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分为上下两连。
如何区分对联上下两联的平仄格式? 以下小编从三字对联、五字对联、七字对联和长联四个方面逐一解答这一问题。
一、三字对联与上下联平仄之辨
三字对联,顾名思义,就是上联由三字组成的对联。
如:“黄花宴; 红叶之诗”。
三字对联的平仄格式如下:
上聯:平平平仄
下聯:仄仄平
例如,对联:
上联:桃花面,其平仄格式为“平仄”
下联:柳叶眉,其平仄形式为仄平
上联:千秋句,其平仄格式为“平仄”
下联:万代歌,其平仄格式为“平仄平”
以上为三字对联的平仄正则。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第一个字的平仄并不讲究,意思平仄即可,但两三两个字的平仄要清晰。
因此,三字对联的平仄变体如下。
上聯:中平仄
下聯:中仄平
“中”是可平可仄的意思。
因此,要区别三字与对上下联的平仄,只需记住“中平仄、中仄平”。
二、五字对联与上下联平仄之辨
五字对联,也就是上下联都是五字组成的对联。
如:“山深春自永; 海静日特别高”、“室雅何须大; 花的香味不多”。
五字对联的平仄格式由五言格律诗的平仄格式转换而来,因此,五字对联的平仄格式有两种。
一种格式是“平平淡淡,仄仄平平淡淡”。
例如,对联:
上联:风清春不老。
其平仄为“平平仄”
下联:谷年复一年好收成。
那平仄,就是平仄
二是“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
例如,对联:
上联(福气凝固门户)。
其平仄为“仄仄平仄”
下聯:春光入絵図。
其平仄为“平平仄”
根据格律诗平仄的规定,五字可以平仄对联的第一字和第三字。
因此,以上两种五字可以将对上下联的平仄改为:
上聯(平仄、可変体)中平中仄)。
下联:仄仄平,变体为“中仄平”
上联:仄平平仄,变体为“中仄中平仄”
下聯:平平仄平、可変体中平中仄平
以上的“中”字,表示这个字平而仄。
因此,只要记住“中平之中仄,中仄中平平”和“中仄中仄,中平之中仄平”两个词,五字上下相连的两个平仄的格式就清晰了。
三、七字対聯上下聯平仄区分
七字对联上下联的平仄格式是由五字对联上下联的平仄格式演变而来的。
变化的秘诀是,五字对联的平仄格式以“平”字开头,紧跟着“仄”就可以了。
五字对联的平仄格式以“仄”字开头,紧跟着“平仄”就可以了。
第一种格式:
五字平仄「平仄」、七字「仄仄」平仄「平仄」。
在“平”前面加上“仄仄”就可以了。
五字下联平仄(仄仄平,七字下联)平仄平。
在“仄”前面加上“扁”就可以了。
因此,七字对联的第一种平仄格式是: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对联的第二种平仄格式是由五字对联的第二种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化而来,按照上述方法,只要在上联“仄”字前面加“平平”,在下联平字前面加“仄仄”即可。
因此,七字对联第二种平仄格式为: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格律规则,七字对联上下联的平仄格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二种:
1、
上联:中仄中平中仄仄;
下联:中平中仄中平平。
上联中的“里”,本来应平而仄,下联中的“年”,本来应仄而平,就是因为在“三”的位置上,它可仄可平,不受格律拘束。
2、
上联:中平中仄中平仄。
下联:中仄中平中仄平。
上联中的“可”字,本平而仄,是因为它在第五字上,平仄可以不拘的缘故。
因此,要区分七字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求,只要记住上述二种平仄格式即可。
四、长联上下联的平仄格式区分
何谓长联?至今尚无定论。
在这里,姑且把10字以上的对联称为长联吧。
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长联的平仄,一般根据“马蹄韵”的规则进行区分。
简单地讲即是“平仄两两交替”,宛若马蹄的“得得”之声。
一般有二种格式。
其一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其二
上联: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就是比较典型的马蹄韵规则。
因此,区别长联上下联的平仄,需记住两句话。
一是上联平仄两两交替,仄声收尾。
二是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对,平声收尾。
总之,对联上下联的平仄格式总体上讲,只有二种格式。
即五言格式和七言格式。
其它的格式,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在五言和七言格式上发展而来。
因此,在这里送大家一张表,只要把表看熟了,上下联的平仄就基本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