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师范位于亳州市经济开发区内,现升格为亳州学院,是亳州市唯一的本科院校。

了解亳州学院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所学校的前身是蒙城师范,原位于蒙城县城南关。

亳州师专为什么由蒙城县城搬迁到亳州市经济开发区?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从蒙城县搬到亳州市经济开发区?

亳州学院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宣统元年。

年二月张廷扬在蒙城县慈氏寺创办了教师培训所。 民国五年蒙城县长汪篪开师范传习所; 民国二十二年蒙城县立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 民国三十二年创立双涧简师,民国三十七年废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蒙城师范学校门

1952年,蒙城创办了“蒙城县初级师范学校”。

1956年7月,根据安徽省文件精神,原蒙城县初级师范学校更名为“安徽省蒙城师范学校”,同时确立了“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性质,在蒙城师范学校办学水平上实现了首次提升。

蒙城师范学校成立以来,坚持办学规范、严格教育,为蒙城县、阜阳地区乃至全省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学术成功的青年教师。

特别是上世纪蒙城教育被誉为“阜阳地区‘东方红’”,为本世纪初形成“向蒙城学习”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于1980年获得“安徽省重点师范学校”称号,1990年成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教师培训项目学校”,1991年成为“阜阳地区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1999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百强师范学校”。

1997年蒙城師範九四一組卒業写真

作为全省五强师范院校,蒙城师范有明确的办学方向、雄厚的师资力量、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骄人的办学成绩,这些都为在师范院校基础上创办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2002年3月6日,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同意在蒙城师范学校基础上组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通知》,批准安徽省蒙城师范独立升格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这个由蒙师人养育的高等师范新生儿,带着蒙城人民的自豪与自豪,终于诞生在皖西北广袤的平原上! 这样,中等师范学校跃居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现了学校水平的第二次提高。

2000年亳州成立地级市,蒙城脱离阜阳,隶属亳州市。

年轻的亳州市基础薄弱,百业兴旺,尤其是高等教育起步晚、水平低,只有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两所专科学校,是安徽省唯一没有本科院校的地级市。

为此,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开办本科院校,被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指导日程。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职业院校不能升格为本科院校,以亳州师范为基础,建设本科院校是亳州市唯一的选择。

原亳州师范学校门口

亳州师范在蒙城期间,位于庄周路80号,占地105亩,教学区占地75亩; 在校生2000多人,专任教师160人,无一教授。

学校占地少、学生少、师资少,与教育部规定的院系举办所需占地500亩、5000人以上、教授10人以上等硬性条件存在较大差距。

地处县城,缺乏区位优势,升格为专科以来,在校生保持在2000人左右,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新校区建设项目因资金短缺长期闲置。

一方面市委市政府要扩大亳州市人才储备和社会影响力,需要加快发展,尽快提升为本科院校;另一方面,在区位优势不足的客观现实面前,该怎么办? 搬迁,搬迁到亳州市区,开始新校区建设,

成为加快学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2007年亳州師範学校5年制音楽班卒業写真

2004年7月,亳州师范领导班子在全校召开学校搬迁民主投票大会,全体教职工参加,90多人投了反对票,超过投票总数半数以上,首次搬迁亳州市区的动议搁浅。

2008年,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指出“帮助亳州高等专科学校改造升级”。

为了加快学校发展,2008年9月,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政府所在地建设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

很快成立“亳州师范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宣传部长汤涌任组长,统筹协调新校区建设。

2010年元亳州師範学校風景

亳州师范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1240亩,地址在亳州市南部新区原亳州市侨城区良种试点示范场,东至王夹道村,西至汤王大道,南至教门李庄,北至黄河路。

“满足需求,适度前进;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原则,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总体规划,建设完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新校区分三期建设,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可容纳在校生15000人。

2009年是亳州师范新校区发展建设的关键一年。

亳州市委市政府将亳州师范新校区建设列入“亳州市2009年十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为做好新校区建设,学校成立了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常务副校长刘伟坐镇指挥,后勤管理处处长齐新广、保卫处处长李建春等同志代表学校派人管理。

新校区一期工程占地400亩,总建筑面积达1.77万平方米,预算投资约3.2亿,可容纳学生6000名。

新校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均采用公开招标形式招标,共有9个标段。

2009年8月以来,体育场、食堂、实验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等9座单体建筑相继开工建设。

2010年9月,新校区一期工程克服各种困难,如期竣工。

体育场前,亳州市举行南部新区五所学校开学典礼,宣告亳州师范新校区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亳州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后,学校处于两地办学的特殊时期,没有及时实施搬迁。

学校采取“老生老校区、新生新校区”的办法。 也就是说,老生依然在蒙城校区上学。 当年新招收的五年制、三年制新生在亳州新校区就读。

学校抽调部分教师到新校区担任教学工作,与学生同住宿舍。

在两校区办学趋于稳定后,学校搬迁工作终于提上议事日程。

亳州市政府成立了“亳州师专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汤涌担任。

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和师生安全,顺利实现学校长途人口迁移式搬迁工作,学校成立由王正明校长任组长的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发展为上、稳定为重”的思想要求,根据“平稳、有序、顺利”的原则,

制定了《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搬迁工作方案》 。

领导小组下设教职工住房工作、教职工及学生搬迁及人员安置、教学与办公设施搬迁、教学办公生活设施配置与教学用房配置等四个工作组。

搬迁工作总体上可分为物资设备搬运,学生物品搬运,教职工搬迁三大部分,工作中面临很多困难,其中以解决部分教职工对搬迁工作存在的疑虑尤为棘手。

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让广大教职工认识到整体搬迁对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各单位各部门分批组织教职工适时参观新校区,并多次召开搬迁工作会议,统一思想。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与市政府沟通,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学校主动向市政府报告,请求市政府帮助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要求水木清华小区商品房按照成本价格向教职工出售,同时要求学校教职工代表参与商品房成本价格的核算工作。

制定《亳州师专选房方案》 ,经第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选房购房工作有序进行。

在入住水木清华小区前,教职工可在学生宿舍临时居住。

帮助解决教职工配偶及子女工作问题,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积极作为,为有编制的且愿意到亳州市区工作的教职工配偶安排工作,安排教职工子女就近入学。

2010年9月,确定搬迁至新校区的教职工选房工作结束;12月开始,图书资料、实验仪器、音美器材、电教设备等教学仪器设备陆续平稳搬迁至新校区。

2011年1月15日,亳州师专顺利完成了学生物品搬运任务,至此,亳州师专搬迁工作正式结束。

亳州师专搬迁后,有三个后续工作。

一是不愿搬迁部分教职工的工作问题。

亳州师专教职工搬迁根据个人自愿,因家庭、个人原因,15名在职教职工没有随学校搬迁,留在蒙城县。

学校经请示亳州市政府,由蒙城县政府妥善安排其工作。

二是蒙城老校区资产处置问题。

蒙城校区占地105亩,建筑面积4.26万平方米,另有部分附属资产。

在市政府的协调下,蒙城县政府以3000万元换取搬迁后的土地、建筑及部分设施。

三是离退休教职工生活问题。

亳州师专离退休教职工没有随学校整体搬迁,仍居住于亳州师专家属院。

学校组织人事部安排老干部科科长常住蒙城,负责老干部生活问题及家属院管理问题,保证离退休教职工的生活质量。

搬迁到南部新区后,学校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6年,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教育部正式批准在亳州师专基础上组建亳州学院。

2016年5月20日,亳州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目前,学校以“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为定位,加快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服务发展,朝着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

无论亳州师专,还是亳州学院,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她的曾用名叫“蒙城师范”,她的根在蒙城,她永远是蒙城人民的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