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南、下马坊东、中山陵旁有孝陵卫,守护南京东大门,血与火之歌交替上演。

这里驻扎着朱元璋精心挑选的千名精兵,他们演出清军和太平军的兵戈对抗,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守卫着南京。

金马远去,人间烟火四起,如今的孝陵卫似乎只是古城金陵的一个平凡地名。

985大学的附属品?这所拆分出来的211,逆袭成为中国最硬核高校

令人意外的是,一所大学依然悄悄地延续着国防军工的传统。

那就是——

「孝陵衛王立理工大学」、別名南京理工大学。

01以北国为中心师事江南

在很多文章中,南理工总是作为“附属品”出现。

“学校是1953年成立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立的。

令人好奇的是,东北哈军工分拨大学为什么要从华中武汉搬到华东南京?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建校才六年的军工企业走“前沿集中、常规分散”办学道路,把炮兵工程系搬到武昌,与武昌高级兵器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

鲜为人知的是,武昌校舍未启用,学校经费紧张,炮兵工程学院只能开展预科部分在南京、基础部分在沈阳、院部和专科部分在武昌三种教育。

当时的交通、通讯等技术还不发达,学校的分散教育极为不便,当务之急是把全校聚集一堂。

当时的南京孝陵卫,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总高级步兵学和高射炮兵学校先后在这里办学,已成为一方军事教育基地。

与武昌炮兵工程学院人满为患相比,南京高射炮兵学校占地千亩,人员稀少。

几经周折,军委命令两校交换学校所在地。

1962年,两校军队呼啸出发。

高射炮兵学校搬迁到武昌,之后,易名,更改了学校地址。

炮兵工程学院扎根南京孝陵卫,成为孝陵卫200号常驻用户。

1993年正式定名为南京理工大学之前,学校定名为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程院,吸收太原机械学院轻武器专业,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炮专业。

如今,南理工的建设队伍越来越大,办学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南京、江阴、真的“一校三区”的发展布局。 提高办学质量,建设成为“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

铸造02国利器

2021年10月14日18时,“田园一号”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升空。

这是南理工研制的第12颗微纳米卫星,由南理工机械工程学院微纳米卫星研究中心自主研制。

学校成功是令人高兴的,但或多或少让南理工感到悲伤的是,连本校学子都不知道自己母校里有卫星火箭吗!

从最初的枪炮单向,到如今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南理工已经全面开花,悄然欲惊所有人。

作为“国防七子”“兵卒七子”之一,国防和军事建设是南理工发展的第一主场,形成八大优势区域。

新概念武器领域、军用地面机器人领域、军用光电子领域、智能弹药领域、制导与控制领域、材料与技术领域、高效毁伤领域、发射与推进技术领域。

在这些领域,南理工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继承“哈军工”时代炮兵工程传统,南理工仍是国内火炮、自动武器领域科研装备研制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总师主战主战车载火炮装备研制。

继世界军事前沿之后,南理工不落人后。

其开发的“大口径XXX干涉仪”,

是国内首台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口径光电成像设备; 主持开发了国内射程最远、精度最高、设备最先进的大型驱逐舰的海军第一型制导弹药、第一型多选择引信等装备的开发。

功在成,功在业在广,国家利器的背后,是前仆后继的硕学鸿儒。

王泽山院士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研究发射药燃烧补偿理论,发现低温感含能材料,解决了提高身管武器初速、增加射程的瓶颈技术,以及废弃火药再利用等多项关键技术,重塑了火药的荣耀。

研究光学工程领域的崔懋院院士,是大天区面积多用途光纤光谱望远镜的总工程师,将行星名称——国际编号511238号小行星命名为“崔戈星”,确信他在天文领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南理工现任校长打上了梦想,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组合导航系统、高动态陀螺技术、陆用自主导航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功,承担了国家重要需求领域系列产品的开发,已出口到十多个国家

弹道学专家李鸿志、火炮武器系统专家苏哲子、防护专家杨秀敏等27名两院院士,6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07名国家级青年人才,600多名高层次人才,他们在南理工实地进行研究

而南理工的学生们,不辱使命,不辜负期待,扬起风帆,行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天地寰宇。

03行走在知识的海洋

今年4月,南理工获得全国冠军。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战中,南理工首次进入冠亚军争夺战,研究生队在《光影流转——亿像素红外智能计算成像的开拓者》项比赛中获得桂冠。

“光影流转”项目由学生主导,研发成果打破了国外高端热成像产品的封锁,极大地提高了图像分辨率,提高了远程弱小目标的探测精度和作用距离。

在校的南理工学子忙于参加比赛磨练,毕业的南理工毕业生忙于“上天入海”。

二五级自动化专业的张伟担任“奋进”号主控员,下潜深度突破一万米,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此外,还有一大批国防行业的优秀毕业生,如车载某系统主任设计师孙佳、轻型车载某系统主任设计师缪伟等,他们在各行各业的贡献和成就不断汇成河,推动学校奔腾不息。

卫国与育人并驾齐驱,南理工摸索建成独有的学科布局。

虽说是军事类院校,南理工仍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结构,以工为主,理、文、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并提出了“强势工科、特色理科、精品文科、新兴交叉”的多学科发展模式。

目前,在人文社科领域,工科出身的南理工显得略微稚嫩,尚在蹒跚学步阶段。

但在工科领域,南理工已长成朝气蓬勃的青年,正在欣欣向荣发展。

南理工已形成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数学7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

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前1。

依托国防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优势,南理工开展“智能兵器与装备学科群”建设,该学科群以兵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光学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为核心,旨在建立以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引领,

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优势学科群。

此外,南理工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2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和国防特色学科10个。

兵器科学与技术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南理工的武器系统与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和武器发射工程共4门专业获得A+等级。

显然,在学科建设中,南理工的军工特色明显,在课堂讲解与实操训练中培养初学乍练的新手“菜鸟”成为新一代保家卫国的战士,不负“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04是“硬核”的,也是柔和的

上课铃响,儒雅的老师与往日不同,他一手拿着AK47突击步枪,一手拎着M16突击步枪,大踏步迈入课堂。

比起惊慌,底下的“军迷”学生更多是两眼发光:嘿嘿,能摸上真枪了。

这是南理工的“自动武器构造课”,课堂上老师会展示30多款世界名枪,亲手演练它们的设计原理和拆解方式,堪称“军迷”最心驰神往的课程。

高击炮旁,师生围绕。

老师先是详细讲解炮身组成和操作方式,然后一声令下,学生分批登上高击炮,压弹、瞄准、发射。

“砰”地一声,气势逼人。

这是南理工的《国防特色通识教育》 之高炮实操课,虽是模拟操作,但也让年轻学子近距离感受到战场上的氛围,也让“军迷”学生过足了瘾。

作为“军工六校”之一,南理工还有一大特色:它拥有着国内高校少有的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专业性强的兵器博物馆。

馆内共有6000余件珍贵藏品,分为火炮厅、枪械、枪弹厅和弹药厅等展馆,大家可以近距离观察世界多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现代兵器装备。

晋造150mm榴弹炮、温彻斯特M70步枪、参加过1999年国庆阅兵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稀有的、绝版的、历史价值珍贵的各类兵器装备,皆馆藏在南理工兵器博物馆。

“军工学府”的声名远扬,人人皆赞南理工“硬核”,却不小心忽略了它“硬汉柔情”的一面。

南理工有一张“暖心饭卡”。

这是学校面向贫寒学子实行的温暖项目:学校会根据一卡通学生食堂消费的大数据,并与辅导员核对增补删减,实现动态帮助、精准帮扶,将伙食补贴直接打到学生的饭卡中。

整个过程中,学生不需申请、不用审核,学校只用他们好好吃饭,好好成长。

南理工有几家烟火气。

曾经守卫森严的孝陵卫,如今学校区与居民区有所交错,犬吠深巷,鸡鸣桑巅,真南京理工社区大学。

住在老小区里的居民可以在校园悠闲自在地散散步、吃吃饭、跳跳舞,而校园里的师生也可以在居民区逛一逛,寻找市井人家里的“宝藏小馆”。

南理工有无数好风景。

学校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毗邻钟山风景名胜区,人文荟萃,往来发达。

无论是在校内仰看参天杉林、细嗅二月兰花、漫步紫霞湖畔,还是在校外进行city walk,南理工人从不缺少赏美景、逛古迹的机会。

三迁校址,四易校名,南理工终于在孝陵卫“安家”了,校园版图逐渐扩大、学校发展日趋完善,南理工将一如既往地立足南京、面向江苏、奉献全国,唱响国防之歌,传递军工薪火。

参考资料:

1.南京理工大学官网、官博和官微

2.南京理工大学校史展览馆

3. 《武汉市志——军事志》

4.南京钟山风景区《你所不知道的神秘孝陵卫:不仅仅是个南京地名》

5.软科《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南京理工大学》

6.软科荐校《南理工夺冠!这一全国大赛结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