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紙記者余東明

《法制与新闻》記者黄浩棟

本紙通信員阮隈峰

原来动植物也可以做“亲子鉴定”

看着十个集装箱的鱼翅,法医张素华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毕竟,在这么多鱼翅中寻找“濒危野生鲨鱼”的鱼翅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今年1月,海警部门委托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对日前刚查获的鱼翅走私集团进行种族鉴定,确认是否含有濒危野生鲨鱼的鱼翅,以更有效地打击犯罪。

记者了解到,司监院法医物证学研究室早在5年前就已部署非人来源DNA鉴定,直到非人来源DNA鉴定实验室成立,才完成相关项目的科研、技术攻关和设备配置。

从2020年开始,首次将“非人来源DNA鉴定”作为法医物证鉴定的常规工作范围。

“非人来源的DNA鉴定包括来自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人样本的同一性鉴定、种属鉴定、亲缘关系鉴定等,类似于动植物的“亲子鉴定”。

张素华是业内青年出类拔萃的人才,她所在的团队也是科技创新的领军团队,研究力量雄厚,技术攻关能力强。

根据研究小组的安排,她主要负责非人源DNA鉴定的技术攻关和具体鉴定工作。

通过几年的摸索,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然而,当张素华和同事们赶到查获鱼翅走私案现场时,发现一个个大集装箱里分散堆放着一个个装满鱼翅的蛇皮袋,由于长时间的海运,大部分鱼翅都变质了,腐败严重,蛆虫也爬了起来。

每个集装箱都弥漫着强烈的恶臭,即使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大家还在熏着,身上的气味几天也散发不出来。

鱼翅是昂贵的食材,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制作鱼翅需要从活鲨鱼身上切下鳍,失去鳍的鲨鱼等于死刑。

看着眼前这10个集装箱里的鱼翅,一向热爱动物的张素华下定决心,一定要查清这些鱼翅“身世”的出处,依法打击那些罪犯。

“要完全鉴定这么大量的鱼翅是不可能的,我们团队协商后决定进行抽样鉴定。

张素华说,在海警的帮助下,她和同事们一起将鱼翅从集装箱里运出来,光这一流程就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

尽管一月很冷,张素华和同事们还是累得汗流浃背。

经称重和统计,此次查获的鱼翅重约4吨,分137个蛇皮袋。

张素华和同事们决定从一袋鱼翅中提取两个样品,然后统一送回司铎院进行鉴定。

好不容易统计了鱼翅的数量,但在采样中又遇到了麻烦。

“鲨鱼鱼翅的生物细胞含量本来就很少,而且很多已经变质腐烂,所以在采样时更要注意。 否则,二次破坏将导致有效DNA无法正常提取。

张素华说:“鱼翅软骨中的细胞含量比其他部位集中,也是最容易提取DNA信息的部分。

我们仔细检查后,决定从这个部位取样。

提取鱼翅软骨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张素华们将所有的鱼翅严格消毒清洁后起泡,最后进行采样。

鱼翅的软骨很纤细,为了不破坏样品,只能慢慢工作,几乎花了一天时间采集所有的鱼翅样品。

得到可用样品后,接下来进行正式的种属鉴定。

“生物种类的鉴定通常从鉴定外观和DNA开始,但这次检测的样本只有鱼翅的很小一部分,从外形上很难判别,我们只需要进行DNA比对就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张素华说,他选择了对鱼翅组织中的两个线粒体基因进行PCR扩增。

PCR扩增是一种扩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即使是很少的DNA也能通过PCR扩增出微量的DNA,非常适合鲨鱼鳍的鉴定。

利用该技术,张素华等成功从135份样品中提取到了可比对的基因序列。

提取基因序列后,下一步是进行序列比对。

“序列比对基于生物学中的序列结构,如果将核酸序列和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的序列都看作字符串,就可以通过字符串之间的比对来检测序列之间的相似性。

“说起自己的专业,张素华很聪明。

他们将软件提取的样本基因序列与国际公认的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记录的鲨鱼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样本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记载的名为宽大眼长蝽的鲨鱼基因序列一致

大白鲨,又称深海大白鲨,分布在中国台湾沿岸的热带水域。 自然世界保护联盟于2018年将这种鲨鱼列为高危险性动物,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记载的物种。

为提高测序比对结果的科学严密性,张素华等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法为鉴定提供支持。

“‘系统树’是描述生物信息学中不同生物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

通过构建系统树,可以追踪到某个基因序列。

“张素华通过实验发现样品基因序列与宽大眼长蝽基因同源,进一步验证了软件比对的结果。

通过比对,张素华和同事们最终确认,经鉴定的135份样品中有97份样品属于大白鲨。

换算后,司鉴院出具了鉴定结果报告书,认定海警查获的4吨鱼翅中约有71.8%属于该物种。

目前,上海警方以涉嫌走私濒危物种为由进行立案搜查。

自从非人来源DNA鉴定纳入法医物证鉴定范围后,张素华参与了中华鲟物种鉴定、赛鸽个体识别和亲缘关系鉴定、猪、牛亲子鉴定等司法鉴定案件,对这一新的司法鉴定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

动植物来源的鉴定材料与人体组织相比差异较大,这些差异往往使鉴定工作更加困难。

张素华想起了她以前参加过的木材类属鉴定方案。 当时,她必须鉴定木制家具的椅子,确认了制作那把椅子的木材的来源。

由于木材已经过深度加工,想要提取植物DNA相当困难,整个鉴定过程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此外,非人源DNA鉴定作为一种全新的鉴定项目,行业标准和权威数据的缺失也是鉴定工作的一大难点。

张素华坦言,目前对于非人源DNA的比对很大程度要依靠国外公开数据库记载的信息,一旦遇上数据库中没有记载的物种,鉴定工作就变得无据可依,难以开展下去。

对此,司鉴院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今年司鉴院完成了大麻类植物种属和个体身份鉴定的行业标准制定,目前正在颁布中,该标准明确了对大麻类植物身份识别的合适区域以及相应的检测、分析手段,率先为这一类植物的司法鉴定提供了鉴定参考。

此外,司鉴院自建了包括致幻植物、毒蘑菇在内的DNA条形码数据库,为这些物种的基因序列比对提供依据。

“目前,我们还在着手建立法医学非人源DNA数据库,以填补国内非人源司法鉴定的数据空白。

”张素华说,科学探索没有尽头,只有不断更新优化设施方法和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库,才能为人类解开更多未解之谜。

来源: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