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新手来说,记账法就像织布机里的一团乱麻,不断被砍,理乱如麻!

对于一些企业管理者或上司来说,要了解企业的情况,需要了解三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借贷记账法,何为“借”,何为“贷”,大白话轻松让你透彻理解

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想要了解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地理解的时候,就会被“借”和“贷”撞到头,破坏血流,怀疑其存在意义,这不是让人恶心吗?

其实要真正理解贷款记账法,就要从其起源说起。

注销法始于13世纪的意大利。

是意大利人帕乔利发明的。

13世纪初,为了避免账目混乱,应对频繁往来的银钱交易,意大利钱庄业主发明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概念,单式记账法开始出现,这给后来的注销记账法的出现萌发了良好的苗头。

15世纪末,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在他的《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书中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记账方法,从理论上给予了必要的论述,并使其优点和方法为世人所接受,这就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18世纪,贷款记账法传入英国。 琼斯最初的英式记账法增加了日记帐。 摘要、会计科目、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几栏记载,要求在经济业务发生、结束时,在日记账中确定应该借、应该借的账户和应该借的金额。

即借方和贷方两方面对照登记经济业务,简明扼要地说明经济业务,称为复式簿记,相当于今天的记账凭证,是会计记账的依据。

由此正式命名为复式簿记。

以后所说的复式簿记,是指贷款法。

帕乔里

另一方面,贷记法的原理其实是消乐,两个相同的正负相抵。

增加一定会减少。

所以,有句话叫“有借必有贷,贷必相等”

在此,抛开摘要和帐户,试着从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来理解吧。

在谈借贷之前,请先放弃以前对借贷这个词的理解。借贷记账法从日本传来时由于翻译不当,借贷两个字违背了原意。 在国内,贷二字没有本来的意义,只不过是会计上的符号。

现在,我们来看看原来的贷款方法的英语“Debit and credit bookkeeping”。 其中文译本为“借方和信用簿记”,“Debit”一词用作动词时,意为记入账户的借方。 把…记入借方

我知道记账法是记录资金往来的,但你能理解“借”和“贷”是记录资金运动轨迹的吗?

所以根据英语的本意。

“借”是资金运动轨迹的终点,“credit”这个词在中文里翻译成信用,就是对应的“借”方,不是可以理解为资金运动轨迹的起点吗?

总之,“贷款”一词是指资金的运动轨迹,其中“贷款”是资金运动的起点,“借”是资金运动的终点。

这个我很清楚。 看看财务的借贷记录吧。

A购买材料60000元,支付60000银行存款。

也就是说,借材料60000

銀行預金60000

我会从银行存款中取钱买材料吗? 银行存款是起点,是贷方。 于是,购买材料的是借方,是终点。 我付了钱,拿到的材料是终点。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另一种情况:

B工资60000元,存了银行。

即借:银行存款60000

信贷:收入工资60000

我是不是把工资存银行了,我的工资是不是起点,是不是贷方,那么银行存款是借方,是终点,我存银行的钱是终点。

那么为什么第一次银行存款是贷方,第二次银行存款是借方了呢?

其实是因为资金的运动轨迹不同。 这就是会计常说的“借出增资借出减”和“借出减借出增”的区别。

我说了这么多,你怎么区分哪些账在借方,哪些账在贷方? 资产=负债的所有权如何理解呢?

很简单。 资产增加(即收钱)记在左),也就是借方),负债增加(向别人借钱)记在右)。

而且,资产=负债的所有权怎么样? 资金存在于企业中,是不同的存在方式。 一部分是货币资金,一部分是存量,一部分是固定资产,这一切构成了企业的全部资产。 这些资产代表的钱来自哪里呢? 只有三种可能性。 一个是借来的

这被称为应付账款和长期贷款等债务。二是投资者投入的。三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赚到的。

第二和第三都是所有者的权益。

因此,资产负债表左右的结构方式,反映了资金的一体两面,右边是资金来自哪里,左边是资金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