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名之前,考生需要掌握“大学专业群体”的重要概念。

实操举例+专家解读 一文读懂“院校专业组”(1)

组内专业数量的差异有什么影响?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退会”? 今年,各大学的专业群体如何调整和变化? 新快报记者邀请高考志愿者杨铮鑫带来进一步解读。

1

以“大学专业小组”为志愿者向机构报告

改革前“高考”以“高校”为填报志愿单位,而改革后的考生以“高校专业组”为填报志愿单位。

一所大学分为几个大学的专业组,一所大学的专业组是一名志愿者,采用“大学专业组专业”的方式进行志愿者填报,专业组与专业组之间相互独立,有不同的专业组码

一所大学可设一个或多个专业组,各大学专业组内可包含不同数量的专业,大学专业组内各专业对考生的选拔科目要求相同。

同一所大学不同选修课要求的专业,不能出现在同一专业组内的同一所大学选修课相同的专业可以分为一个组,也可以分为多个组。

报名时,考生须注意自己的选考科目必须符合相应院校专业队伍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才能申报,不符合要求不得申报。

2

大学专业小组的设定是这样理解的

例如,“A大学专业组1”的选修课不限于物理、选修课,包括通信工程等几个专业的“A大学专业组2”的选修课,要求包括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几个专业作为优先课。

考生报考物理专业、化学、生物学专业、A大学通信工程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必须先报“A大学专业组1”和“A大学专业组2”两个大学专业组。

随后,分别在两所高校的专业组填报了通信工程、临床医学专业的志愿者。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表示,采用“大学专案组”模式,打破了唯分论,有利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考改革后,一所大学可以设立几个“大学专案组”,与之相对应的是,每所大学在录取时会有几条高低不同的录取分数线。

“这意味着分数低的考生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的低分专业群体,分数高的考生有可能进入普通高中的优势专业群体。 我们不能再用同样的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和高中学校了。

对高校来说,分数线是“市场行情”的体现,所有专业人才必须提高水平、办出特色,提供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产品,相关专业群体的“行情”才能好转。

专家表示,“大学专案组”模式有助于考生更准确地填报志愿,降低专业调整过程中的不匹配风险。

3

投稿遵循“分数优先、志愿者”的原则

高校专案组平行志愿以高校专案组为投档单位,按照“分数优先、服从志愿”的原则投档。

平行报名时,根据考生投档分数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名,依次检索考生填写的大学专业组志愿。

考生填报的大专院校专业组报名中,如检索到符合录取条件的大专院校专业组,即报该大专院校专业组录取。

特别提醒考生,发布文件后,其他填报的院校专业组无效。

必须出现符合投稿条件的大学专业团队才能投稿。 也就是说,是我们俗称的“幻灯片”。

上述流程完成后,无论文件是否投寄,该考生均视为享受了本批次平行志愿者投寄机会。

考生文件在某大学专业组投稿后因故退出的,该批不会再追加投稿到其他平行志愿的大学专业组。

与以往以大学为中心的录取方式不同,以往只要达到学校的最低合格分数线和最低名次,就可以进行投票。

大学根据考生的专业志愿顺序、各专业考生的填写数量、分数高低,进行大学内录取。

考生按照志愿调剂时,在文科或理科专业进行调剂。

按照以“大学专业班”为主的录取规则,考生必须参考某个大学专业班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排名,如果不能达标,就有可能错过投档机会,投档后可能被“退官”。

考生跟随志愿者时,只能在同一专业群体内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