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过得好艰辛啊”,最近一个朋友突然感慨道。她跟我分享了在小区里看到的一幕:
一个四岁上下的小女孩嚷嚷着说自己口渴,要喝水,可站在她身旁的妈妈却只是冷冷地回了句,
“现在知道口渴了?没有水,给我渴着”。
朋友心里就有点犯嘀咕,想着怎么还有这样的妈妈。
这时候小女孩已经急哭了,可妈妈还是不为所动,继续对她说:
“这就是你刚才让我买棒棒糖吃的代价。记住,自己做了什么选择,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朋友这才明白,原来小女孩妈妈不给她水喝,是为了惩罚她刚才违背自己意愿吃棒棒糖。而且她还进一步告诉小女孩,自己的钱只够买水和棒棒糖中的一样,买了棒棒糖就没钱买水。
这个妈妈这么做,其实是让孩子吸取教训、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可她没有考虑到,给小孩子立规矩,说到底是帮TA建立对规则意识的认知。而这个前提条件是,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语和逻辑,去跟TA介绍规则。
说什么“自己做了选择就要付出相应代价”,她肯定听不懂啊;而且,让一个四岁上下的孩子去理解因果逻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呢?
她和很多家长一样都没搞清楚:学会承担责任,对孩子来说是个成长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常错把惩罚的手段,等同于了教孩子负责。
像小女孩妈妈那样,为了惩罚孩子吃棒棒糖,便不给她水喝,除了让她心生怨恨,破坏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外,我想不出来有任何好处可言。
1
惩罚教不会孩子负责
在我看来,这件事里错的并不是这个小女孩,而是她的妈妈。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孩子吃糖是对身体不好,妈妈让她长长记性有什么不对?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给孩子立规矩的急切心理,可是这样的办法、还有这样的说理方式,实在是不敢恭维。
作为一个孩子,想吃糖是她的天性,并没有错呀。
相比之下,这个妈妈想教孩子懂道理是真的,挖了个坑让孩子跳也是真的。
如果不想让小女孩吃棒棒糖,那完全可以跟她说吃糖的各种坏处,然后立个不许吃糖的规矩,不给她买不就得了?
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明白:教孩子负责、给孩子立规矩和惩罚是两回事。
惩罚的痛苦只能给孩子负面感受,就像此刻这个情绪崩溃的小女孩,估计怎么也想不明白吃糖和负责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她所能明白的,只有妈妈很凶、自己很渴很难受。
下次再路过超市,她可能真的不会再要棒棒糖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她理解了“负责”,而是因为心理的恐惧和身体的痛苦,让她对这件事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确实会因为这样暂时不再“犯错”;但随着孩子长大,这种方法越来越没效果,孩子会越来越不在乎、越来越难以管教。
因为痛苦让孩子觉得:我已经付出了代价,这就很公平了。
用惩罚代替教育,那孩子记住的永远只是惩罚。
2
区别惩罚和负责,其实一点都不难
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应该以限制孩子当前的生理需求为前提。
就好像那个小女孩的妈妈,一开始没有和孩子讲清楚,放任她的行为;然后又用她没有预测到的结果惩罚她、不让她喝水,这和虐待有啥区别?
所以想教孩子更懂规矩,就要让他明白:责任是什么,怎么做才是负责。
比如有时候带年糕出去吃饭,他要是把餐厅地板弄脏了,我就会要求他自己清理干净。
一开始他不肯去做,我就让他在旁边看着,自己认真收拾干净,然后告诉他:因为我是你的妈妈,你把它弄脏了我要对你负责,但是我更希望你能为自己负责。
年糕很喜欢吃口香糖,我们就和他约定晚饭以后可以吃。
有的时候他白天想吃,我就会先说清楚:一天只能吃一颗,你确定要现在吃吗?
虽然一开始他还不是很理解,会说“我确定现在就要”,但是这颗吃完了就之后就怎么都没有了,这就是作为家长帮他理解并坚持的方式。
还有个妈妈问我,她希望孩子能每天自己收玩具,但是用了各种方法效果都不好,该怎么办?
想让孩子“自己收玩具”,其实也是希望他能遵守规矩、为自己负责。
我告诉她:造成这些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想收,你就替他做了,他没有感受到不收玩具的后果。
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美国妈妈有好几个孩子,每个人玩具都很多,可没人愿意自己收玩具。她就想了个办法,用一个大吊笼做了个“玩具监狱”。
每天孩子睡下后,没有收起来的玩具就会被关进这个监狱,一个星期不能再玩。
我建议她可以参考一下这种做法,尝试从结果上来约束孩子。
同时还提醒她:如果孩子因此哭闹,你可以用别的方法安慰他,比如陪他玩、给他看别的书或者玩别的玩具。千万不要孩子一哭就心软,或者变本加厉的指责嘲笑。
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他理解:我要自己收好玩具,不然明天就玩不到了。
怎样成为一个和善而坚定的家长,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
也许,从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就能找到很好的答案:给孩子立规矩并不难,教会他负责也不难。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行动让孩子看到责任,用坚持帮他理解后果,用结果形成约束的力量。既要有和善的温度,又要有坚定的引导,谁说育儿这件事不就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