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与人类社会问题的学科,帮助人类追求过去、了解自身、传承文明,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一辆双轮马车,两者只有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功能。
但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人文社会类学科往往存在发展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不够、规划设计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文、理、工多学科的综合发展。
因此,理工科大学有必要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的途径,提高大学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本研究以天津大学1998―2019年在CSSCI期刊发表的8775篇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为例,运用多种文献计量方法,
从帖子数量、学科分布、学院分布、研究主题、关键词数量和搭配等方面梳理天津大学人文社科发展现状,挖掘天津大学人文社科发展特色,总结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经验,助力天津大学综合性大学建设。
正文信息
霍宝锋,叶雨潇爽,何欢,刘若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以天津大学为例[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 (2):1-16 .
01研究表明
天津大学c刊论文年发文数在增幅略有下降后,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趋势。
本研究首先按年统计分析了1998—2019年22年天津大学的c刊发文数量。
从图1可以看出,以2008年为界,天津大学人文社科类CSSCI科研成果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8—2008年,随着天津大学对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持续重视,天津大学人文社科类发文量逐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达到高峰,共有767篇。
第二阶段是2008—2019年,天津大学人文社科类文献数量总体呈阶梯状下降。
作者认为,这一趋势的变化与天津大学逐渐与国际接轨有关。
一方面,在国家层面持续引领双一流大学国际化建设的同时,天津大学也在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提高科研国际竞争力。
因此,本研究将天津大学近10年来在SSCI/AHCI上的投稿量如图1所示。 据了解,近十年来,天津大学有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文章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
总的来看,天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稳步提高,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图1天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文量趋势
天津大学c刊论文的学科分布是重点,各学科和各学院发行量不均衡。
基于CSSCI期刊的学科门类,本研究对论文进行了学科分布分析。
图2的结果显示天津大学1998年至2019年间收录的8775篇人文社科类论文主要分布在22个学科。
收录量排名前三的学科分别为管理学2508篇; 经济学2333篇; 教育学957篇。
从论文数量来看,管理学和经济学论文数量遥遥领先,均超过2000篇,占论文收录总量的54.55%,同时,
教育学、人文经济地理、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学、艺术学、政治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学科文章发展势头良好,而其他学科如宗教学、考古学文章数量较少。
这反映出天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发展特色明显,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优势学科发展突出。
另外,从各学院发行量来看,管理经济学院、教育学院、建筑学院发行量居前三。
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馆、法学院、科研中心的发文较多。
系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智能与计算系等也在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与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建筑学、法学等学科开展跨学科交叉学术研究。
图2天津大学人文社科CSSCI科研成果在各学科的发文量
图3天津大学各学院系发表的论文数量
各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研究所涵盖的学科领域比较丰富,跨学科交叉研究比较普遍。
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创新科技成果的突破大多来源于学科交叉。
交叉与融合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科技创新必须不断突破固有知识体系的边界,向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发展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的突破口,对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天津大学各学院论文的多学科分布情况,从中梳理出跨学科、跨学院交叉的合作研究趋势。
各学院发文涉及的学科分布情况。
图4显示,各学院的论文分布在多个学科中,体现了多个学科交叉情况的普遍性。
其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管理与经济学部和建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研究涉及20个相关学科教育学院涉及18个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涉及15个学科法学院涉及13个学科。
同时,天津大学理工学院与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交叉比较频繁。
例如,环境学院共有7个人文社科类学科发文; 建工学院共有12个人文社科类学科发文的机械学院共有8个人文社科类学科发文。
建筑学院作为天津大学的特色学院,涵盖人文经济地理、艺术学、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历史学、文学等20个人文社会学科。
天津大学经管系与建筑学院人文社科类发文多涵盖学科领域,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经验丰富,对其他学院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图4各学院发表论文的学科数量
学院与学校之间政企之间的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化了政治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贯彻和落实。
进一步梳理学院之间的合作情况,发现400余篇论文属于天津大学内部不同学院之间的合作发表。
如: 2016年天津大学图书馆与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系合作发布《基于地球环境科学的自然指数期刊科学计量分析》。
同时,理工类本科和人文社科相关本科之间也有丰富的合作研究,尤其是建筑学院和环境学院——经管类本科和机械学院、智算类本科; 法学院和环境学院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合作研究关系。
特别地,除少量文献以天津大学为唯一发文单位,大多数文献都为天津大学与校外单位合作发文,这些校外单位包括其他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
例如,2016年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市委党校哲学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方合作发文《改进A-U模型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机器人产业为例》 。
天津大学校内不同学院之间合作发文,以及天津大学与其他校外单位合作发文的普遍性,表明了天津大学人文社科类研究重视外部交流合作,强调合作单位之间的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创新与进步。
通过关键词频统计与共线分析梳理出天大学者们的核心关注问题与重点研究对象。
为明晰天津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方向与关注热点,本研究对各个学科进行关键词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用Bibexcel和Pajek软件进行关键词频进行共线分析。
总体来看,各项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从学科交叉来看,天津大学人文社科与学校优势或特色学科融合发展,形成了经济学+环境科学、法学+环境科学、管理学+机械技术、管理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建筑学+计算机技术等研究模式。
二是从研究主题来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内容紧跟时代主题。
人文社科类研究始终关注区域竞争力与产业发展问题,
围绕地方政府、天津市、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长期关注工程管理、金融证券、企业管理、高等教育等研究内容;重点关注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并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碳排放等特色研究方向上。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风险管理、技术创新与转化、知识管理与共享、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健康养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三是从研究方法来看,以构建数学模型、使用DEA数据包络、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分析法以及面板数据等定性与定量分析为主,注重构建各类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对策建议。
以上是对天津大学近年来人文社科类研究热点的总结,可为人文社科领域学者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图5 经济学领域文献关键词共现图
图6 管理学发文关键词共现图
图7 教育学发文关键词共现图
02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天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经验对理工科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同时,本研究提出了理工科高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对策建议:首先,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依托理工科高校的优势强项,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发展,加强文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
其次,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
再次,人文社会科学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新社会发展现象的融合。
最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理论性来看,本研究对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有一定的理论贡献,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方法,洞察典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路径和研究热点,
推进双一流建设规划稳步实施、小步快跑;二是从实践性来看,本研究为理工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经验,有助于同类型高校探索学科发展路径,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整体繁荣发展,
支撑我国教育强国、教育兴国整体战略落地。
致谢:天津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生刘倩倩、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硕士生涂维加、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本科生韩宜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杨露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汤建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论文特征的计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991-998.
[2]李沂濛,赵良英,柯岚馨,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评析[J].情报科学,2017,35:107-113.
[3]刘树道,刘思安.大势所趋从长计议量力而行推陈出新:对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5.
[4]刘法虎,赵世奎,张彦通.理工科优势大学文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与特征:以美国五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57-62.
[5]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的战略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0-64.
[6]董琳.学科评价之文献计量数据准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49-52.
[7]朱锁玲,唐惠燕,倪峰,等.大数据时代我国文献计量应用研究现状及对策[J].情报科学,2016,34:116-121.
[8]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6.
[9]何洁,周辉,萧群.北京大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领域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336-340.
[10]李文兰,杨祖国.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关键词词频分析[J].情报科学,2005:68-70.
[11]郭文斌,方俊明.关键词共词分析法: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方法[J].高教探索,2015:15-21.
[12]周晓分,黄国彬,白雅楠.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的对比与数据预处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64-72.
[13]袁清,王雨洁,陈婵.新工科与新文科:“双脑”会聚共创未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3-29.
[14]陈宝生.迈出高教强国建设新步伐: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9:4-8.
[15]叶祝弟,张蕾.新文科之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J].探索与争鸣,2020:4,157.
信息来源/何欢刘若蕾
封面图来源/徐辰煜
图文编辑/刘洋
责任编辑/李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