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又称春联、楹联。
是一种字数相等、战功严明、平仄和谐、结构相同的文体。
广泛用于纸质书、木刻、石刻等,贴雕于显著位置,表达思想通俗,介绍事物的始末和走向。
第一节,一般对联的平仄基础格式
这里主要列举最常用的五言对联和七言对联的格式
1、五言对联两种正式格式
1、平起仄収式
平仄;
仄仄扁。
2、仄起仄収式
仄仄平仄;
平铺直叙。
2、七言对联两种正格式
1、平起仄収式
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
2、仄起仄収式
仄仄平平淡淡;
平仄平仄。
观察有两个特征。
1、各联上下两句对应位置的字平仄相反;
2、各联上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关于平仄是如何导出的,与格律诗平仄的导出方法相同,以前在《如何推出格律诗16种基本格式,记住16种变格式,解除死记硬背之苦》的文章中有过论述。
第二节、五言、七言对联平仄格式的变化
第1节所述对联的正格也是格律诗的对战格式,对对联要求严格。
现实中对联对格律诗中的对弈比较宽泛,对联非正格时,对奇数位置字的平仄要求并不严格。
不要改变偶数位置的平仄。 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问二四六分明”。
因为,通常对联的结构为二二一,如“绿水_青山_翠”。
偶数位置词的下一个字都在词的节奏点上。
当然,还有二一二结构的句法。 例如,“微风_吹_弱树”的结构是“二一二”。
你为什么要说句子的结构? 因为“无论1、3、5,2、4、6都很清晰”的提法并不严密,语言的节奏点被认为是“应该清晰”。
我觉得这个提法也有道理。
五言的第三个字和七言的第五个字也必须根据句型决定是否改变。 因为有可能出现三连尾。
还有人说,三联尾可以放宽,必要时可以使用。
理由是地名祁连山、俄罗斯等特定短语的要求永远被排除在楹联之外。还有人说,联中不允许三联尾。
例如:仄仄平而平仄;
平仄平仄。
如果改变第五个位置的平仄,此格式将为:
仄仄平仄;
平仄平仄。
这就是出现了三连尾的花纹,这是不允许的。
我认为即使放宽要求也需要程度。
三连尾在读吟诵时没有了挫败感。
五言对联整体不能出现“孤平”或“孤仄”。 七言没有那样的事。 因为偶数的位置平仄不能变。
例如,把“仄仄平仄”这句话的第三个字改为“仄仄”声字,
变成仄仄平仄的形式。
如果你的境界必须改变,就应该改变。 那就是同时把第一个字改成“平”字。 平仄平仄。
即使两个人修好,看着也会有点混乱。
所以,五言句的第三个字和七言句的第五个字最好不要动。
在我看来,只有第一个字最好是自由的。 越接近正宗越好。
当然,这是我的看法。
另外,在非正格的情况下,上下两句奇数位置的字并不一定要求平仄相反。
这些都是对格律诗战斗的广阔之处。
以上缓和的程度,业界大师们的说法也不一样。
就是说,放宽的尺度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像格律诗的变格式那样,最起码有个平仄表格。
因此,我们在拟写对联时,最好还是采用正格式。
尤其是公之于众,贴刻在显要位置上的;或者你在邀对时,最好还是要用正格式,以便对句人的对句构思。
第3节、 对联的“韵”
关于对联讲究“韵”这一概念,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因为我还没有看到关于这一概念的提法,或许也是我没有看到有人已经论述过了。
以下谈的是否正确,望友们给予批评指正。
这一提法的思维来自于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因为格律诗里最忌讳的八大韵中有“撞韵”和“挤韵”一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两个名词。
1、 撞韵:“撞韵”就是在格律诗里,不该押韵的白脚字位置上用了该诗同韵部的仄声字。
例如:青山绿水白云绘;
翠柳微风紫燕飞。
这个联从“平仄“角度去看没有问题。
但是,这个对联上下两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在同一个韵部“五微”里的字,“绘”是“五微”里的“仄“声字,“飞”是“五微“里的“平“声字。
因为格律诗最后是讲究朗咏的,同韵部的两个尾字就会弱化了朗诵的效果。
而对联与格律诗又属于同宗文体,因此说,对联也是要讲究“韵”的。
我认为,对联也不可以“撞韵”。
2、 挤韵:挤韵就是在格律诗里,押韵的那一句里不能出现与韵脚字是同一韵部的字。
有人说不能用同韵母的字,我觉得不够严谨。
因为《中华新韵》 里一个韵部里有相邻的韵母的字,我认为还是以韵部为单位要严谨一些。
例如: 《中华新韵》 “十一庚“里就有“同tong”、“丁ding”、“橫heng”,显然这三个字不是同韵母,而是邻近韵母。
例如:青山绿水白云绕;
翠柳红梅紫燕飞。
在这个下句里的“翠”、“梅”、“飞”就构成了“挤韵“,包括上句里的“水”字,用句流行语说,就是“撞衫“了。
他们同为《中华新韵》 里的“五微”一个韵部里的字,只不过有的是“平“声字,有的是“仄“声字。
“挤韵“同样也是弱化了朗咏的效果,因此也要避之。
最好是上下句里都避开。
3、 重字:就是在一幅联里尽可能地不要出现重复字,格律诗对此也是
这样要求的。
严格地讲,“重字“也属于“挤韵“范畴内的问题,但比“挤韵”更加严重。
第四节、结束语
以上谈了一些关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有不当之处还望友们多多指正。
对联也好,格律诗也罢,“平仄“韵律都好掌握。
要想写好,关键还是在于“立意”,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出最美好的意境,才是难点所在。
有人看重意境,重视结果;有人关切格律,注重过程。
在我看别人的对联时,我觉得都没错。
谢谢你的阅读!
有关对联的其他要求,比如词对、结构、合掌等等,本条文不再叙述。
在此恳请您:多提宝贵意见;保持联系,共同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