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清代儒家王国维所说:“一切景物之言,都是情爱之言”,所以中国人写景物是为了抒情,也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而《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笔者以为是小说中,《三国演义》的“煮酒论英雄”,其中写道:

玄德曰:“谁能当之? ”。 操指玄德,指指曰:“今天下英雄,只与你操耳! ”。 玄德听了,吓了一跳,手中的匙筷,不由得掉在地下。

境由心生,五首最佳情景交融诗词,以景喻情的最高境界

雨正好临近,打雷了。

玄德从容地拾起筷子说。 “一震之威,乃在此。

“丈夫也害怕打雷吗? ”。 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烈不怕? ”。 听了之后失去了筷子,所以轻轻地藏了起来。

之后,不怀疑玄德。

刘备的雄心壮志受到曹操的考验,惊战心切,发自内心,顿时如雷贯耳。

这时,如果曹操看到刘备的表情,一定知道刘备的野心。

所幸正好打雷,刘备一动不动,害怕雷声,掩盖了野心被识破的打击,逃过了一劫。

这里的雷声是景色,深深应对刘备野心被识破的打击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无独有偶,一些诗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受到了摄影的高度赞扬。

我想是以下五首诗。

1. 《谒金门风乍起》、冯延巳五代诗人冯延巳的这《谒金门风乍起》,其中的“情景交融”,可谓“神来之笔”。

据说被南唐中主李珗嫉妒了。 有一天,李珗把冯延巳叫到面前,说:“吹春水,干卿底事? ”我若无其事地问。 我明白这句话的影响力。

所有单词:

风吹过,吹满了春水。

在闲适的鸭香中,捋了捋红杏蕊。

鸭得阑孤,碧玉斜坠头。

希望小王不来,举手听喜鹊的喜讯。

风吹过,吹满了春水

读过全词的人,即使没有接触过这个词的人,当然也知道“神来之笔”是这个词,“风吹春水”。

“皱”字,让人想起女主人皱着眉头。 “春水”象征着女主人寂寞的春心。

而“吹春水”,那层层的涟漪,就像女主人心中的悲凉、悲凉,层层的,无限的。

“起风了,吹来了春水”,表面是风景,实则写的是女主人无限的悲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2. 《谢亭送别》、许泥的离别之苦,虽已有不少诗表达,但我以为达到“情景交融”最高境界的,是这晚唐诗人许泥的《谢亭送别》 :

劳歌曲解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黄昏酒醒人,漫天风雨西楼。

黄昏酒醒人,漫天风雨下西楼

读完整首诗,达到“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正是这句话,“黄昏饮酒人远,风雨下西楼”,家喻户晓。

诗人把朋友打发走后,喝醉了悲伤的酒,在餐厅里小憩。 酒醒后,天色已经晚了。 朋友已经远去,黄昏苍茫的昏暗,风雨的朦胧淡去,酒醒后的朦胧天空,追忆离别时的情景所感到的茫然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感情显得格外悲凉。

感到受不了这种环境的气氛,一个人从默默风雨交加的西楼走下来。

其实,诗人内心的风雨,不仅是朋友离别带来的孤独寂寞,大唐的没落,国家的风雨飘摇,都反映在这“满天风雨降西楼”上。

3. 《送惠州押监》、苏轼自古就有《鸿雁传书》,故鸿雁是离友的象征。

如果你听到雁叫,朋友自然要分开。 这叫声,当然让听者非常痛苦。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就有着深刻的这样的经历。 他在《送惠州押监》上写道。

鸣雁破江云,万叶桐裹银。

我在闲逛旅行,在秋天的夜晚送别人。

鸣雁破江云,万叶桐卷银

“一鸣雁破江云,万叶桐卷露银”。 诗人和朋友分开了,不知道从何说起。 就在这时,大雁的一声响起,令人振奋。

那声音可怕,震撼了漂浮在河里的白云。

而梧桐叶上的露水,如同人的眼泪,令人目瞪口呆,“万叶桐卷露银”似乎在强忍泪水流不出来的痛楚。

“我自己旅行,秋夜送别别人”。 我也旅行过,而且常年在外,受不了秋夜送别朋友。

有句话叫“鸣雁破江云”,这可能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独大雁。 叫声凄厉,与诗人如今送别友人的悲情一一对应,真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4. 《虞美人听雨》、蒋捷人一生中,谁也没听过几次雨,但把听雨写得如此绝望,却不是宋末话里的蒋捷摩属。

现在,让我们看看他的这《虞美人听雨》 :

男孩听着雨歌在楼上。

红蜡烛在朦胧中。

壮年雨客在舟上。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从头到尾都是精华,而其中的诗眼,大家一读,就知道是这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雨声在阶前点滴,这个景象,就被反复写过。

同样是南宋的词人万俟咏在《长相思雨》 中写到,“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意境是相同的。

但这句明显更高明,高明在于“一任”两字,这两个字,把词人的无奈、绝望表达到了极致。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看到了大宋的灭亡,再也没有复国的希望,满心的凄苦,无处诉说。

他躺在床上,四周一片死寂,屋檐滴下的雨滴,一滴一滴的滴在阶前;像是一滴滴血,从老人心头滴下,而老人无力处理,只能任由它一滴一滴的滴下,是那么的绝望。

这阶前的滴雨,跟老人心底的滴血,是“情景交融”的极致。

5. 《无题》 ,鲁迅个人以为,近代文学家,古体诗写得最好的,非鲁迅老师莫属。

他的诗歌不多,但都写得成就很高。

这首《无题》 就是其中的表达,全诗为: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就算没读过这首诗,第一次读,也会被“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神来之笔所倾倒。

诗词中提到雷声,比较有名的有五代大才子韦庄的《喜迁莺》 ,其中写到,“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生动的展现了应试科举放榜时的热闹场面,和词人进士及第后的兴奋与得意之情,一派升平气象。

而这句,“于无声处听惊雷”,神奇在于“于无声处”,在于“惊”字,“于无声处”表现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社会一片死寂,而“惊”字,则是惊喜。

一句“于无声处听惊雷”,吹响了中国革命的号角,表明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在社会一片死寂中,革命就像这一声惊雷一样,终究会爆发!

这一声“惊雷”,就是诗人心中的“人民革命的风暴,抗击日本侵略的怒吼”,真正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