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小区腾出的公共绿地怎么利用? 海淀区学院大道决定邀请专业建设团队,与东王庄小区居民共同设计建设小庭院。

拆除后,小区居民产生抵触情绪,组成了一个入侵小区的团队,从遭到居民不理解的冷遇,到被大叔大妈牵着鼻子走、嘘寒问暖,他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抽茧了解居民的需求,了解了小区庭院建设中拆除的心理“

东王庄小区来了一群很专业的年轻人 为大爷大妈营造一个后花园

东王庄小区被占用的公共绿地。

进入社区吃苦头

"等能进居民家吃饭后,才开始提高景观. "

东王庄小区居民以回迁居民为主,楼脚的公共绿地长期被一楼居民占用,去年这些违章都被拆除了。

春节过后,学院大道邀请“素描建设”设计团队到东王庄小区进行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城市微更新的手段,街道治理者不是“高高在上”指挥,而是聆听居民的声音,与居民一起建设健康美好的生活。

3月,建设队在街道责任规划师的陪同下首次进入社区。

“看到我们在拍摄场地,居民们非常警惕,对面来了白眼和提问。

对于当时的冷遇,建设队的黄彬凌至今记忆犹新。

“1500平方米的地块,如果只作为一个工程来做的话,其实只是小方格,难度也不是很大。

在与街道管理员首次开会之前,建设团队根据场地情况给出了平面构想和初步效果图,这样做显然进度更有保障。

但出乎意料的是,街道希望居民实际参与建设。 建议用社会学的方法开展自下而上的景观建设。 通过“注重协调人与人、人与土地的关系,而不是空间的营造方式”,让这里成为居民心中温暖的“后院”。

“你们可以和居民一起冲进我们,满足居民的诉求。

许多居民以前务农,对土地有感情,必须满足他们参与的愿望。

“城管办副主任王进的一席话,让建设团队这些以‘90后’为核心的年轻人既兴奋又亲切。

街道会副主任吴学琴说:“等你们能进居民家吃饭了,再开始提高景观。

“街道、社区赋予建设队伍权力,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性,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居民工作。

在小区里组建倾听居民诉求的队伍。

“摊子”是家常便饭

居民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在社区孙书记的带领下,组成队伍的10个年轻人在社区内外走来走去。

他们统计了几十个门头、停车情况、人流量和动线、垃圾收集点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数据,对整个社区有了综合的了解和分析,然后着手对地块进行具体改造。

“从三月到四月,我们经常去社区,和居民聊天,渐渐和他们认识了。

“黄彬凌说,他们选择更多地倾听,向居民敞开心扉。

“我们从村子里住进了大楼,20多年来一直对窗外的这片小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一开始忍不住“吐槽”,后来一谈起家庭日常生活琐事,居民渐渐对这些年轻人抛弃了敌意。

在社区偶然见面,老人也会热情地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来了”。

5月,建设队开始在小区“摆摊”。

说是“摊子”,其实就是一张简单的桌子,“驻扎”在小区里,在更长的时间、更近距离地与居民面对面,了解各自的需求。

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大家都像在小区工作一样出现。

据黄彬凌介绍,几个老人一开始就泼了冷水。 “请你们放弃吧。 我们这里太复杂了,你们做不到。

但是,居民们的态度渐渐缓和了。 “你们真辛苦。 其实并不是不能。

建设团队在与居民交谈中,发现居民对公共绿地中的香椿、花椒、玉兰等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

“玉兰开花的时候,经常有孩子来拍照。

有一次,玉兰树皮受伤,靠近单元的居民很伤心。 做花环纪念,她想尊重场地里原有的植物,保护常见的刺猬。

被居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建设团队详细测绘了每一株植物,尽量保留了这些宝贵的生命。

黄彬凌回忆说,有一位居民在窗前种下了白苏,老人刚开始抱怨社区花园的改造。

“说之前不改造,种完了再修,你们反正动不了我的苗。

5月的一天,建设队在社区“摆摊”直到傍晚。 老人出门要花草,他们上前请教。

回去的时候,老人默默地搬来了泡沫箱,“他挖了一些白苏苗放在里面,叫我们带回去种。

“居民不是不想让这里变得更好,而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黄彬凌说。

修整图案的“刚需”

居民共同参与设计、建设和挖掘工程

在日常对话中,建设团队收集了很多具体意见,帮助居民找到了“刚需”。

也有居民想让他们在自家的窗前围着花,但我担心去赏花的人太多,会影响日常生活。 有的居民希望保留原有的植物,不要破坏这里原有的生态环境. “偶遇”、走访、建设团队掌握了108户居民的基本情况。

制定清单,整理居民的详细诉求。

经过前期调研,居民们整理出上百个“图案需求”,归纳为几十个需求,建设团队精简分类,归纳出十多个“刚需”。

综合设计终于得以启动。

“我们更多关注一层居民的需求,改造绿地按户分块进行功能设计,但在绿地整体视觉上要保持统一。

”不画酷炫的效果图,营造团队计划下一步用简单易懂的手绘长卷向居民汇报方案,还准备了一些代表不同设施、活动的小贴图以及空白便利贴,方便居民们反馈意见。

据了解,目前设计方案已有雏形,很快将进入居民共同参与的设计建造环节。

综合各项意见后,营造团队还会和居民一起制作模型沙盘,更直观地预览整体效果。

施工时也计划先选择其中一片进行试点,由营造团队和居民一起动手挖土施工,取得预期效果后,再让施工队接手进行整体改造。

按照居民诉求,社区花园将尽可能保留场地原有植物,维持小区的生物多样性,并根据不同地块的基础条件,打造香草花园、雨水花园、野草花园等。

为了避免观赏花卉的人群影响一层居民生活,营造团队还特意设计了错落有致的月季花架,既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又不影响室内采光。

对于有些老人的种植需求,设计师们想到了用认养的方式让老人继续参与到园艺当中。

所谓认养,就是设置多个花箱,让爱好园艺的居民种植。

街道提供园艺材料和重要节点的监管,社区负责日常巡逻监管,营造团队提供设计支持,物业负责基础养护,居民加入社区营造社并签署认养协议后,就可以获得定期的花箱使用权。

成了“自己人”

终于喊我们到家里吃饭了

半年来在社区的“扎根”,让营造团队成了居民眼里的“自己人”。

有时候团队成员一整天都“泡”在小区里,中午只能简单叫个外卖。

“要不上我家给你们下点儿面吧!”“去我家吃点儿吧!”小区居民热情邀请。

“半年了,终于有居民喊我们到家里吃饭了!”虽是一句调侃,团队成员的心里却暖暖的。

在整个过程中,街道都在背后予以支持。

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说,要多听居民的故事,详细记录过程,提前考虑后期维护和运营的事情,多方配合一起把事情做实。

街道办主任郑鹏特别欣赏这群年轻人的闯劲,“你们大胆去做,我们绝对支持!”

街道牵头,第三方营造团队落地实施,社区协助沟通,物业保障养护托底,这就是东王庄社区花园共建共享的机制。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陈雪柠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