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来自生活,是折射世界的一面镜子。
这个世界上有百种人生,有百种文学的文学往往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生往往比现实世界更精彩。
在各种文学题材中,侦探推理题材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畅销全球。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对于喜欢侦探小说的读者来说,无论是柯南道尔还是东野圭吾,还是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和他们在小说中创作的“名侦探”,都令人难忘。
在世界上最优秀的侦探小说作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推理小说女王”,作品风靡全球。
毒药和犯罪
今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30周年。
在侦探小说作家中,她的地位仅次于柯南道尔。
与柯南道尔在福尔摩斯侦探系列中创造的血腥谋杀场景相比,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中谋杀案的发生显得有些平静。
纵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剑影、血流成河的情景在读者中并不多见,多为一系列化学药品的名称
例如,《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的《士之宁》、《白马酒店》的铊、《犯罪团伙》的蓖麻毒素,当然还有被认为是阿加莎小说“经典配方”的——氰化物。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地方,毒杀往往非常专业。
比如《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犯罪分子就善于利用“士之宁”、溴化物、吗啡三种化学物质完成命案,可谓前仆后继。
阿加莎克里斯蒂曾在医院做志愿者,在此期间,她醉心于药剂学的学习,自学从一名护士变成了一名有合法资格的药剂师。
她在小说中展示的化学药品知识来源于此。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小说中嗜药的根本原因是,在这位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眼里,比起令人不快的血腥场面,侦探小说更多地表现了动人的推理过程,更注重智力的竞争而不是力量的竞争。
智力比赛是一种乐趣,同时也体现了游戏的过程。 那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受到法国戴高乐将军、英国玛丽王妃等风云儿欢迎的原因。
关于中国的读者,我们亲切地称呼阿加莎克里斯蒂为“阿婆”。 这与侦探小说中表现出的深思熟虑和柔和不无关系。
阿加莎和波罗
1975年8月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比利时名侦探赫尔克里波罗去世了”的讣告。
其实,这位大侦探波罗在现实世界中从未存在过,只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
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要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侦探波罗系列小说的创作说起。
191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没有开始创作生涯。 她还是一名在医院工作的志愿者,这份工作的经历给她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让她萌发了做睿智侦探的冲动。
之后,出现了“外表非常特殊,身高不到五尺四寸,但拥有非常高贵的情操”的大侦探波罗。
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这个侦探的形象非常夸张,甚至可以说很奇怪。 “他的头型像鸡蛋一样,总是向一边倾斜。
上唇长着笔直的八字须”。
执笔之初,阿加莎克里斯蒂并不认为这样的人物会和她一起度过漫长的小说创作生活。
她曾经抱怨说,如果她知道自己的创作生活这么久,她一定不会把这个大侦探的年龄设计得这么老。
从《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到《帷幕》,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几乎有一半与波罗有关。
从30岁到去世的前一年,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波罗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
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如果说波罗是为了炫耀而登场,是为了向读者展示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丰富的化学和药剂知识,那么,《东方快车谋杀案》后波罗的登场则更多地是为了适应感情和法理的冲突。
当作者本人的人生遭遇危机和挫折时,波罗又与作者一起经历了历史性的重生。
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家人接二连三地遭遇变故,母亲的去世、丈夫的背叛、一连串的打击几乎瓦解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精神。
一个星期五晚上,她一个人开车离开了家。 之后的11日,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她自己也忘记了后来用假名住在离家很远的酒店里的理由。
之后,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了《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小说有舍不得离别的丈夫、不回来的时间、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这看起来像是在写犯罪的笔调,但到处都是阿加莎本人的叹息。
波罗的登场给了这一切真实的答案。
其实,波罗解决的不仅仅是小说的破案谜题,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人生混乱。
在很大程度上,波罗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化身。
在小说中,大侦探波罗喜欢召集所有与犯罪有关的人物,通过公开判决来指认真正的犯人。
也许,那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想看到的正义,也许是没有欺骗和隐瞒的正义。
推理作家和名侦探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世界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其他两人分别是英国的柯南道尔和日本的松本清张。
事实上,从20世纪初开始,就出现了数不清的推理作家,他们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名侦探。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自不必说,爱伦坡的侦探奥古斯特杜宾被认为是侦探文学史上第一个侦探像,勒布朗的侦探兼侦探兼怪盗兼艾莉森罗宾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
就影响力而言,谁不知道江户川乱步笔下的明智小五郎,被漫画家青山冈昌变成了《名侦探柯南》中时而混乱、时而冷静的毛利小五郎。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间,出现了这么多侦探作家和大侦探。
在众多侦探小说中,人们跟随侦探揭开谜团找到真凶。
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大侦探。
近年来,古装侦探剧《神探狄仁杰》 风靡一时,再次引发人们对国产侦探小说的兴趣。
其实,侦探小说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十分发达。
清朝末年,林纾曾经翻译过一些侦探小说,包括福尔摩斯的故事。
“中国侦探小说之父”程小青塑造了一个本土名侦探——霍桑。
有意思的是,程小青还专门为霍桑这位中国的福尔摩斯安排了与华生相似的助手包朗,两个人性格迥异,又都嫉恶如仇,在民国文坛掀起了一场侦探热。
来源: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