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那家利润暴跌90%的维密代工厂,活得怎么样了?

文丨新商業要参、作者丨黄暁軍

三年前,第一大客户订单下跌1%,这家代工厂的利润暴跌90%。

三年后,排名第一的顾客销售额下降了46%,试图关闭250家店铺,这家代工厂正在稳步增长。

第一客户是维多利亚的秘密,代工厂是世界第一内衣厂——维珍妮。

三年来,这两个角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样的变化不是每一代工厂成长的关键吗?

中国的工厂框架可以从富士康开始。

2016年上半年,福克斯流水线的员工只能拿到1800-2500元的月薪,想加班却无法工作。

7月,iPhone7的订单如期而来。

郑州富士康产能不足。

公司紧急发出通知,员工每推荐进一家工厂,可获得600元奖金。

同期,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召开会议,要求下属煤业公司派工人支援郑州富士康。

如果市场需求太大,需要扩张产能市场需求太小,就要支撑机器空转的成本。

代替工厂,所有行业都是幸存的,手机、服装、共享名单上的雨伞、自行车、充电宝……[1]

当然,内衣胸罩也不排除。

同样是2016年。

L Brands旗下知名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第一季度该店销售额下降了1%。

这让中国代工厂维珍妮,上半年利润下降了近90%,引起了大量裁员。

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珍妮比2014年更早成为世界产量第一的胸罩制造商。

令人遗憾的是,中银国际数据显示,该制造商约35%的销售额来自L Brands,80%的秘密内衣由珍妮制作。

[2]

在L Brands的订单略微震荡后,维珍妮在2016年下半年获得了安德玛、阿迪达斯等运动服品牌的订单。

结果,这家制造商致函表示,需要在东南亚建厂和扩展产能,甚至需要大幅招聘6000多人。

代工厂的通病似乎与你的规模无关。

但是,三年后,这些似乎有点变化。

根据L Brands发布的2019年财报,年销售额为1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3%,净亏损为3亿6600万美元,去年实现了6亿4300万美元的利润。

在悲惨业绩下滑的背后,处于供应链末端的维珍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呢?

一切都出乎意料。

财报显示,维珍2019年度收入同比上涨6.7%至62.63亿港元,净利润同比上涨17.6%至2.82亿港元。

2020年度中报显示,其营收上涨2.15%至31.29亿港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76%至1.41亿港元。

三年间,维珍妮是如何放下“维米最大世代工厂”的重担的?

维多利亚不仅有秘密,在漫长的供应链管理中,还有“牛鞭效应”这一形象的概念。

这表明在供应链中,消费市场需求的小幅变化将在一级扩大到制造商、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

例如,内衣市场的需求预测略有增长2%,扩大到维密、L Brands则为5%,传递到维妮则为10%,成为为维妮生产制造零部件的供应商则有可能为20%。

当消费者需求变化时,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的订单和库存量会自发波动,越是处于供应链后端,需求变化幅度会正向扩大。

从形状上讲,它就像西部牛仔挥舞的牛鞭,牛鞭轻轻一抖,牛鞭尖就会剧烈晃动,这就是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

[3]

请输入牛鞭效应示意图,图/弘毅供应链图

珍妮也深受牛鞭效应之苦。

当维珍妮2015年推出港股主板时,中银国际被誉为L Brands全球最大的内衣供应商之一,约35%的销售额来自L Brands。

L Brands,特别是旗下内衣品牌维密的销量,直接影响着维珍尼的业绩。

当年9月,维密产品增长率为8%。

除电子商务贡献外,维密实体店9月份同店销售下跌2%,去年同期增长9%。

不仅如此,维密当时7月、8月、9月增长率均处于0%的尴尬境地,实体门店也连续3个月下跌。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9月。

L Brands的数据显示,维密产品销售呈现疲软态势,没有任何增长,同比下降8%。

销售额下降导致对供应商的订单下降,维珍也发出了收益警告。

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中期财报显示,珍妮的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174亿港元下降至2324.4万港元,暴跌89.3%。

维珍妮首席执行官洪游奕直言,集团净利润和毛利率大跌,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面临的最困难时期。

[4]

如何避免牛鞭效应? 这个“维多利亚的牛鞭”,给代工厂带来了什么问题?

第一,订单发生了变动,产能匹配出现了偏差。

第二是话语权薄弱,议价能力下滑,从而导致经营毛利率过低。

如何尽量规避供应链的牛鞭效应?洪游奕早从创业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IDM模式。

1988年,将西服垫肩做成全球第五大生产基地后,洪游奕就开始投身到内衣文胸的研发。

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手工制造的产品配件胸杯,常会出现尺寸不精确的问题。

这是当时整个行业的痛点。

1999年,洪游奕在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看到了由3D扫描技术完成的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铜像,衔接处密不透风。

文胸可以用3D扫描技术精确尺寸吗?

这年,洪游奕找到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开发3D CAD/CAM系统。

此后,维珍妮的胸杯模具生产效率提升了40%,还首创了全球第一件无缝内衣。

3D CAD/CAM系统的研制,还让维珍妮率先走出了IDM模式。

IDM供应商,不同于传统的OEM或ODM供应商,其可以为客户提供从产品概念构思、原料与技术研发、功能规格设计到生产制造的综合服务。

传统代工厂只站在微笑曲线的最底端,研发和销售等高毛利的市场都被品牌方占领。

而IDM模式的出现,毛利更高的研发环节则开始往制造工厂方面倾斜。

与L Brands合作之后,维珍妮就开发了一款维秘的Very Sexy长青系列内衣。

据称,该系列内衣,在全球市场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TOP3系列。

第二,产品拓宽。

通过3D CAD/CAM系统,维珍妮主要加工的内衣类型就是其首创的无缝内衣。

无需缝纫机,直接用定型机将成片材料一次模压而成,用超声波车出花边及连接背扣……这种内衣不仅时尚美观,而且贴身舒适。

因此,维珍妮还从法国第一内衣品牌DIM那里,争取到了第一批无缝内衣订单。

这批无缝内衣经IDM在欧洲市场投放后,才得到了维密等顶级内衣品牌的关注。

此后,国际大牌纷纷找上门来,邀请维珍妮作为高端市场伙伴。

[5]

只用了4年,维珍妮就成了国际无缝内衣的霸主。

正是过度倚重于无缝内衣,维珍妮对下游的订单出现了依赖性,一旦大客户订单下滑,自身营收就会受到影响。

多做几个品类,可能会好一点。

回到维密下滑的2016年9月,维珍妮的销售额其实有过同比上涨3%的成绩。

这是为什么呢?L Brands数据显示,这主要是来自旗下日化产品的贡献,后者销售增长了9%。

而这些日化产品,刚好也是维珍妮在代工。

而今来看维珍妮的内衣品类,运动系、泳装秀、情趣系等产品占比开始提升。

第三,品类拓宽

除了着眼于内衣这个细分领域,这家制造商也在向其他方向探索。

2011年,维珍妮就开始生产运动产品,例如运动胸围、无缝黏合功能性运动服装及可穿戴相关运动产品。

2013年维珍妮甚至生产了Speedform运动跑鞋系列。

在其代工的运动类品牌名单中,VSX、Adidas、Reebok、Under Armour、Champio等品牌都赫然在列。

曾经,维珍妮10%的业务一度来自于Under Armour。

维珍妮部分合作品牌,图/维珍妮招股书

最后,尝试自建品牌。

2011年12月,维珍妮自有内衣品牌Regina Miracle就在香港尖沙咀开出了专卖店。

次年,ReginaMiracle就进入大陆,在北京朝阳开出第一家形象店。

而近期,维珍妮也发布了关联交易公告,由洪游奕女儿洪卓敏全资拥有的Float公司,将在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3个年度内,在香港发展内衣买卖业务,并逐步增加买卖渠道。

这个过程中,维珍妮将会向Float销售不高于6000万港元的内衣产品。

而从洪游奕的视角来看,家族自有内衣品牌在市场上的发展,为维珍妮未来的稳定性又贡献一份巩固作用。

更多的还是自身减负对于企业甩开牛鞭效应的策略,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认为这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但聚焦在生产方式上,供应商应采用精益生产,使达到最佳经济生产批量的数量减小,从而减少供应链库存,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

响应速度尤为重要。

2017年12月,洪游奕就曾表示,维秘削减订单后公司当时反应太慢,后来才及时调整、扩大客户基础以分散风险。

这个反应不只是管理层的策略反应。

订单上涨或下滑后,你的工人增减是否容易?你的机器产能是否能保持?

这些都需要代工厂能够在自身上进行减负。

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厂最关键的减负指标就是人力成本。

维珍妮深圳工厂,厂房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员工近2万人的规模。

有高管表示,这个工厂“一个月光发工资就差不多要发上亿元,一年下来就要10多亿元。

人力成本可想而知。

而早在维珍妮上市之前,公司就开始将生产力向东南亚转移。

2016年媒体报道,维珍妮当时面临的问题,不只是L Brands订单下滑,还有越南首间厂房处于刚开始生产的投资期。

维珍妮越南部分厂房,图/维珍妮财报

但很快,洪游奕就更透露,越南两厂的销量已经接近深圳工厂的2/3,所创造的利润更超越了深圳工厂。

根据维珍妮CFO姚嘉骏的解释是,越南员工流失率和劳动成本都比中国低,且厂房有15年税务优惠。

到2018年,维珍妮虽然成本压力攀升,但整体升毛利率仍然上升1.7个百分点至21.3%,主要是由于越南地区厂房生产效率继续提升。

截止2019年9月30日,维珍妮在越南共有6个厂房,约34000名员工,深圳厂房约9500名员工。

但从总收入来看,越南占比65%、深圳占比35%。

维珍妮财报显示,受惠于越南厂房产能及效率提升,公司利润率持续改善,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增长22.4%至4.4亿港元,EBITDA率提升至14.1%。

代工厂会出逃中国吗?代工厂迁出中国,已经不是新鲜事。

早有学者分析,工业迁徙有第三个浪潮:

第一个浪潮是上世纪70年代,人力密集型制造业由日本转移到了新加坡;

第二个浪潮是上世纪90年代向中国大陆的转移;

第三个则是转移到了南亚和东南亚的泰国、孟加拉、印度、柬埔寨以及越南。

而这几年来争议最大的,是福耀玻璃把工厂迁到美国。

2015年之前,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就发布报告显示“如今在美国平均花1美元生产的东西,在中国需要花费96美分。

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已经几乎不存在。

福耀美国工厂,图/《美国工厂》 截图

这一点放在福耀玻璃上,是一样的设备,一样的管理,福耀玻璃在美国开出的工资比中国高出8倍,并且提供给美国工人各项保险和福利,但制造成本仍然还比大陆低5%以上。

网友@敬亭草堂则在华人社区凯迪Kdnet公布一串未经考证的数据显示:

中国的土地使用成本是美国的9倍,

物流成本是美国的2倍,

银行借贷成本是美国的2.4倍,

电价是美国的3倍;

天然气是美国4倍;

配件成本是美国的3.3倍,税收成本高出美国35%,

清关成本美国是免费服务,中国一个柜在千元以上。

这些可能才是制造业离开中国的根本原因。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个工厂的选址规划、人工成本以及当地的资源成本只是一部分考虑因素。

当地的资源配套便利性、物流的发展程度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

而这方面是中国的强项:包括纺织、服装、电子、家电、家具等产业的配套都是全球最成熟的,基本在周边100公里内都能解决所有的资源配套。

[6]

中国制造,优势不在一两个财务指标,而是综合性的资源配置。

在维珍妮的那份财报中也俨然标注:深圳厂房作为本集团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将继续扮演推动维珍妮创新的角色,开发及生产高技术含量产品,以及跨行业产品。

对居于产业链末端的供应商而言,资源的优化配置才是核心竞争力。

参考资料:

[1] 黄晓军.15天,能够消融2万亿服装库存的冰山吗?[J/OL].https://mp.weixin.qq.com/s/vbDkKVQyUJiiNaHL6Zj9pA, 2017-09-26

[2] 何丹琳.维秘的中国供应商已成全球最大内衣生产商,上市两个月股价暴涨84%[J/OL].界面新闻,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63066.html,2015-12-05

[3] 刘宝红.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J].商界评论,2008,(8)

[4] 叶晓丹.维密2016大秀火爆依旧,中国供应商利润却暴跌近九成[N].每日经济新闻,2016-12-02

[5] 佚名.“维秘”这笔性感大生意有个中国男人赚翻了[N]楚天金报,2015-12-07

[6] 佚名.各类代工厂缘何移至东南亚[N]西宁晚报,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