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上,一座外观古朴的土丘被青砖环绕。

从外表上看,这座土丘不大,也谈不上雄伟,但在民间有“天下第一陵”的名声。

写真:黄帝陵祭亭

5000年前的他,为何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这座陵墓的主人是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

今天,地球上约五分之一的人认为他是共同的祖先,称为人文始祖。

黄帝有什么故事? 黄帝陵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

写真:黄帝像

2000多年前,史家司马迁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 第一个本纪是黄帝的故事。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司马迁笔下,黄帝是少典之子,聪明诚实,德高望重,能征善战。

图:黄帝雕像与炎帝雕像

王震中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員

司马迁以黄帝为《五帝本纪》的题首,与中国历史的开端相同,并不是中国在黄帝之前就没有历史。

称黄帝为人文始祖,“人文”实为文明,作为文明的开端,是我们民族的代表英雄。

这两个漂亮小巧的锥形陶纺轮出土于宝鸡北首岭遗址,纺轮中心位置有一个小洞,可以插上插销旋转纺丝、制作衣物。

它们跨越了5000多年的历史来到我们面前,证明了黄帝时代的文明发达。

图: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锥形陶纺轮

王春泉

西北大学新聞伝播学院教授

黄帝和炎帝们历史传说之间形成的一些脉络和轨迹,与仰韶文化的版图基本一致。

那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我们神化或托付的东西。

口传时代形成的历史记忆,应该有一定的根据,而不应该抹杀历史记忆中所蕴含的历史真相和历史史实。

公元前110年10月的一天,护着一位帝王来到陕西的桥山,在墓前烧香礼拜。

这个人就是汉武帝刘彻,他崇拜的祖先正是黄帝。

蘇峰

陝西省黄陵県祭陵弁公室主任

紀元前110年、漢武帝北巡朔方、威震匈奴。

在回长安的路上,他去黄帝陵祭祀轩辕黄帝。

前一天晚上,18万士兵用军服培土。

架土是什么? 那段时间为了赶工期,大家把土穿上军装,把军服伸出来,然后土向这座山,一夜之间修好了汉武仙台。

公元770年,鄢坊节度使臧希让向当时的皇帝唐代宗进言,提议重建轩辕庙,并获得批准。

200年后,宋太祖赵匡胤说,在黄陵县祭祀黄帝是国家的祭祀行为。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王朝更迭还是民族纷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在黄帝开创的包容和积累的精神中发展传承。

图:赵匡胤下令维修轩辕庙

王震中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員

自古以来,崇拜黄帝被视为一种王朝行为。 而且崇拜黄帝实际上也揭示了他的正统性。

当时间的脚步从19世纪走向20世纪的时候,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1903年下半年的一天,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的学生拿着剪刀,把自己的辫子剪得很漂亮。

过了一会儿,他写了下一首诗。 “灵台逃不出神箭,风雨如磐暗故园。

送走寒星荆不察。 我用我的血推荐轩辕。

“他是鲁迅。

图:鲁迅剪掉辫子

謝同生

中華台湾同胞聯誼会文宣部宣伝処元処長

这是鲁迅先生早年的一首明志诗。

当时,清王朝腐败,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处于涂炭之苦。

黄帝作为一个源远流长、深受国人认可的文化符号,鲁迅先生的诗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尊敬,诗的最后一句也成为许多爱国仁人志士在中华民族统一复兴之前走上接班人的座右铭。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道。

他们兴办杂志,鼓吹新思潮,宣传革命,用祖先崇拜唤醒民族意识。

图:黄帝在1903年杂志上的图片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人。

每年清明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人聚集在桥山,崇拜黄帝为首的祖先。

过去,万众一心的磁力为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提供了动力。

未来,庄严幽静的黄帝陵将继续见证沧桑巨变和时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敬请收看今天20:00

CCTV-4 《国家记忆》 《黄帝陵》 之《人文初祖》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点击环球标签页,搜索并关注《国家记忆》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节目扫描下方二维码抢先看!

来源: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