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遠山

谁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实并不止炎黄二帝,你知道还有谁?

編集|顧遠山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一般以黄帝、炎帝为中华文明开化的开端,国内外的中国人也把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史学界和社会观念都把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疑问来引起人们的反思。 到底谁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呢? 这是我们从古老的信仰,龙开始引进的。

既然龙已经成为体现我们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的不可替代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始祖就应该是迄今已知的最早居住在我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创造或传播与当今中华民族有血缘或文化传承关系的龙文化的人。

换句话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同同时具备最先定居中国三个条件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和文化传承关系。

它是中国远古历史中最早创造或传播龙文化的。 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吧。

以这三个条件为标准,对比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历史记载中有关黄帝和炎帝的史迹,显然对认定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始祖还存在许多疑问,我想在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个始终保持血缘关系和文化传承渊源的民族根据古籍记载,认为黄帝以后中国古中原地区历代帝位的继承人少昊、颉颃、帝喾、睿、尧、舜、禹是黄帝的后裔,夏朝由禹的子孙建造。

殷商与周始祖的契与弃都是帝喾的儿子,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黄帝族无疑是中华民族远古历史悠久、与远亲有文化传承关系、影响深远的古老部落。

经近现代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考证,黄帝族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系列,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云:《仰韶文化是黄帝族文化》、《黄帝来自西方》。

考古学家证实中国仰韶系彩陶与巴比伦苏萨、中亚及库皮夷等地出土彩陶同属一系,黄帝族原来自中西亚洲地区,并非中华故地土著人民。

那么,黄帝族是最先来到在中华大地这片热土上生存繁衍的远古部落的吗? 不! 比黄帝族更早居住在中华故地,与我国许多民族保持着悠久血缘和文化传承关系的是炎帝族。

中国中原地区古称赤县神州,意为炎帝之县,神农之州'《易大传》说:“没有神农氏。 黄帝、尧、舜氏所作”。

炎帝是羌族首领……后冈发掘最底层陶器,以红色为主体,图案造型,都极为简单,年代稍早于仰韶期。

这可能就是羌族文化的遗址'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炎帝部落姓姜,也来自西方,最初居住在甘青高原成为羌族之一,后来移居关中地区,比黄帝族更早移居中原。

由于黄帝族东渐,炎帝族在黄帝族阪泉战争中失败,其主干部分留在中原,其馀的人分三路东、南、西溃散,留在中原者与黄帝族结盟,首领号为四岳。

从黄帝到禹几百年来,一直作为一支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是炎帝的后裔。

郭琰如注《山海经大荒北经》 '夺父,炎帝之

「韦昭注《国语鲁语》釈「後土」雲:「賈侍中雲:共工諸侯、炎帝後、姜姓也」

舜禹时的泉陶、伯益是炎帝族的首领。 商周周年期间,周文王最重要的辅佐官、后来齐国的始祖吕尚说:“祖上尝四岳、佐禹平水土、虞、夏之际封吕,姓姜氏,尚有其胤。

'

由此可见,血缘的传承源远流长,但对于文化的传承,必须细细划分。

伏羲氏部落比炎、黄部落更早拥有或传播龙文化《左传昭17年》载郯子云。 “昔黄帝为云纪云师起名,炎帝为火纪火师起名”《史记正义》黄帝说:“号有熊氏,缙云氏也。”

《纲鉴易知录》说黄帝“以云纪官”,以云名官,号为云师,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乌云,中官为黄云。 据记载,黄帝族和炎帝族原初都不是以龙为图腾的部落。

《山海经》中,南方祝融、夏后启、西洋蓑衣、东方文芒和昆仑墟南的冰夷都是“骑两龙”。

除了关于蓑衣、文芒、冰夷的部落源流不详外,我们知道祝融和夏后启分别是炎帝族和黄帝族后裔的首领。

乘龙是什么? 我说,与龙首、龙身大不相同的崇龙,是骑着龙的“降服龙”。

亥土是指炎帝族和黄帝族最初都不是龙族,而是想让龙族屈服的敌人,相反,伏羲一看就像龙一样,在考中国远古时代的传奇人物。

炎帝神农氏以火为牛图腾,黄帝以熊为云图腾,少吴氏以鸟为图腾,共工氏以水为图腾,唯独太昊伏祭氏以龙为图腾。

《玄中记》年:「伏羲龍身、女嫺蛇身」。

《文选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嫒蛇身”,鳞身以龙身,即龙形图案文身。

《列子黄帝篇》年:「庖犠畜氏、女娲氏……蛇身人面」。

据何新老师研究,这里的蛇,本义都是指蜥蜴、鳄鱼两种四足蛇,即古人所说的龙。

在考汉墓出土的伏羲、女娲图、砖雕中,伏羲、女娲造型都是人首龙身,但只有在晚期汉画和隋唐画中才出现了无腿蛇尾神的形象,表明伏羲、女娲都来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

中华民族伟大远古文明的曙光伏羲氏部落是迄今已知的最早开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曙光的伟大部落,历史上许多标志中国远古社会文明演化程度的新事物都起源于伏羲氏时代。

伏羲时代人类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水利、原始饲养业,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正如上面的引文所述,伏羲使用了大庭治屋庐。 这说明当时人类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过上定居生活,促进了氏族内部和氏族之间的人的相互交流,有利于稳定的地域社会的形成,为文字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尸子》年:《宓祭氏吐上,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易系辞》年:《制绳为肉罟,以渔》

渔猎时代是人类由无知向野蛮和文明的转折点渔猎是伏羲时代人类的重要生产活动,但当时饲养业和农业生产也在发展。

《纲鉴》年:伏羲养六畜通庖厨。

另外,是改革结婚习俗。 《通志三皇五帝》引导《春秋世谱》云。 “华胥以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伏羲、女娲兄妹葫芦,逃洪结亲重建人类。 汉代的砖雕与汉墓出土的多种伏羲、女娲造型,都是人头交汇,身下交缠。

交尾,象征着男女婚配,其寓意是伏羲、女娲兄妹通婚共『司生育人类,也就是说,以龙文化作为自己文化本源的远古中原地区的人是把自己看作是伏羲和女娲的后代的。

什么唯独伏羲、女娲的事迹得以流传下来了呢?关键在于伏羲、女娲对当时的婚姻制度进行了变革。

《易系辞》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 《纲鉴易知录》 :“太吴始制嫁娶……姓氏”。

也就是伏羲、女娲总结了过去氏族内部混乱的婚媾关系造成人丁不蕃的经验教训,对旧的婚姻习惯予以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正姓氏,明确氏族源流,确定各人的血缘关系,并作出规定,严格禁止族内通婚,推行族外婚制度。

在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伏羲氏以前的历史人物,具有名号的有如有巢氏、燧人氏、天皇氏、地皇氏、居方氏等。

谁也不知道他们生活的具体时代和居住的确切地区,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不是历史上确曾存在过的人物,是否与中华民族具有直接的血缘或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故也只能将他们作为代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象征性人物来看待,无法确认他们是不参考文献,即中华民族的直系远祖。

跟上述传说人物不同的是,伏羲氏是已知远古史上同现今中华民族具有明确血缘传承关系的第一人,其部族在中华故地上生活分布的区域相当明确,

其生活期间若干社会文明成果都可在我国古籍和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他的后裔现在遍布中国各地并播衍到全世界的天涯海角。

特别是它最早拥有并传播的龙文化现已成为亿万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正鉴于此,笔者方敢在本文的末尾下一个结语:伏羲氏是迄今所知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应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