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露露
关于李姓,一种说法是以官职为氏。
尧时,皋陶任理官,负责刑罚,后代以官命族为理氏。
高氏子孙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商纣王,受罚而死。
他的妻子契和带着儿子利贞逃亡,通过采食李子活了下来,改为李。
据说老子是李利贞的后裔。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他民族改了姓或给了姓。
三国时,诸葛亮悼夷,赐与当地少数民族李姓,鲜卑族叱咤李氏,改为李氏。
到唐朝,“李”为国姓,唐初年许多功臣被授予李姓。
早期的李先生住在今天的山东一带。
东汉开始,李氏族陆续迁居西南,分布在川、滇一带。
魏晋南北朝时,李先生已是全国大姓,与崔、卢、郑齐名四大望族。
李姓唐以前主要在北方发展,唐朝由于开发和战乱等原因,李姓开始大规模移居南方。
明末清初,李先生移居海外。
李姓的著名人物很多,如李耳,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战国时代的水利专家李冰,修建了享誉海内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后人奉为“川主”。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以英勇善战而闻名。
开创唐代基业的李世民(唐太祖)、制作盛唐的李隆基、唐玄宗)在历史上家喻户晓。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妇孺皆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等,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四。
【来源】来源于嬴姓。
帝高阳氏的系陶以尧大理(掌刑法长官)、世以大理、官命族为理氏。
纣王商时,理征在直道上受不了纣王,作孽而死。
妻子陈国契和随子利正到伊侯墟避难,吃树的孩子得到全部,改姓李( 7、9、11、12、17 )。
汉中李氏源于巴西爱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 (氤氲,天下大乱,遂迁汉中杨车坡,魏武帝克汉中,李虚率伝归顺,为将军又迁略阳北土,复辟巴气。 《晋书》 ) 242 )。
北魏时,代北叱责李先生为李先生。 见《魏书官氏志》 ( 7,60 )。
(中州李氏丁零(即高车族)人,源代北鲜于氏,世道豪族,后乞李姓。 见《旧唐书》和《金石萃编》(242 )。
太原李氏、源出回鶻。
唐朝时阿落部落贞观时内附,以部为氏,因功赐姓李,在太原安家。 ( 《新唐书》等) 242 )。
京兆李先生来源于契丹,首先是契丹酋长。 见《通鉴》(242 )。
金城李氏,源于沙陀,其先本号朱邪,源于西突厥人。
在唐贞观中,沙陀都督朱邪尽忠归顺,赐姓李,后为沙陀贵种。 《旧五代史》等( 242 )。
来源于杨城、妫州李、西人,也是唐朝的姓氏。 见《新唐书》(242 )。
源于高平李氏、靺鞨人,隋末有突地智部酋长,率部归,住营口,赐金紫光大夫、辽西太守、后辈高平、姓李。 见《新唐书》(242 )。
靺州李先生,源于靺鞨人,先姓茹,唐时居朱常在幽州,以战功赠李名嘉庆。 见《新唐书》等( 242 )。
唐符中夏州节度使拓拔思恭,破黄巢之功,姓李名仁福,子孙以为氏,见《旧唐书》(242 )。
玄宗时吐蕃苏毘王子知道诺逻后,皈依封怀义王,赠送李名忠信。 见《通鉴》(242 )。
武威李氏,源于安息,本姓安,见《旧唐书》等( 242 )。
平卢李氏来自高丽,参照《新唐书》等( 242 )。
此外,清时高丽人姓,均为七派,出身黄河套、开城府、平安道、易州、盖州、柳关屯、李佳堡等地( 260 )。
时女真人姓乌古论、移剌、蒲察、兹退怒等人,汉姓李( 71岁)。
北宋时期定居开封的犹太人后裔有李先生( 179岁)。
唐朝时,除上述姓氏外,徐氏、邓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阿布氏、舍利氏、董氏、罗氏等都因唐朝功勋而赐姓李先生。 见《路史》 ( 12,60 )。
明、清时期,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土司和巡检中不少人都姓李( 72,253 )。
满洲人的姓( 23岁)。
又,清满洲八旗姓富察氏、李佳氏、萨克达氏、伊喇氏、罕楚氏、乌库里氏等均全部或部分改为李氏(180,181)。
今满族姓。
瑶族姓(117,118)。
瑶族勒雷氏,汉姓为李(117)。
拉祜族姓(226,227,245)。
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李氏、黄苦聪人亥扣氏,汉姓均为李(134)。
哈尼族哈斗氏汉姓为李(137)。
德昂族(原称崩龙族)姓(104)。
红崩龙居荣劳氏(云南潞西)、花崩龙劳够氏(云南镇康),汉姓均为李(146)。
傈僳族饶利时氏汉姓为李(150)。
佤族姓(215)。
佤族也龙氏、鲁赛氏、英龙氏等,汉姓均为李(161)。
景颇族木日氏、梅普氏、恩孔氏等,汉姓均为李(166)。
鄂伦春族尼力吉尔氏汉姓为李(191)。
裕固族鄂盖尔氏汉姓为李(198)。
白马藏族娃鲁氏汉姓为李(220)。
西夏人姓(95)。
台湾土著(65)、云南兰坪若若人(154)。
畲(172,244)、怒(222)、蒙古(255)、达斡尔(229)、京(104)、布依(105,133)、壮(199)、仫佬(112)、侗(113)、苗(115,117)、彝(128,
130)、白(138)、阿昌(142)、纳西(151)、回(176)、土家(175,387)、保安、东乡、黎、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 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17,21,418)。
【布】 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7.9%,为中国第一大姓。
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而在东南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它】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岩理、理光、中里、金里、里见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均恢复为李姓(65)。
【人】 李耳,周时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 (61)。
现行常见姓氏。
为我国第二大姓。
分布很广, 几遍我国各地: 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淄博、 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灌阳、田林,云南之泸水、 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
汉、满、蒙、回、藏、 苗、壮、彝、水、侗、畲、傣、白、佤、京、瑶、 土、黎、怒、仡佬、土家、傈僳、景颇、基诺、哈尼、东乡、高山、布依、纳西、拉祜、锡伯、朝鲜、 保安、裕固、鄂伦春、维吾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郑通志》 、 《续通志》 、 《清通志》 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
其源不一: 郑樵注云: “赢姓,高阳氏生大业; 大业生女华; 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因官命族,为理氏。
夏商之季有理徵为翼隸中吴伯, 以直道不容于纣。
其妻契和氏携子利真逃于伊侯之墟,食李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 又注: “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 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并以功从唐国姓为李氏。
” (按: 因功改从李氏者如: 李, 离狐人, 本姓徐名世,字懋功,初事李密,后归唐,屡建大功,赐姓李; 李粲, 滑州人,本姓丙(或作“邴”),唐高祖与之厚,授宗正卿,封应国公,
赐姓李;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名重璋,因安禄山反,遂改姓名为李抱玉; 李伏威,章丘人,本姓杜,因献款高祖,入朝为太子太保,赐姓李。
又,或为茹姓、王姓所改。
《中文大 字典》 据《唐书》 注: 李怀光,靺鞨人,本姓茹。
父常徙幽州,为朔方将,赐姓李; 又,李全略,原姓王氏,名曰简,王武俊裨将,穆宗时官横海军节度使, 赐姓名李全略。
《姓氏词典》 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亦载: “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南)李氏,出自廪君之后; 鸡田(在今宁夏东南境)李氏,本阿曲部落阿跌之族,至光进,赐姓李氏; 武威李氏,
出自安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朱耶(按: ‘耶’,或作‘邪’) 氏; 渤海李氏,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 多赐姓,更名嘉庆; 西域李氏,赐姓; 河南李氏,后魏叱李氏所改。
” 《姓氏考略》 注云: “理、李古字通,老子因祖为理官,以为姓。
望出陇西。
”又据 《北史李士谦传》 云: “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李牧) 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 又据《晋书后蜀 载记》 注云: “李特, 蜀賨人。
” 賨人, 我国古代“古夷蛮”之一枝。
又: 后唐明宗,本姓邈佶烈氏,李克用养为子,继庄宗即位; 潞王本姓王氏,明宗养为子,即帝位,俱姓李; 李存孝,本姓安,名获思,克用养为子,遂冒姓李氏。
《续通志氏族略》 载: “(唐) 太宗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首领库克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 玄宗复置都督府,以契丹大帅达年嘉哩为都督,赐姓名李秀; 贞观初,有拓跋赤辞者, 归唐,
太宗赐姓李; 唐末,拓跋思恭讨黄巢有功,复赐姓李氏。
元代有李廷,本金人富察氏,金末来中原,以李为氏。
明初赐元人绰罗姓名曰李贤; 观音保曰李观; 绎嘉奴曰李显忠; 阿尔实曰李从善。
(11) 《清通志氏族略》 载: 清代高丽族(今称朝鲜族) 亦有李氏,“散处黄河套平安道等地方。
镶蓝旗包衣人。
” (12)为清满族姓之富察氏、李佳氏、萨克达氏、罕楚氏、乌库里氏等所改。
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
(13)鲜族之李,历史上赐姓,据史载: “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
杨山部为梁部,姓李。
”(14)土家族之“李”,则源於图腾崇拜,以虎为图腾, 因以命族并以为姓。
土家语之l,实即虎意,谐汉姓“李”而为姓。
(15)苗族之“李”,分布於贵州之雷山、台江。
因名取姓。
相传清代登记造册时,依名取姓,有名“里”者,乃田地之意,遂谐l音为“李”姓。
(16)佤族之李,则由“央荣”氏所改。
(17)景颇族之李,为“木日”、“普贯”氏所改。
(18)基诺族之李,由“吉武卜撒”所改。
(19)彝族之李姓,来源颇纷,周卑普(歧路族)、斥普(梨族)、地哈勺普(鼠族)、趣巢普(侍臣族)、德普(地族)、丝古普(神名族)皆借汉姓“李”为姓。
又为烈显普(用长筏渡江之家)之分族。
(20)回族之李姓来源有二:其一,为林姓所改。
明李贽,回族,本姓林,后改姓李。
其二,从汉姓。
回男伯德那娶汉女李氏,其后从母姓而为李姓。
(21)土族之李,乃李克用之后。
元代西宁州“诺延”(官人)李南哥率部降明,授世袭指挥使,称李土司。
相传其为沙陀国(突厥)李克用之裔,因克用助唐有功,赐姓李,袭用至今。
(22)裕固族之李,则由鄂盖尔氏所改,本户族名,因以为姓。
后或改单音姓李、高。
注(13)——(22) 见《中国人的姓名》 。
李姓大族,其出既久,又广收博揽,融古今众多氏族为一,人材辈出,文武皆栋梁。
春秋时楚有李耳(即“老子”),道家奉为始祖;战国时赵有李牧;汉代有李广;唐代有李世民、李白;明代有李自成;当代有李四光,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