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较多。

特别是在古代,防治水灾、发展水利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管仲说:“请消除五害之说,开始浇水。

他们都是被诗文“耽误”的治水能手

为了安置水官,请学水的人为官。

今天,青年君向大家介绍因诗歌而“耽误”的5位治水名人。

你可能知道他们的诗文才能,但他们当官期间的治水成就,未必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们的诗文成就。

白易:唯一留下湖水,拯救汝与凶年

唐穆宗长庆二年( 822年),白居易就任杭州刺史,从长安绕过襄阳南下,乘船经过洞庭湖,“每年秋夏,大势吞七泽。

水族洞穴多,农民土地窄”,产生了为民生治水的宏愿。 「

安得禹复活,成为唐水官伯。

将剑举到手上,再次用手指试着画。

疏河如纸,止根撕同裂帛。

抵达杭州,恰逢大旱,人畜饮水困难,解决缺水问题成为摆在白居易面前的头等大事。

当时的西湖被称为“钱塘江湖”或“上湖”。 因为北部连接着水位比它低的“下湖”。

当时钱塘湖久病不治,淤塞生病,有老堤坝,但过低加固,大雨时湖水横流难以储存,干旱时湖内蓄水不足,无法灌溉。

杭州人民为纪念白居易做出了贡献,将此堤坝命名为“白堤”。

新華社記者黄宗治撮影

得知此事,白居易将西湖淤泥挖干净,增加了老湖堤(钱塘门外自东向西与白堤东端相接,现居湖畔至宝石山麓) ((高加数尺) )、钱塘湖的库容

此外,还设有圣塘闸等三座闸门,闸门每日定时开启和关闭,循环湖水往返,滋润下游农田,排泄洪水,保障湖堤安全。

除治湖外,白居易还疏浚了杭州市内6口老井,已使用40年,解决了民生用水问题。

工程竣工后,拓宽了江南运河水源,保障了钱塘江、盐官(今海宁)运河两岸数十万亩农田灌溉,也消除了杭城居民生活用水的后顾之忧。

白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临走之际,出现“杭老遮辙”送别场面的——百姓扶老携幼送别。

依依不舍的时候,白居易还了诗。 「

税收多、大户多,农业使田地挨饿、滋润田地。

但留湖水,救汝与凶年。

晚年隐居在龙门香山寺的白居易也并不“闲”。

当时,龙门伊河段有八节滩、九凿石两个险滩,行船的人到了八节滩,就要下水拉船。

寒冷的时候,船夫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冻得牙齿打战。

白居很容易看到这种景象,希望能整治八节滩。

他四处游说,筹集经费,甚至拿出自己的积蓄,“发誓要开辟崎岖的道路通向津”。

最终,这条航线在白居易的带领下开通,航线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范仲淹(围堵、疏浚河、设闸、必不可少

天禧五年( 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

西溪濒临黄海,地势低洼,唐朝李承修建的掖海堰年久失修,导致多处坍塌,潮水倒灌,淹没良田,破坏盐滩。

于是,范仲淹致函江淮漕运纶,痛陈利害,提议改修堤坝。

天圣三年( 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任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天圣四年八月,母谢病逝,范仲淹辞官服丧。

临走前,范仲淹还惦记着海堰,留书张纶,陈复堰利。

数百里的长堤修筑数年后,巍然横亘在黄海的沙滩上,受灾流亡的居民得以返回故乡。

景佑元年( 1034年),范仲淹就任苏州知州,开始治理太湖。

太湖平原中部地势低洼,河港错落,潮汐涨落带走大量泥沙,治水压力可见。

范仲淹赴任时正值太湖汛期,“稼穑,恶室庐”、“观民患,不忍自强”,范仲淹实地考察后提出以疏导为主的治水主张

水是物,蓄而止,有何不害? 还有,留下它,为什么不利?

现在太湖的风景。

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撮影

在治理太湖的具体项目中,范仲淹决定排队煮饭,每天供应5升粮食,招募饥民兴修水利,“部官积水”。

他疏浚了白茆塘、福山港、黄泗浦、许浦、西浦等吴淞江支流。

范仲淹还在这些支流入海、入江设置水闸,遇到大旱,可以引水灌溉; 遇到洪水就可以告发洪水。

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潮涌泥沙淤积问题,一举三得。

庆历三年,范仲淹官拜参知政事,在《答手诏条陈十事》 的《厚农桑》 中,他建议朝廷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农田水利。

范仲淹还认真研究了江南的圩田古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思想及实践,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范仲淹也因此得到后人赞誉:“

实心为民,行而宜之,必至尽善而后已,此先忧后乐之功。

王安石: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庆历七年(1047年),26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鄞县(即宁波)知县。

上任伊始,正逢大灾之年,他下乡研究得知,鄞县并不缺水,只是没有水利设施,既不能蓄水,又无法排涝,所以非旱即涝,灾害频仍。

于是,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实地调查,为各处水利建设作出规划。

鄞县靠海,当地百姓饱受海潮侵袭之苦。

为此,王安石主持修筑了一条从孔墅岭下河头、焦村,经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

这条海塘全长15公里,有力地阻挡了大海涌来的狂潮,保护了沿海的农田。

为了进一步控制潮水,王安石还带领百姓开山劈石,修建楔闸。

据《镇海民国县志》 记载:“宋庆历年间,荆国王公宰鄞时凿山为之,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楔,阔三丈六尺,高三丈。

”这样,海潮来袭时可通过石闸控制潮水,解民之忧。

百姓为感念王安石的恩德,“立荆公祠于楔左,岁祀之。

此外,王安石还对东钱湖进行了治理,疏湖泥,立湖界,起堤堰,限制湖水流出,抵御海潮侵入,从而解除了湖区周围及鄞县、镇海七乡农民的水旱之苦,充分发挥了湖区的灌溉和渔获之利。

自此,“七乡三邑受沾濡”,“

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

说到王安石,自然要提到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其中的重要内容则是在宋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颁布的《农田水利约束》 。

在政策推动下,形成了全国兴修水利的高潮,“

四方争言农田水利。

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据历史记载,从1070年到1076年间,各地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共计10793项,增加灌溉面积3600万亩之多。

曾巩: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

曾巩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出任齐州(即济南)知州,在任时间虽短,但对济南的城市建设功劳不小。

其中最主要、也广为人知的,就是他主持修建了北水门。

济南的南部是山区,地势南高北低。

北城墙原本留有城门来排泄积水,但一到夏季多雨季节,南部的山洪连同充沛的泉水倾泻而下,汇集到市北低洼处造成水患,人们只能临时“荆苇为蔽,纳土于门,以防外水之入”。

为了消除济南的水患,曾巩一上任就决定修建北水门。

北水门即当年齐州城的北城门,它建在曾巩为疏导大明湖水而开掘的汇波渠上。

曾巩利用原有城门,两岸用石头垒砌,中间放置石水闸,分为两扇,并设置门扃,根据水位高低决定水闸的开闭。

如果城内积水,则开闸,水向北流至小清河;如果城外积水有倒灌入城之势,则放下水闸,御水于城门之外。

如今的济南大明湖。

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后来,曾巩作《齐州北水门记》 :“

于是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庐,劳费以熄。

”至今,北水门依旧发挥着排水的作用,使大明湖“久雨不涨,久旱不涸”。

后人又在在北水门的基础上兴建了巍峨壮观的汇波楼,站立其上观大明湖,济南八景之一的“汇波晚照”便映入眼帘。

苏轼:以身帅之,与城存亡

最后要说的,是一代文豪苏轼。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

到任刚三个月,黄河在澶州决口泛滥,洪水冲向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

身为地方长官的苏轼临危不惧,首先关闭城门,制止“争出避水”,以安定民心。

同时征发5000民工,抢筑一道“首起戏马台,尾属城”的抗洪大堤。

他还拿起工具,布衣草履,“

以身帅之,与城存亡

”。

临危时刻,还以诗言志:“

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正是在苏轼的带领下,官民团结一致,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洪措施,使徐州转危为安。

游人在现今的西湖苏堤区域游览(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在杭州知府任上,他筹集多方力量,疏浚西湖,解决了干涸淤塞问题。

在疏浚过程中,他因势就便,利用淤泥在湖中筑就了一条大堤,不仅解决了淤泥的堆放问题,还使交通更为方便。

堤上植柳,堤中有桥,成就了西湖流芳百世的一处美景。

后来苏轼又调往颖州任职,当时开封一带水患严重,有人轻率地提出开凿新河,把开封积水引向淮河,但苏轼亲自率人实地勘察后,发现淮河的水位比开封的还要高,如果盲目开河,势必倒流。

于是,他向朝廷提出反对意见,避免了这一劳民伤财、有害无益的工程。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广东惠州。

他听说广州经常发生瘟疫,认为这是没有清洁水源,百姓喝不洁的苦咸水造成的,于是他便写信建议广州太守王敏中在广州修建清洁水引水工程。

这一工程要将离广州20里的蒲涧山滴水岩上的水引入城中。

具体方法是先在滴水岩下挖一大石槽蓄水,再将石槽中的水用五根大竹管引出,竹管连接处缠以麻绳,涂上油漆,由高到低直引入城中。

施工时,苏轼还提议在每一根竹管上钻个小孔,用竹钉封上。

这样当竹管发生堵塞时,就容易查出堵塞的部位,便于及时疏通。

工程顺利完成之后,北宋时期的广州人喝上了“自来水”。

本文为人民网文娱部官方微信号“文艺星青年”(wenyixingqingnian)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