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南大学法学院及法学院特色培养模式——法学院优秀人才培养2.0。
一、中南大学法学部紹介
中南大学的法学教育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
1993年,原中南工业大学创立法律系,正式开设经济法学院专业。
2000年,原中南工业大学与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大学。
2002年5月,学校整合原三校资源成立法学院,著名经济法学者、时任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的漆多俊教授担任首任院长。
法学院师资结构齐全,学科体系也很完善。
目前法学院教职工60多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9人,讲师13人。
一位是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一位是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一位是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一位是中宣部文化名家兼“四个一批”人才,三位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两人获得了国务院特别津贴的称号。
学院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合理,85%以上有博士学位,半数以上有海外留学经验。
学院聘请了包括郭道晖、李步云、江必新、吴志攀等在内的多位著名法学家担任学术顾问和兼职教授。
现有在校本科生650多人,在校研究生400多人。
法学院学科体系完整,成果丰硕。
法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12月,中南大学法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
“中南大学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作为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文化法研究中心,创立了文化法学新基地,成为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文化法制建设的一流智库。
2019年12月,中心成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与旅游部“文化与旅游研究基地”,2011年4月,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随同时成立的“湖南省知识产权研究院”落户法学院。
2012年5月,知识产权研究院获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大学竞争力排名,中南大学法学专业成为全国20个五星级法学专业之一。
2018年法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一流学科”。
我国软科学法学排名第16位,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为B,2018年全国首个法学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为B。
2012年法学院被评为国家首批优秀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被评为教育部首批“本科教育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全国前十名。
2020年法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坚持科研兴院的宗旨。
科研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也是重点大学法学院的存在价值。
近年来,法学院老师秉持“提高科研,让教学生活”的理念,在全国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发表文章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位居全国前20位
法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案件、教育部重大招标案件共7项,一项成果入选《国家成果文库》。
法学院教师提出的民法典系统化、民法商法独特品格、基本医疗法治化建设等观点和学说得到了法学界的广泛认同。
作为全国法学家、师生学术讨论的重要园地,法学院有CSSCI出处集《民间法》、《经济法论丛》、《行政规制论丛》等学术出版物。
大学恪守人才培养强院的理念。
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法治人才是法学院的基本目标。
法学院以培养“德法兼修”优秀法治人才为目标,率先启动“双千计划”,会同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工作部门建立了29个“中南大学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聘请多位资深法律实务界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指导、研究生联合培养,实现校内外联合培养,率先形成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的“双师同堂”教育品牌,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育大格局
以培养法学院学生个性化精英为理念,重视学生潜力的充分挖掘。
近年来,法学院学生获得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海牙决赛冠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国内一等奖
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及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竞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学院具有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
法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重大战略需要,把立足中南、面向全国、国际接轨、服务中国法治建设需要作为学科建设的落脚点。
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成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旅游部研究基地。
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院、统一战线参政议政工作室、教育立法研究基地等6家企业入选国家CTTI源智库。
由法学院2009年以来连续主办的“法治政府南岳论坛”“法治中国湘江论坛”,以及2014年以来连续推出年度《法治中国》,成为服务法治湖南、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品牌。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立法过程,为制定和修改《中国法治实施报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重要法律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学院于2000年12月成立湖南省法律援助中心中南大学法律援助工作所,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法学院师生为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许多建议被中央采纳,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认可。
人权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多次参加国家重要人权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多次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代表中国学者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声,获得了良好的世界反响。
二、法学院的特色培养项目“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南大学法学院卓法2.0班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 和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中南大学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法学专业,
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高素质一流法治领军人才,造就大批宪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法治进程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
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法学院将在全校大学二年级学生范围内选拨一批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德智体发展全面的优秀学生进入“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习。
报名条件
除已录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艺术类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外语类保送生等招生类别的学生不能参加选拔以外,其他大学二年级在校生、且第一学年无不及格课程的均可报名参加选拔。
每年计划招生30名左右,具体计划由学校统筹确定。
招生遵循学生自愿、择优录取的原则。
申请学生要求
1. 思想政治品质优良,理想信念坚定,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责任感强,积极向上,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文明自律。
2.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品行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 学习成绩优秀。
在校学习期间所有教学环节加权平均裸分成绩专业排名前20%者,通过英语四级或雅思成绩6.5 分及以上或托福成绩80 分及以上。
4. 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突出、科研兴趣强烈、身心素质优良、发展潜能较大,愿意从事学术研究。
5. 对法律有浓厚兴趣、写作能力较强、综合能力较好,省级以上等级奖励获得者,发表过学术论文或有科研经历者可以适当放宽成绩要求。
时间安排与选拔程序
1. 报名
每年夏季学期开学初即开始报名。
根据自愿的原则,凡符合报名条件、欲报考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的考生即可登录中南大学本科教务管理系统报名。
2. 面试名单及安排
报名结束后,根据报名人数确定面试名单。
面试名单拟将于夏季学期初公布,并组织面试。
面试方式为专家面试。
面试内容主要包括综合能力与表达能力及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方面。
根据面试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进行公示。
公示结束后,经审核通过后,统一公布录取结果。
未通过选拔测试的学生进入原录取专业和班级学习。
其他说明
1. 每个项目不超过30人,低于10人不开班。
学院在每年大二上学期开学初对报名条件进行遴选。
大三上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考核,确定淘汰与准入人选,淘汰率为10以内,具体办法由法学院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决定。
2. 在符合保研相关文件基准要求的前提下,保研率原则上不超过班级人数的30%;法学院“本-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优先考虑。
3. 学院设置专门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国际交流,保障50%以上的学生在本科培养期间至少有一次出国学习时长不低于3个月的机会。
4. 学生转入和退出遵循自愿、公平、公正以及双向选择原则。
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不适合在实验班学习或不适应实验班培养模式的学生可有一次申请转出的机会,按专业录取的学生应返回原录取专业学习,并补修原专业相关课程;按大类录取的学生应返回原录取大类,
由大类工作小组根据其入学年级专业分流方案,参照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方案实施细则,研究决定转入相应专业学习,并补修相应专业相关课程。
一旦转出该项目,不能再申请转入。
5. 学院应保障对实验班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配备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与实务校外指导教师,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6. 利用学校科研优势,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试点专业学生双开放,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培养学生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7. 学生按录取实验班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达到毕业条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
可联合培养或可实现双方学分互认并分别授予学位的项目,学生达到国外院校的毕业要求获得学位后,可以直接申请中南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未获得国外的院校学位的,学院可按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所获得学分进行课程对接和评估,待学生修完所缺课程后方可申请毕业证和学位证。
最后,欢迎大家报考中南大学法学院,融入中南大学,实现人生理想。
关注'中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南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来自中南大学法学院匡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