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陈亮51岁刚成为冠军,但不能说他是大器晚成。

托梅言志,借月抒怀。陈亮一首月下咏梅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因为南宋著名青年才俊,18岁就考察古今用兵方略,写了三篇颇有影响的《酌古论》。

25岁时,在以布衣闻名的《中兴五论》中,具体策划了收复中原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

三十五岁时,又三次致函孝宗皇帝,主张内政改革,反抗金兵,收复中原。

陈亮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很好的见解,也受到孝宗皇帝的高度评价,但他的战略主张很难被采纳。

而且,为此多次受到朝中主和派的打击和拒绝,两次含冤入狱,差点失去生命。

为了防止外国人入侵,岳飞曾无奈地叹息:“知音少,断弦谁问?”

但是,陈亮没有这样的担心。 为了反抗金兵,他和辛弃疾是认真的,因为他们是知己和知音。

辛弃疾欣赏陈亮的才能和人品,把他比作淡泊隐逸的陶渊明和隆中高卧的诸葛亮。

辛弃疾被弹劾罢免后,陈亮千里迢迢访问,两人鹅湖会谈后,诗的唱和几乎都是围绕着中原的恢复而展开的。

今天分享的这幅《点绛唇咏梅月》,是陈亮对辛弃疾的答谢之作,吟诵者抒怀,借以表达他矢志不渝的坚守精神。

一夜相思树,水边清浅的横枝贫瘠。

窗如白昼,情同芬芳。

净化梦想的灵魂,千里之人长存。

你知道吗? 雨儰云仪,格调还没变。

——宋陳亮《点绛唇咏梅月》

池水浅,影横斜。 因为思念着远方的知音,梅枝看起来也这么瘦。

窗外月夜飘来梅花的清香。 皎洁的月色把小窗户照得像大白天一样。

这宁静的月色和芬芳的梅花香,和窗中的我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

在梦中,很可能会遇到遥远的、我思念已久的好朋友。

你知道吗,即使被雨淋得遍体鳞伤,被折磨,梅花和月亮的品格也不会改变。

観賞賞:

梅言志借月抒怀,陈亮月下咏梅词,有机地把梅、月、人联系在一起写。 超凡脱俗,浑然一体。

寥寥几笔,不仅透出梅花的淡淡清香和清韵,还勾勒出高空明月的璀璨与清辉,给读者营造出暖意和朦胧的艺术境界。

上面两句写的是梅花风韵的姿态和生长环境,夜寒风冷。 皎洁的梅花依然挺立着。 这清亮的风神其实也是作者孤独品质的写照。

接下来的两句是吟咏梅花和月亮,并表达窗中人的感情,月亮经过小窗,幽香淡淡地递来,不由得在窗中辗转难眠的作者思念起远方的挚友。

下一部电影前两篇文章的作者想伴着梅花的清香和月亮的清辉入梦,在梦中寻找朋友,把自己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送给他。

后两者咏梅之言志,僮咏为拷问之意。 在这里梅花虽经风雨剥蚀,但仍要崇尚高雅,彰显坚持理想永不放弃的顽强拼搏精神。

这首写梅与月的词作,虽然文中看不到“梅”字和“月”字的一半,但作者把梅的品格和词人的心境表现得极为通俗易懂,有意义却给人以读不完的感觉。 可见作者笔力之深,绝对可以说是“一言不发,风流倜傥”的佳作。

写在后面:

淳熙十五年冬,陈亮从浙江省东阳县北上,到江西赦免辛弃疾访问。

那时,辛弃疾辞去官吏职务,闲居在带湖庄园。 陈亮远道而来。 辛弃疾喜出望外,要尽地主之谊。

他们一起游鹅湖,携手共商,共商金钱大计,极尽高论世事,煞有介事,气氛十分和谐。

虽然这次鹅肝会只有10天,但对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陈亮东回去后,辛弃疾创造了《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这个词,表达对陈亮人品的仰慕和离去的留恋。

陈亮收到辛弃疾的词作后,写下这《点绛唇咏梅月》的赠答,以言志、咏物抒怀,吟诵梅月表达矢志不渝的抗金主张。

香中不可有韵,清而不知寒。

清高、傲慢、不怕冷的梅花气概令人景仰。

陆游赞这样说。 “支离破碎,化作泥土,化作尘土,只有香如昔。

即使掉到地上变成尘泥,也要把清香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

陈亮说:“雨僝云仪,格调犹在。

雪的精神、梅的态度、风吹雨打,我也不从一开始就改变。 这是梅花的品质,也是作者的信仰和坚持。

注:本文由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携带和模仿。 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果有不恰当的联系,马上删除。 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