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自己熟悉的事。

小学教师熟悉的是小学。

中小学学籍卡,纸质的。

至德堂(182)从学籍卡(表)到学籍管理系统,是进还是退?

以前的学籍卡,统一文本印刷,一人一表,一组一册。

卡片随人去,每学期填写,学生留卡片,毕业后直接存档。

它就像一个学生成绩报告单,一直都有,一直更新,但往往不出现在学生面前。

学籍卡记录着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孩子成长的信息,第一学期一列的数据,第一学年一段的总评。

翻开学籍卡,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体重和身高、视力和心率。

不同的班主任,看不同的笔迹不同的课,看不同的表达。

每学期、学年,学籍卡不仅是管理学籍,也是记录成长、保存记忆。

我担任班主任,认真填写过学籍卡。 应该继续了学籍卡的信息。

在辅导班工作时,分工负责学籍管理,每学年都要安排班主任学生新办或续办学籍卡,也为海外留学生家长提供过子女学籍卡检查和复印服务。

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在档案管理中,我很清楚学籍卡是作为永久资料归档入库的。

学籍卡,历史故事太多了。

在众多的故事中,母校给了优秀的学生最大的惊喜。 我从文件里找了一张黄色的学籍卡,记录了他的学习生活。

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数字的。

我不太在意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学生学籍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但也体会到了。

与纸质学籍卡不同,学生可以随时提示和查阅自己的学籍情况。

电子学籍的权威性是各种考试时的作用无法替代的。

只是,我觉得电子学籍不仅能证明学生的身份,而且看不到孩子的成长。

江苏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有学生注册登记,无学生素养变化跟踪式记录。

电子学籍可以证明孩子是学生,但与他们是如何成长、如何学习无关。

可喜的是,纸上的学生成绩报告书还在,各校各不相同。

报告往往不是记录和归档。

小学防近视要看效果,要看学生视力前后的变化。

视力变化很慢,变化要找文件比较。

发生了问题。 电子学籍时代,能反映学生在校几年成长过程的学生档案在哪里? 电子学籍管理“只管籍、不问学”真的可以吗? 要真正了解视力的变化,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 你可以看学生每学期的素质报告

只是学生素质申报表的存档吗? 也可以另外建设学生体质管理系统,但是重构系统够吗?

有中小学电子学籍、学籍就可以的适龄儿童没有中小学学籍就不行。

电子学籍促进了《所有儿童受教育权》的落实。

即使搬家也不辛苦,似乎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放弃电子学籍。

只是,我觉得孩子越大,学籍管理就越负责考试。

为中考、高考,不断加强学籍管理。

考试一结束,万事看结果,学习过程真的可以忽略。

从学籍卡到电子学籍,历史视角减少,过程管理减少,成长记录减少。

是功利的影响,还是自我松弛?

孩子来了,在校园里呆过。 来自校方的关于学习、生活、身体变化的科学记录是如何存在的? 想这样就去,你长大了,学校能证明你曾经是学生,好不好,优秀与否,可能不能提供关键材料的支持。

中小学的学籍卡,我自己肯定有。 这是当时的工作规范。 只是,现在可能因为某个学校的重建、清扫、搬迁而消失了。

幸运的是,自己不是名人,同学中也没有多少贤达,所以这个丢失很遗憾。

可喜的是,即使学校证明不了,我自己心里也知道。

现在的学籍网,也一定查不到自己的学籍信息。

只能感叹老了。 学籍、成长相关的证明材料已经不需要了。

也许是自己真的老了,新时代已经不需要纸张权威的证明了。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