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它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和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12大传统节日,你知道吗?(上篇)

从远古先民时代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春节:过完年

春节也就是夏历新年的英语是Chinese New Year

汉代前的春节是生肖历的年初立春,后来发展到夏历正月初一。

现在春节的时间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元旦等,亦称度岁、庆岁、正月、过大年等。

新年和新年以喜庆和祈祷年为主,通过清除旧布、迎禧迎福、拜神、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中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习俗,很多还在传承

例如过年用品、除尘、赏红叶、团年饭、寿岁、压岁钱、拜岁、拜年、龙舞狮子舞、拜神祭祀、爆竹烧、烟花烧、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元日》 ——宋王安石

竹声中除一岁外,春风送温暖的火苏。

拂晓的阳光照亮家家户户。 大家把旧桃符换成新的。

二、元宵: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旧历的元月,古人把“夜”称为“宵”。 因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

元宵有点灯、看灯的习惯,所以民间也叫“灯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汤圆、猜灯谜、烟花等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还增加了龙灯、舞狮、高跷、旱獭、秧歌、太平鼓等民俗演出。

《生查子元夕》 ——宋欧陽修

去年元夜,花市的灯光像白天一样。

月以柳尖抬起头来,人会在黄昏后吧。

今年元夜,月亮和灯光还在。

去年没人,泪水湿透了春衬衫的袖子。

三、龙抬头:二月初二

龙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农耕文化中,“龙头”阳光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标志着春耕开始。

自古以来,龙头日就被认为是祈求风和雨顺、消灾、祈求纳祥的日子。

原来的时期把“二月的头两天”称为“龙抬头”日。

中国北方部分地区有二月二囤粮、拉田龙、敲房梁、理发、蒸、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躲针线的习惯

为了纳吉,2月初2日,中国北方人的食物都取了与“龙”相关的名字,面不叫“面”,而叫“龙须面”。 水饺有“龙耳”、“龙角”之称; 饭叫“龙子”; 煎饼烤成鳞状,

被称为“龙鳞饼”; 把面、馄饨一起煮叫做“龙取珠”; 吃猪头叫“食龙头”; 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都取龙的相关象征和寓意。

南方有祭神、采龙气、起龙船、跳龙舞、耕牛、毛笔写字的风俗,大部分南北方至今仍有刮龙头的风俗。

二月中二日理发,指孩子理发,称“喜头”。 借着龙抬头的吉日,祝福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 大人理发,剪旧头发迎接新头发。 带来好运,希望新的一年顺利进行。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2月2日新雨转晴,草芽菜甲暂生。

轻装上阵的细马春年轻,十字津一字一字。

四.寒食节:清明前一天

寒食是一个古老习俗中流行于中国北方的节日,古代日期是不固定的,有说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有说是清明前两天。

现在和清明节一起度过的情况很多。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一百零五节”。

这一天,停火,只吃冷的东西,所以被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传入中国北方的一个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之初是节时停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扫食、秋千、蹴鞠、牵引、斗鸡等风俗。

由于北方寒冷,春天三月的气温上升正好是换火的季节,人们在新的火没有来的时候,要禁止生火。

民间传说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的起源并不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上古的改火习俗,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国”。

改火,源于古人的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

古人认为,每年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

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五、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一般在公历,也就是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拜清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

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故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习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六、端午:五月初五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粽子节、端礼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

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所以各地就有不同的:挂艾草、吃粽子、放纸鸢、洗草药水、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佩豆娘、贴午时符、拜神祭祖、画额、薰苍术、挑端午担、躲端午、避五毒、采药、制凉茶、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等习俗。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十二传统节日还有六个,由于本文篇幅过长,剩下的请看下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