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7日19049期第1版
把穷字写成变字
——記卓資県委員会書記王建国
本报记者张俊在任恒君
“王书记不能走! ”
“这样的好官,让他留几年吧! ”
2000年底的几天,卓资县老干部破锅,城关镇的大佬破锅。
兴奋,流着眼泪,叹息着,掐着胳膊。
只有来自联盟的干部多次发表声明,说“这是例行审查,没有说要查王书记”,才能平息这场“保王”“风波”。
王书记有多少人? 王书记叫王建国,1999年4月从机关调入卓资县县委书记。
在卓资县工作两年,怎么就这么厚爱大人们了?
“短短两年,他引进的项目有34个,资金达到5亿个,达到2亿个。
”
“短短两年,我们农民人均增收400元。
据卓资祖宗说,不可能有这样的好事。
”
是啊。
以前的卓资县,很穷,而且最穷——国家很穷。
曾经,有5万人被贫困所迫,离开家乡,举家搬家。
来自农民的王建国,深刻体会到了“穷”字在先人之后是什么滋味。
到了卓资,他把扶贫作为主攻目标。
怎么治? 他也建议“双手抓住”。 一手筹集资金,参加工业项目。
在他成为卓资的那一年,全县工业税收只有67万元。
这笔钱,别说发展了,连饭都不够吃,为什么不变穷呢? 另一手抓农民增收,下功夫重新安排种植结构,下功夫教农民看市场。
2000年4月14日夜。
仲春季节的卓资乍暖还寒。
在县财政酒店门外的台阶上,王建国已经站了两个小时。
寒风吹在他身上,小雨打在他的脸上,但他只是翘首凝视着马路的远处。
他正在等待河北晨光电石集团考察团的到来。
十几天前,王建国偶然听说这家企业要把工厂向西迁移,已经派人去内蒙古选址,马上派人到处打探。
原本打算选择乒乓球的考察团多次未能收到热烈邀请,答应“顺路去看看”。
晚上8点左右,一辆轿车“吱”地停在财政酒店门口。
王建笑脸相迎,拉着考察团负责人李凤龙的手,问寒问暖。
李凤龙知道这个在风雨中等了两个小时的人竟是县委书记,马上看了看厂址,然后决定吃饭。
出乎意料,我不喜欢。
“明天早上早点回家吧。
”李凤龙暗忖。
饭桌上,王建国把卓资县内外说得一清二楚。
有利的东西,不利的东西,优惠条件,毫不隐瞒,毫不隐瞒。
最后,他说:“我们就这点精力,为了让你们相称,我们会竭尽全力,把企业办好。 不,我们做朋友。
”
坦率而诚挚,感动了考察团。
该行考察了4省16个地区33个点,这样的县委书记并不多见。
当晚考察团可以连夜讨论,在卓资工厂建设吗?
"地方领导人重视---这个条件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有了这一点,其他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主流意见是,将情况向集团公司总经理报告; 明天上午看看厂址吧; 索取有关当地电、水文、地质的资料。
明天下午再去。
王建很高兴,连夜准备资料,指示相关科室第二天一大早就把东西都准备好。
4月16日,晨光集团总裁率团亲临卓资。
他发现,在协商的队伍中,增加了乌盟电业局、工商银行以及当地石灰石原料厂的负责人。
“仔细考虑,高效地进行工作。
“社长当场拍了照片。 我要签约! 随后,5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了签字仪式。
仅这一项就吸引了1.5亿元的资金,分三期每年建设10万吨大型电石厂。
在卓资的历史上,第一次抱着这么大的“金娃娃”。
招得来商,还要留得住商。
王建国经常告诫干部们:“客商人生地不熟,干点事难,碰上了一定要帮。
”
去年夏天的一天下大雨,雨点落地成河。
正在开会的王建国眼睛看着天,心里却惦记着晨光电石厂施工工地:挖了那么深的地基,肯定积水。
好不好排呀……想到这里,他立即派人到现场,果然不出所料。
几台抽水泵立即调上去了,在场的领工高兴极了:“原想只要一进来动工就没人管了,没想到,这么点小事县里的一把手还惦记着。
”
去年年底,卓资县破天荒设立了一个特殊奖项--招商引资先进集体和个人。
受奖的个人里有个小伙子。
那天,他夜间出门,在城外公路边上遇到晨光电石厂厂长李凤龙一家,汽车陷在沟里,正急得团团转。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偏偏手机又没了信号。
小伙子一听是晨光电石厂的,立即赶往前面的姐姐家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