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密工作方针和体制
什么是保密工作?
保密活动是国家专门机构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控制国家秘密,防止泄露和非法利用而开展的活动。
从工作目的看,保密工作包括预防和打击秘密泄露的工作过程看,保密工作贯穿国家秘密运行全过程的工作内容看,保密工作主要包括宣传教育、法制建设、领导管理、技术防护、监督检查等方面。
保密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保密法规定,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密工作的指导体制是什么样的?
中央保密委员会是党中央统一领导党政军保密工作的领导机关,各级党的保密委员会是党的管理保密的专门组织。
下级保密委员会接受上级保密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二、秘密業務責任制維持
保密工作责任制主要有哪些?
保密工作责任制主要包括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机关保密工作责任制、有关人员保密工作责任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责任制等。
领导干部保密的责任是什么?
领导干部保密工作的责任主要是履行保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党的保密纪律、保密法律法规要求和规定的保密工作领导责任,主动接受保密监督,教育、提醒、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和配偶、子女遵守保密要求和保密纪律。
机关、公司保密工作的责任是什么?
机关、单位保密工作的责任主要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和保密法律法规设立保密机构指定人员负责保密工作将提供人力、财力、物资保障的保密工作情况纳入监督考核体系保密行政管理部门配合认真查处泄密案件下级单位的保密工作
相关人员的保密责任是什么?
有关人员保密工作的责任主要是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并依法接受保密教育的保管、使用涉密载体及设施、设备; 对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发现接受保密监督检查的泄露隐患或泄露行为及时报告,并积极采取纠正措施等。
三.国家秘密
什么是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仅限一定范围内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分为哪个等级?
国家秘密的级别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部分。
绝密级国家秘密是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机密级国家秘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机密级国家秘密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
国家秘密的基本范围是什么?
国家秘密的基本范围包括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在内的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负有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维护国家安全工作和跟踪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
政党秘密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安全和利益的,属于国家秘密。
在国家秘密知道的范围内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确定国家秘密知悉范围有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工作需要原则。
不能单纯把了解国家秘密当成政治待遇,也不能把行政级别作为确定国家秘密知晓范围的依据。
二是最小化原则。
在能够限定为特定人员的情况下,限定为特定人员; 不能限定具体人员的,限定为机关、单位,机关、单位限定为具体人员。
什么是国家秘密标志?
国家秘密标志是法定的文字和符号标志,表示所标识物品(载体及设备、产品等)的装载内容为国家秘密,并标明其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国家秘密标记的形式为“秘密级保密期间”、“秘密级解密时间”或“秘密级解密条件”。
国家保密期限如何决定?
机关、单位对发生的国家秘密,应当按照保密事项范围的规定确定具体保密期限的保密事项范围没有规定具体保密期限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保密法规定的保密期限内确定; 不能确定保密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条件。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秘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
四.确定密集工作
什么是定密?
定密是指机关、单位依法确定、变更、解除国家秘密的活动。
定密权是怎么规定的?
定密权是指机关决定某一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属于什么样的密级,以及变更、解除国家秘密事项的权限,分为法定的定密权和被赋予的定密权两种。
法定保密权是指根据保密法直接享有的确定、变更、解除国家秘密的权利。
拥有法定绝密权的机关包括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机关。
被赋予的保密权是指确定、变更、解除通过保密授权途径获得的国家秘密的权利。
没有定密权或者没有相应定密权限的机关、单位,可以依法向有关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机关申请定密权。
有法定保密权的机关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自主进行保密授权。
被授予的定密权要在授权范围内行使,并接受定密授权机关监督。
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秘密;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的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秘密。
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在其工作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权限确定国家秘密的密级。
定密责任人包括哪些人员?
机关、单位负责人为本机关、本单位的定密责任人,对定密工作负总责。
根据工作需要,机关、单位负责人可以指定本机关、本单位其他负责人、内设机构负责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为定密责任人,并明确相应的定密权限。
定密责任人应当接受定密培训,持证上岗。
国家秘密如何确定?
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按照保密事项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同时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国家秘密确定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国家秘密确定的基本程序是:在国家秘密产生的同时,由承办人对照保密事项范围提出定密的具体意见,再由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
国家秘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变更?
当国家秘密确定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者保密事项范围发生变化的,或者国家秘密事项泄露后对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损害程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国家秘密应当及时变更。
国家秘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解除?
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
对保密法律法规或者保密事项范围调整后不再属于国家秘密的,或者公开后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应当及时解除。
国家秘密保密期限已满,定密机关、单位未决定延长保密期限的,该国家秘密即自行解密。
国家秘密尚在保密期限内,定密机关、单位经审查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解密:(1)保密法律法规或保者保密事项范围调整后,不再属于国家秘密的;(2)公开后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需要继续保密的。
“不明确事项”的密级如何确定?
机关、单位对符合保密法规定,但保密事项范围没有规定的不明确事项,拟定为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拟定为绝密级的事项,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有争议事项”的密级如何确定?
机关、单位对已定密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者属于何种密级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原定密机关、单位提出异议,由原定密机关、单位作出决定。
机关、单位对原定密机关、单位未予处理或者对作出的决定仍有异议的,确定为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为绝密级的事项,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五、涉密人员
哪些人是涉密人员?
涉密人员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即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
涉密人员分为哪几类?
涉密人员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
涉密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涉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具体来说: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忠诚可靠;具备涉密岗位要求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涉密人员上岗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由用人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依据涉密人员任职条件,进行严格任前审查。
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每年不少于4个学时),掌握保密知识技能,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在岗人员保密承诺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自愿接受保密审查;不违规记录、存储、复制国家秘密信息,不违规留存涉密载体;不以任何方式泄露所接触和知悉的国家秘密;未经单位审查批准,不擅自发表涉及未公开工作内容的文章、著述;离岗时,自愿接受脱密期管理,签订保密承诺书;清退所保存的全部涉密载体;若违反上述承诺,自愿承担党纪、政纪责任和法律后果。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应当及时清退个人持有和使用的涉密载体及涉密信息设备,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脱密期管理等。
涉密人员脱密期为多长?
涉密人员脱密期,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重要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一般涉密人员为6个月至1年。
对特殊的高知密度人员,可以依法设定超过上述期限的脱密期。
涉密人员应当报告哪些重大事项?
涉密人员需报告的重大事项主要有:发生泄密或者造成重大泄密隐患的;发现针对本人渗透、策反行为的;接受境外机构、组织及非亲属人员资助的;与境外人员结婚的;配偶、子女获得境外永久居留资格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其他可能影响国家秘密安全的个人情况。
涉密人员出国(境)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人员出国(境)应当严格执行出国(境)审批制度。
确需携带涉密载体出国(境)的,应当履行审批程序。
涉密人员在境外遇到盘问、利诱、胁迫或者其他重大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报告。
涉密人员发表文章、著作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人员发表文章、著作不得涉及国家秘密。
凡涉及本系统、本单位业务工作或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以及拟向境外新闻出版机构提供报道,出版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等方面内容的,应当事先经本单位或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向境外投寄稿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六、涉密载体
什么是涉密载体?
涉密载体是指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光介质、电磁介质等各类物品。
纸介质涉密载体是指传统的纸质涉密文件、资料、书刊、图纸等。
光介质涉密载体是指利用激光原理写入和读取涉密信息的存储介质,包括CD、VCD、DVD等各类光盘。
电磁介质涉密载体包括电子介质和磁介质两种类型。
电子介质涉密载体是指利用电子原理写入和读取涉密信息的存储介质,包括各类U盘、移动硬盘等。
磁介质涉密载体是指利用磁原理写入和读取涉密信息的存储介质,包括硬磁盘、软磁盘、磁带等。
制作涉密载体应如何管理?
制作涉密载体应当由机关、单位或者经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保密审查合格的单位承担;制作场所应当符合保密要求,使用电子设备的,应当采取电磁泄漏发射防护等措施;制作过程中形成的不需归档的材料要及时销毁。
复制涉密载体和摘录、引用、汇编属于国家秘密的内容如何管理?
机密级、秘密级涉密载体的复制、摘录、引用、汇编,应当按照规定报批,不得擅自改变原件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复制件应当加盖复制机关、单位戳记,并视同原件进行管理。
绝密级涉密载体,一般不得复制、摘录、引用、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必须征得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单位同意。
收发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收发涉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编号、登记、签收手续。
传递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传递涉密载体应当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或者其他符合保密要求的方式进行,不得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指派专人传递时,要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设有机要文件交换站的城市,在市内传递机密级、秘密级涉密载体,可以通过机要文件交换站进行。
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应当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办公场所进行;确需在办公场所以外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的,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
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应当办理登记、签收手续,管理人员随时掌握涉密载体的去向。
保存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保存涉密载体应选择安全保密的场所和部位,配备必要的保密设施、设备,同时,应定期清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离开办公场所,应将涉密载体存放在保密设备中。
携带涉密载体外出如何管理?
携带涉密载体外出,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使涉密载体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管控之下。
参加涉外活动一般不得携带涉密载体,确需携带机密级、秘密级涉密载体的,要经机关、单位负责人批准。
维修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维修涉密载体应由本机关、本单位内部专门技术人员负责。
确需外单位人员维修的,要在本机关、本单位内部进行,并指定专人全程现场监督。
确需送外维修的应送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进行,并在送修前拆除信息存储部件。
销毁涉密载体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销毁涉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登记、审批手续,并送交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销毁工作机构或指定的单位销毁。
机关、单位送销涉密载体应当分类封装、安全运送,并派专人现场监销。
自行销毁少量涉密载体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销毁设备和方法,并达到国家规定的销毁标准。
涉密载体销毁的登记、审批记录应当长期保存备查。
七、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
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主要有哪些要求?
新购置涉密计算机启用前,应进行保密技术检测。
涉密计算机应按照存储、处理信息的最高密级管理,不得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不得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不得擅自卸载修改安全技术程序和管理程序;不得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
涉密计算机如何设置口令?
秘密级计算机口令长度应不少于8位,更换周期不超过1个月。
机密级计算机口令长度应不少于10位,更换周期不超过1个星期,也可采用IC卡或USB Key与口令(长度不少于4位)相结合的方式。
秘密级、机密级计算机的口令设置,应采用多种字符和数字混合编制。
绝密级计算机应采用生理特征等强身份鉴别方式,也可采用IC卡或USB Key与口令(长度不少于6位)相结合的方式。
携带涉密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涉密存储介质外出应当遵守哪些保密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携带涉密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涉密存储介质外出。
确需携带外出的,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确保涉密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涉密存储介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下。
同时,应采取身份认证、涉密信息加密等保密技术防护措施。
涉密计算机改作非涉密计算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涉密计算机改作非涉密计算机使用应当经过机关、单位批准,并采取拆除信息存储部件(如硬盘、内存)等安全技术处理措施。
非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主要有哪些要求?
严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存储、处理、传输涉密信息。
涉密计算机与非涉密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应采取保密防护措施。
八、网络
什么是涉密网络?
涉密网络是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涉密计算机网络,按照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最高密级分为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
集中存储、处理工作秘密的网络,参照秘密级网络管理。
涉密网络规划建设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网络应当根据存储、处理信息的最高密级确定密级,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要求,依据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制定分级保护方案,采取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密码保护等技术措施。
建成后,应当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或者授权的保密测评机构进行检测评估,并经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涉密网络运行使用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网络应指定内部人员担任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安全审计员;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统一采购、登记、标识、配备信息设备,并明确使用管理责任人;依据岗位职责严格设定用户权限;严格控制存储介质使用和信息输出;加强对用户操作记录的综合分析,及时发现违规或异常行为:将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上的数据复制到涉密网络,应采取病毒查杀、单向导入等防护措施。
非涉密网络保密管理主要有哪些要求?
非涉密网络严禁存储、处理、传递涉密信息,发现涉密信息应立即删除并及时报告。
不得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
涉密网络与非涉密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得在涉密网络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确需将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上的数据复制到涉密网络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使用一次性光盘刻录下载,设置中间机,或者使用经过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信息单向导入设备。
九、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设备
使用普通手机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使用普通手机,不得在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不得存储、处理、传输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连接涉密信息系统、涉密信息设备或者涉密载体:不得存储核心涉密人员的工作单位、职务、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