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今年大学的专业群体与去年相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高考策划师杨铮鑫表示,今年高校专业群体与2021年相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那就是高校已经根据自己的排名、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生源招生、专业特性等因素进行了专业群体的组建和重新梳理。
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个是小组内的专业人数。
如果组内只有一个专家,优势明显,文件一投放就是100%命中,不管是否选择制剂,缺点是指标少,竞争大; 如2021年普通类中南方医科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单独分组,且招生计划数量相对较大、
吸引了很多高分考生的申报。
6个专业以下的,多严格按照规定的分组原则设置,指标和机会相对较大,如果组内没有不被接受的专业,是非常好的选择; 如果组内有不想学习的专家,需要考虑周全,避免分数浪费。
6个以上专业的,因为专业多,招生计划自然多,容易调剂。
二是专业集团化的依据。
分别由专业类、专业类、本科结构、培养模式、校区、春夏合作办学模式、特征值、定向培养、招生种类、招生指标、市内市外等要素组成,现就其中几个要素进行解读。
杨铮鑫表示,通过二维码,我们也可以获取其中的专业信息。 如:“k”为国家控制基地专业,“t”为特设专业,“TK”为特设控制基地专业,“h”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等。
高校在专业类实行分组,无异于在专业代码的前四位数实行,入学后实行专业分流的高校在专业群体建设中实行产教融通,不局限于专业大类,为省市区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做了更多铺垫。
通过专业互动实现跨境发展。
大学本科结构的设置有时会发生变化。
杨铮鑫举例说:“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在初期就与旅游管理类、物理管理和工程类、工商管理类等相结合,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越来越接近外国语言文学类,于是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应运而生。
另一个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并不幸运,随之而来的是近年来招生专业目录的改革,整合到软件技术专业中,消失在计算机类中。
”
此外,部分高校在培养模式上有“2”、“40”、“32”培养、应用技术类协同培养等模式,受招生计划限制,考生较少,但仅有45所高校的志愿者认为存在压力。
例如,本科层次考生选择“2”、“4”、“应用技术类联合培养”一点报名时,“马上就知道报名人数明显不够”,而专业层次考生选择3、2个阶段进行报名时,
志愿数不足的话容易感觉到。
专案组在特征值设置上严格按照分组原则进行区分,确保合格考生可以填报,避免不合格考生填报,避免出现因不符合条件而缺席的考生。
多数艺术类专业对视力、色觉有要求的部队和公安院校对性别和身高有要求的优势专业对单科成绩有要求的卫生类、幼教类专业对转氨酶有要求; 部分军队专业和报考、语言类专业对语言有要求等,考生在报到前要有一定的了解。
新速報記者鄧善雯通信員楊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