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運城新聞網
苏轼那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年,诗人借着月亮的变化领悟到悲欢离合是人生的常态:“明月在什么时候? 问青天酒。
我不知道天上宫阙,今晚是几年? 我正要跟风回去,但我害怕琼楼的玉宇,高处不胜寒。
揭示舞蹈的影子,怎么会像在这个世界上一样呢!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要怀恨在心,什么事总会平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件事自古以来就很难。
愿人长久,千里之外有婀娟。
据说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节做的。 这是诗人喝醉后,怀念弟弟苏辙的即兴作品。
中国人往往利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偶尔寄托男女之情,也不像西方诗歌中的浪漫爱情,更多的是夫妻间的温情之情。
在象征中国文人意识觉醒的《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首是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五明月满,缺四五蟾兔。
“月亮变圆了,有缺口,但丈夫还没有回到自己身边。
写“海上明月,天涯相伴”的张九龄,在《赋得自君之出矣》中表达了一位妻子对远游丈夫的思念。 “因为要从你身边出去,所以已经没有机会了。
思君如满月,夜减清辉。
另外,在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中,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矛盾心理。 “怨君不像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東西。
不会牵手离开。
恨君如江楼之月,一时满了还亏。
暂时吃亏。
到团圆为止是几点? “诗中的妻子希望丈夫像月亮一样和自己在一起,永不分离; 同时也怨恨丈夫像月亮一样总是圆缺,聚在一起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