以前也损坏幼儿园里的其他玩具。小男孩在旁边低着头,他的爸爸一边听老师说一边批评着他,还说:“以后不给你买玩具了”。

之后我在心里琢磨:老师就孩子问题在与家长沟通中,不能只是作为一个“告状者”,而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回家后可能还会继续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而对于一个多次损坏玩具的大班孩子来说,如果单纯靠说教,教育的效果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了。我觉得教师更需要做的,是和家长商讨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认知到行为有根本性的改变。

第二天,我与当事老师一起分析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目标。讨论之后我们一致认为,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已经较强,有了初步的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有目的地教育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建议老师再找家长交流一次,这次是站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角度上。在与幼儿爸爸进行了二次沟通后,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用孩子的压岁钱买了一个新玩具带到幼儿园来。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孩子理解“损坏东西要赔偿“的道理,即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初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案例三:借“电话事件”谈制度建设

有一次,我去班级听课。在班级门口时看见当班教师正站在一个角落里打电话。见我进来,老师匆匆说了几句便挂断了电话,然后主动跟我解释说,是班里一位幼儿家长。我点了点头,并提示她抓紧时间给小朋友上课。

老师或许会想:家长工作是班级工作的一部分,接听家长的电话,也算是正常工作。这样理解也不无道理。可是每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如果教师不进行合理调控,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期末,在修订幼儿园规章制度的时候,我建议在《教师工作制度》中加入“教师带班组织活动期间不接听电话”这一条,并阐述了原因和理由。

为保证制度的无障碍执行,同时也让家长理解和支撑,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解释了这条制度。

为了使幼儿园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我们告知家长有事情可以打幼儿园的办公电话,相关人员会第一时间把电话内容告诉班中老师。家长表示幼儿园管理很规范,应全力配合老师工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