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及其特有的习俗,为传统佳节写下了热闹的祝贺。
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个课文与前一个课文相比,结构清晰,难度低,但节日的顺序,也就是放学后的第二题,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特别是端午节的习俗,很多孩子都很难。
为您介绍栗老师仔细准备并整理的知识点。 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生字部分的学习
两种字
在字形、字义方面,要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标注。
1 .读写字
“祭”:观察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发现其左为牲畜肉,右为“又”,即手,中间如祭机,意为祭拜鬼神而杀牲畜。
“舟”是象形文字,看甲骨文字形,左边两个像是帮船,中间三个侧面分别是船头船尾和船体。
2 .加)我们也可以用加的方法,分辨贴、统一、年糕。
3 .旁分类:“艾”和“菊”均为草书首,草书首表示此字与植物有关。
4 .生活读写:“巷”代表一条非常小、狭窄的小巷,借助地名知识可以像南京乌衣巷一样记住。
5 .读写比较:“堂”与“奖”“贴”与“帖”“宵”与“远空”“郎”与“朗”。
6 .读写小组语:
统:总统、统帅、统一、统治堂:教室、礼堂、澡堂、大厅
乞丐、乞丐、乞讨
巧:巧,巧,甜言蜜语
一种字
1 .热:上下宽一致。
上部“圆”的笔顺是前、横斜钩、点。
四点底部宽而平,第一点与其他三点方向不同。
四个点间隔均匀,高度一致。
2 .“闹”和“团”、国字框和门框要写得大而方正。 我们班也有把“团”写成“闭”的孩子。 为了能正确地写字,必须仔细观察。
3 .“街”是我们班孩子选的最难写的生字。
写这个字的时候请注意。 左中右三个部件的高度短,左边两个人的旁边长,中间部件写得高一点,右半部分的部件写得低一点。 笔筒与中间零件的第一侧相同,第二侧必须放在中间零件的两侧之间。
4 .“舟”的笔顺特别容易出错。 请注意,正确的笔顺为惯用、纵向、横向折叠检查、点、横向、点。
写的时候,要注意第一笔从竖中心线开始,第二笔从竖中心线开始写长一点,横压竖中心线,横折的挂钩折长一点。
5 )转)左“车”的笔顺为横、撤、纵、提,右最后一笔为“点”。
二、课文部分学习:
1 .节日名称
我们先让孩子们整体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思考一下这篇课文是以什么顺序讲述我国哪个传统节日的。
孩子们可以画七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但不能以什么顺序把握。 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回答说:“按一年的顺序。” 他回答了时间的长短。 画节日的时候,
按日期顺序介绍。 这叫做时间序列。
2 .节日习俗
然后让孩子们再默读一遍课文,在课文中描绘出每个节日都有什么活动形式。 也就是说,我知道在那些节日习俗中,还有其他什么节日习俗。
春节,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书中提供的春节习俗是贴窗花、放鞭炮,我们熟悉的春节习俗有贴春联、包饺子、领红包、走亲戚访友等
元宵节,元宵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除了看花灯的人,还有吃元宵、猜灯谜的习惯。
“街上人如潮”用比喻形容人如潮涌,人多而热闹。
春节和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阅读的时候要读春节和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清明节:清明节是每年的清明节,一般在公元四月初。
活动的习俗是扫墓,是缅怀先烈,也就是“祭祀”。
读清明节时,语气要低沉。
端午节: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插叶子。
孩子们在说端午节的风俗时,会说“粽香艾香”。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准确。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如果能够在课前或者是课后让孩子看一看端午节的由来,也就会理解吃粽子的习俗,而不会说错了。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会喝雄黄酒,在门上挂菖蒲。
七夕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也叫乞巧节。
这一天,相传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而民间的很多女子呢,会进行一些乞巧活动。
所谓乞巧,就是很多女孩子祈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可以在课前或课后让孩子们看一看或听一听牛郎织女的故事。
中秋季:中秋节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习俗是吃月饼,赏月。
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中秋节的相关传说《嫦娥奔月》 。
重阳节:重阳节在每月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和“久久”同音,有长久之意,所以人们常在这一天举行祭祖与举行敬老活动,也叫“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有踏秋,赏菊,登高,敬老。
此外我们还知道一些其他的习俗,比如喝菊花酒,插茱萸,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就有这样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课文的最后一句: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与第1句相呼应。
3.课文主题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们感受感受到了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了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传统节日代代相传,它传递的除了节日的喜庆热闹,团圆之乐,还有孝道,美德等。
4.课后题
课后第2题要求对节日进行排序。
给这些节日排序,如果能知道这些节日的时间进行排序当然最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记住7个节日的具体时间实在是非常有难度!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有没有巧方法呢?当然有了,我们的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几个节日进行描写的,只要孩子把课文熟读成诵,按照课文中七个节日的描写顺序来进行排序就可以了。
说一说自己怎样过节的?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节日的习俗进行描述,比如说:大年初一早上,我很早就醒了,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新鞋子,吃过早饭:饺子,就去给爷爷奶奶拜年。
爷爷奶奶笑呵呵的给了我两个大红包,别提我有多开心了!街上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我喜欢春节的热闹和欢乐。
.我们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以及蒙古族的那达慕。
5.相关阅读延伸
在我们的很多古诗中都有对传统节日进行描述,比如王安石的《元日》 ,苏轼的《中秋月》 ,杜牧的《清明》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可以读背两首。
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很多神奇的传说、故事,蕴藏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篇课文难以涵盖,建议让孩子阅读相关书籍。
有网友私信问我有没有传统节日的书籍推荐,这里分享给大家。
市场上中国节日的书非常多,有大众熟悉的《中国记忆 传统节日》 ,还有为二年级小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外读本。
《中国传统我们的节日故事》 内容比较基础,简单,而且眼睛疲劳的时候,可以听有声伴读。
读书呢,没事翻翻,低幼年龄的孩子读书,除了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习惯的养成、情趣的培养、精神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