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幼儿生理系统发育特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成长特点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成长特点有哪些

幼儿生理系统发育特点,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成长特点有哪些

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成长特点;

一、儿童少年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弹性、韧性较好,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承受压力和张力的能力不如成人,在过大、时间较长的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弯曲或变形。

身高的增长,主要在于下肢长骨的增长。

儿童少年骨骼完成骨化的时间并不一致,在日常生活中或体育活动中,长期不注意养成或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就会发生脊柱后凸或侧凸等畸形。对于早期从事体育、武术或杂技训练的儿童少年,过多地单纯进行静止用力的脊柱过伸练习也会影响椎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根据儿童少年骨的解剖生理特点,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也应注意培养他们养成站、立、跑、跳的正确姿势。

2.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应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尤其是对侧肢体的锻炼。对于基本技术的训练也不要过于集中。

3.儿童少年不宜过早地从事力量性练习。

4.不宜在坚硬的(水泥、沥青等)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

5.膳食中应注意供应较充足的钙、磷,并多安排室外体育活动。

二、关节

用比较法并结合实例解释小孩关节容易损伤的原因,要注意加强关节周围的肌力。

由于儿童少年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关节活动幅度大,灵活性、柔韧性好,宜进行柔韧性练习。但是关节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却都不及成年人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力量,就可以提高关节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还应同时注意发展儿童少年的柔韧性,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三、肌肉

结合解剖学知识及实例介绍儿童少年肌肉力量小、耐力差的原因和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少年的肌肉含水分较多,较柔软,横断面积较小,肌纤维较细,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肌肉收缩蛋白也较少,因此,肌肉收缩力量不及成人。由于肌肉中能源物质的储备和肌糖原也较少,神经调节尚不完善,所以肌肉工作的耐力及协调性也不及成人,且容易疲劳,但肌肉疲劳的消除也较成人快。

儿童少年全身各部分的肌肉生长发育情况也是不均衡的,加上此时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调节与支配也不够完善,所以儿童少年的动作还不够协调、精确。他们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肌肉运动的感觉以及对肌肉运动的分析能力都较成人为差。

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1.根据年龄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2.选择适宜的练习方式以动力性练习为主,辅以静力性练习,

3.根据肌力发展规律安排训练

4.注意神经系统的训练

四、心脏血管系统的特点

结合解剖学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小孩心血管特点和适宜的运动项目及注意的问题。血量多、红细胞多、血红蛋白浓度高。儿童少年的心脏血管系统正处于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心脏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较成人少。儿童少年血压较成年人低,年龄越小,血压低。儿童少年在运动中血压的变化趋势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儿童少年心搏频率就较快。

五、呼吸系统

结合儿童少年呼吸系统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小孩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较成人差的原因。

呼吸系统功能与人体的能量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儿童少年的呼吸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之中,肺活量比成年人小,呼吸肌尚未充分发育,而新陈代谢作用旺盛,对氧的需要量相对较高,再加上儿童少年呼吸中枢兴奋性较高,所以在安静状态下,儿童少年的呼吸频率较快。随年龄的增长,呼吸深度增大,呼吸频率逐渐减慢。

由于儿童少年的呼吸系统和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低于成人,因此,他们的最大肺通气量和最大吸氧量均小于成人,随年龄的增大而逐年递增。儿童少年运动时,主要是靠加快呼吸与心搏频率来扩大肺通气量和心输出量的。根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体育卫生要求。

1.运动量要进行合理安排,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不应要求过高、过急,密度要小一些,间歇次数要多一些,练习时间不宜过长。注意遵循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

2.儿童少年应避免做过多的屏气运动。

3.有青年高血压者,如一向参加体育运动,运动后又无不适反应,可继续活动,但对运动的强度及密度要适当降低,不宜做力量性练习,定期观察血压的变化。

4.要培养儿童少年在运动中,能根据动作的结构、节奏及用力情况,逐步掌握适宜的呼吸方法,并教育他们注意呼吸卫生。

六、神经系统

结合解剖学知识并启发学生思考小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原因,应注意他们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

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系统,在机体各器官、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在神经系统结构变化基础上,儿童少年神经系统机能的主要特点是:

大脑皮层经兴奋过程相对比较强,易扩散,兴奋和抑制转换较快,灵活性高。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富于模仿性。儿童少年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对于形象具体的信号容易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正在发展中,抽象的语言思维能力较差,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尚不完善。

根据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体育卫生要求。

1.儿童少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要有适当的间歇。

2.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直观教学和示范教学手段,多运用简单、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多做一些模仿性练习,注意培养其思维、分析能力,促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3.不宜要求他们做过于复杂、精细的技术动作。

4.青春发育期女少年平衡及协调能力要有所下降,心理特征表现为对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要适当减少要求平衡能力较高的动作,并在教学中注意循循善诱、鼓励、启发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男少年心理特征表现为好胜心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在教学和训练中,应对他们加强防伤观念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同时加强保护措施及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3-6岁儿童生长发育有哪些特点

3-6岁的儿童,在医学上称为学龄前期,孩子与外界的接触机会日益增多,因此,孩子处于很活跃的阶段,但生长较缓慢,速度平稳。在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方面,出现了下列一些特点:体重每年增加不足2千克,身高的增长也比较稳定,每年大约5-7.5厘米。从外表上来看,孩子显得细长了些,因此在这时期儿童的活动量在加大,体力的消耗也增加了,所以家长觉得孩子消瘦了。在体重和身高的测量中,家长会发现两者的增加都比1岁以前慢了许多。

除了身高、体重外,牙齿也有变化。一般来说,小儿在2岁半左右,20个乳牙全部长齐,到6岁左右,在最后1只乳牙的后面、上、下、左、右共长出4个大牙,叫做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龄齿,这是最先长出的恒齿。与此同时,前面上下4只乳牙开始摇起来,按出牙的顺序,逐一脱落并长出恒牙,故儿童在学龄前阶段(3-6岁),家长就可以教他学会刷牙了,要告诉他为什么要刷牙,并让他喜爱刷牙,保持口腔卫生,否则容易发生龋齿。

为了使学龄前儿童健康地生长,家长应给儿童质量较好的食品,保证其营养的需求。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环境的教养的问题,3-6岁的孩子容易养成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习惯,使得孩子不好好吃饭。于是,孩子的消瘦更为明显,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各种疾病,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3-6岁儿童身高增长的规律

作为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身高。3-6岁儿童身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的增长一样,是一个相对稳速增长的阶段,每年约增长6-7厘米。但是在学龄前阶段,身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大于体重的增加速度(体重每年仅增加约2千克),所以从外表看来,小儿似乎不象过去那样胖乎乎的,而显得比较瘦长了些。

大约估计2-10岁儿童的身高,可以从下面的简单公式推算:2-10岁小儿身高(厘米)=(实际年龄*7+70)

因此,家长如要知道3-6岁学龄前小儿的身高,不妨用的公式粗略地推算一下。4岁小儿的身高比刚出生的婴儿增加了2倍,比1岁时增加约30%。身高有男女差别,3-6岁儿童,男孩比女孩高出约1厘米。此外,身高也有个体差异,同一年龄的小儿,身高具有一定的正常范围。

身高除受营养、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外,更受遗传的影响。近年来儿童身高也有着逐渐增高的趋势。

3-6岁儿童体重增长的规律

儿童体格发育的另一重要指标为体重,在学龄前阶段增长的速度与1岁以内相比显得慢了不少,平均每年约增加2千克。无怪乎家长发现小儿的胃口似乎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有的家长甚至还会担忧孩子是否有病而使体重的增长减慢,然而这却是3-6岁儿童体重增长的正常规律。

家长如要粗略地知道怎样衡量不同年龄的小儿体重,这里可介绍常用的体重计算公式如下:

1-10岁体重(千克)=实足年龄(岁)*2+7(或8)

按照这一公式,3-6岁学龄前儿童的正常体重大约在15-20千克左右。然而,同一年龄的小儿,体重的个体差异却可以比较大,这往往与营养、疾病等各种因素有关。此外,体重的增长一年四季也不一样,夏天因小儿消耗大,进食少,体重增加不多,而冬春季节则体重增加要多一些,根据实际测量结果,我国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婴儿的生长发育都有哪些特点

婴儿期指的是孩子出生到一岁的这段时间里。婴儿期的孩子那就是标准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小婴儿几天不见就感觉变了样子,一岁之前的这一年,婴儿期的365天,可以说是孩子变化最大的一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如果孩子没有发育好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比如说孩子的身长在出生到一岁这一年会长25厘米,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只成了18厘米,而中间差的7厘米孩子可能永远没办法补回来了。

孩子会哪些变化呢?

1、由抱都不好抱到会自己站起来甚至会走,大动作的变化

刚出生的婴儿有些妈妈抱都不敢抱,但是到了一岁孩子已经经历过了从头都抬不起到到会自己站起来走路。

孩子的大动作发育一般遵循着:“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三个月之前头能够竖起来,因为颈椎的发育比较成熟了,到了6个月孩子腰椎的发育相对成熟,孩子就可以坐起来。到了一岁左右孩子的腰椎发育比较成熟,这时候孩子就可以站起来了。

2、身高体重的变化

出生的时候6斤左右到了一岁就达到20斤,体重翻了两番。而孩子的身长出生时是50厘米,一岁的时候大概是75厘米,一年长了25厘米,这个速度是连青春期都没有办法比得上的,属于非常非常快的。

3、大脑的变化

孩子的头围也在增大,孩子出生的时候头会显得比较大,慢慢的他的头也在增大,但是我们因为身体的增长更快,所以显得头就相对会比较少一些,但是孩子头围也是在增大的。

孩子大脑重量在增大,孩子出生的时候大脑的重量大概是350克左右。而到了孩子一岁的时候,大脑的重量基本上能达到900克,也就是出生时的三倍左右,孩子大脑中将的增加最主要是脑细胞的增加和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变密。

4、消化系统的变化

孩子出生的时候只能喝下十几毫升的奶,到了一岁,孩子一次能喝下250毫升的奶,而且食物也丰富了很多,不但可以喝奶还可以吃饭了。

从无齿之婴到有齿之娃,会咀嚼了,会吃饭了。甚至可以和大人一起上桌吃饭了。

我是菁妈,一个女孩的妈妈,母婴行业培训师,多平台原创作者,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为上千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1、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初期阶段(0~1):在哭叫声中发声,面对面的言语交际—15~30公分,视听结合;能辨别语音、语调和音色的变化,能发出一连串近似词的音节,出现“语音玩弄”现象和“小儿语”;开始模仿别人的发音,出现第一个特定指代意义的单词。

2、婴幼儿言语发展的正式阶段(1~2岁):言语理解能力发展较快,言语表达能力发展较慢,出现语言沉默期;出现“词语爆炸”,双词句快速增长,大量否定句,重叠、省略、替代心理新现象,自我意识萌芽,语言否定,但不等于实际,具有一定的交往需求,但不主动。

3、基本掌握言语阶段(2~3岁):多词句和简单句,发生疑问句高峰,产生句子的整合、接尾、重复现象,与人交往的意图明显加强;增加,但无对应的关联词,语言功能不断丰富和准备。

关于幼儿生理系统发育特点,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成长特点有哪些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60幼儿网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