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幼儿身体发育论文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与幼儿体质健康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与幼儿体质健康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
1、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的
2、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3、幼儿园元素性体育教学初探
4、浅谈幼儿园的体育教育
5、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活动的导入与组织
6、初探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教学现状与实施策略
7、游戏在幼儿园大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8、幼儿园小班情景式体育教学活动实践研究
9、幼儿园的体育教学之我见
10、幼儿体育教育现状的观察与分析–基于对一个连锁幼儿园GM园的田野调查
11、要重视幼儿园与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
12、泾源县教育体育局幼儿园设备采购项目预成交公示
13、论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地位
14、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5、幼儿园体育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
16、让幼儿在互动、挑战中学习–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体会
17、浅谈幼儿园体育课教学
18、幼儿园大班体育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9、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教学活动浅析
20、提高幼儿园体育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有以下几点
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出生后第一年为生长高峰期,2岁之后生长速度会减慢。
2、各个系统、器官不是同步发育的。神经系统发育较早,大脑在出生后2年发育较快,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受遗传、环境的影响,生长发育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幼儿园体格发育测量与评价怎么写
一、评价幼儿体格生长发育的指标类别
通常采用形态指标评价幼儿的体格生长。
形态指标包括长、宽、围、厚、重五类。幼儿体格生长评价中常用身高(长)、体重、头围、胸围、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等指标。
1.身高(长)
身高(长)指头顶至足底的长度,反映幼儿的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50cm;第一年快速增长,1岁可达75cm;第二年生长减速,2岁约为87cm;2岁后至青春期前,身高平稳增加,每年约增加7cm。常用以下公式计算幼儿身高:2~12岁身高(cm)=年龄(岁)7+77。
身高(长)为身体的全长,包括头部、躯干和下肢的长度,幼儿期头部发育较早,下肢发育较晚。因此,常用坐高反映躯干和下肢的比例关系。
坐高是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增长代表头颅和脊柱的发育。
2.体重
反映近期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
出生体重与新生儿的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有关。正常足月头胎男婴出生体重平均为3.3kg,女婴为3.2kg。与身高增长模式相似,体重增长亦非等速增加,出生后头3个月体重增加最快,至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2岁约为4倍;2岁后至青春期前,稳速增长。受营养和活动水平影响,幼儿体重波动范围较宽,可用以下公式粗略估计:
3~12个月体重(kg)=(月龄+9)2
1~6岁体重(kg)=年龄(岁)2+8
7~12岁体重(kg)=[年龄(岁)7-5]2
3.头围
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胎儿脑的发育最早,故新生儿出生时头相对较大,头围平均34cm,至1岁约46cm,2岁约48cm,5岁约50cm;15岁时接近成人的头围,约54~58cm。
4.胸围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肺功能的发育状况,故常用于体育锻炼的效果评估。
新生儿的胸围小于头围,出生时平均32cm;1岁时约等于头围;1岁后胸围应大于头围,其差数(cm)在青春期前约等于幼儿的年龄。
5.上臂围
常用于反映幼儿营养状况。
在无条件测量幼儿身高和体重的情况下,上臂围可用来评估5岁以下幼儿的营养状况:>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6.皮褶厚度
常用以推算体脂含量,判断营养状况,评价体成分。
皮下脂肪占全身脂肪的50%,测量躯干、四肢不同区域的皮下脂肪厚度不仅可以反映全身脂肪含量,还可以间接计算体成分、体密度,常用于判断肥胖和营养不良的程度。
二、幼儿生长发育标准的概念
生长发育标准是评价幼儿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选择评价标准是进行评价的前提,标准不同,所评价的结果也不同。生长发育标准的建立,是利用参照人群(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幼儿人群)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结果,来界定参考值范围的过程。因选择的参照人群不同,标准可分为现状标准和理想标准两大类。
(一)现状标准
现状标准,是以某一区域特定时期无疾病幼儿为参照人群,反映普通幼儿目前的生长状态。建立现状标准的参照人群,一般不做严格的限制,只排除患有各种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急慢性疾病幼儿。
现状标准具有时间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的环境因素的发现和改善,参照人群的特征也会变化,周期性地修订生长发育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想标准
理想标准,是以遗传赋予的生长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健康幼儿为参照人群,反映幼儿应该达到的生长状态。建立理想标准的参照人群,应该选择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的幼儿,所谓最适宜的环境包括:①幼儿的喂养和膳食安排合理,营养素供给充足;②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③可以得到医疗保健服务。
理论上,理想标准高于现状标准。以理想标准进行评价,适用于国际上的比较,并易于发现差距;以现状标准进行评价,适用于反映在目前环境条件下,个体在幼儿群体中实际的发育等级或相对位置。
三、基本形态与生理机能指标的测量技术
准确而稳定的测量结果是正确评价的前提,提高测量准确性的技术要求包括:测量前要校正测量仪器、统一测量方法,测试人员要熟练掌握测试技术;测试时,场地安排、检查流程、人员配合要合理,减少测试误差。
(一)身高的测量
使用前应用水平仪检查身高计是否放置平稳,用直角尺检查滑测板与立柱是否垂直,用标准钢卷尺校正刻度尺,误差不得超过0.2%。
幼儿取立正姿势站在底板上,两眼直视正前方,两臂自然下垂,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约60,脚跟、臂部和两肩胛间三点紧靠立柱,躯干自然挺直,头部保持正直。测量者向下轻移滑板,使顶板与颅顶点接触,同时观察被测者姿势是否符合要求。读数时,误差不超过0.1cm。
(二)体重的测量
幼儿使用杠杆式磅秤,最大载重50kg,精确度50g。测量前校正磅秤零点。
幼儿空腹或餐后2小时测量,尽量排空大小便,穿单衣、单裤。称重时,3岁幼儿取站位立于秤台正中,身体不能接触其他物体。测试者先放置砝码使之接近幼儿年龄相当的体重,称量时迅速调整游锤至杠杆平衡。读数,以千克(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
(三)头围的测量
使用软尺,刻度精确到1mm,测量前用标准钢卷尺校正。
测量时,幼儿取坐位或立位。测量者立于右侧或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右侧眉弓上缘处,右手持软尺经枕骨粗隆、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读数时,误差不超过0.1cm。
测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位置对称。
(四)胸围的测量
使用软尺,刻度精确到1mm,测量前用标准钢卷尺校正。
测量时,3岁幼儿取立位,裸上体,两臂下垂,均匀平静呼吸。测量者面对幼儿,将软尺上缘经背部两肩胛骨下角下缘绕至胸前,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右侧胸前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经左侧乳头下缘回至零点。读数时,误差不超过0.1cm。
(五)皮褶厚度的测量
常用测试部位有:①肱三头肌部:位于肩峰点与桡骨点连线中点、肱三头肌的肌腹上。②肩胛下角部:位于肩胛下角下端约1cm处,皮褶方向与脊柱成40角。
使用皮褶厚度计测量,使用前调整零点,校正压力,将仪器臂钳的两个接触点间的压力调整至10g/mm2范围内。
测量者左手拇、食指将幼儿皮肤和皮下组织捏紧提起(拇食指间约保持3cm距离),右手持皮褶厚度计,张开臂钳,在距离左手指捏起部位附近处钳入约1cm,放开活动把柄,读数并记录。测试误差不得超过5%。
(六)肺活量的测量
肺活量是指一次深吸气后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反映肺容量及呼吸肌力量。
肺活量测量常使用回转式肺活量计。用前检查刻度准确性,有无漏气、漏水,然后盛满与室温相近的清洁水至标志线。正式测试前,先测水温,并调整读数指针基部至相应的摄氏度处为零点。
测试时,幼儿取直立位,先做一两次扩胸动作,然后尽力深吸气,吸满后憋住气,向肺活量计的口嘴内以中等速度尽力呼出,直到不能再呼气为止,待浮筒平稳后读数。每位受测幼儿测3次,选最大值记录,单位为毫升(mL)。
(七)脉率的测量
脉率为单位时间内测得的脉搏次数(次/分),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脉率的个体差异较大,且易受体力活动和情绪变化的影响,应在安静时测量。
测定前令幼儿休息15分钟,伸右前臂平放于桌面,掌心向上。测试者用食、中、无名指指端置于受试幼儿腕部桡动脉上,施以适当压力即可感到动脉搏动。连续测量3个10秒钟脉搏数,直到其中两次相同而与另一次仅差1次时,可认为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测量30秒钟脉搏数,乘以2,记录为脉率。所用秒表误差不超过0.2秒/分。
五、幼儿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
生长发育评价,是通过与标准或参照值进行比较,对幼儿个体或群体的发育程度和发育特征作出判断的过程。可从生长发育水平、生长发育速度、发育匀称度和成熟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生长发育水平的评价方法
生长发育水平评价,是对幼儿个体或群体的发育水平在参照人群中所处的等级或相对位置做出判断的过程。常用的指标有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
按照评价所使用的生长标准建立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离差法、标准差分(Z分)法、百分位数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离差法和标准差分法本质上是一类方法,适用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数据;百分位数法适用于任意分布数据,如正态分布、偏态分布、不规律或未知分布等。
(二)生长发育速度的评价方法
生长速度指幼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增长的量,以年(月)增长值、年(月)增长率表示。生长速度评价,是通过对个体进行定期、连续的生长发育测量,以计算身高的年(月)增长值,并将该值与参照人群生长速度值相比较,做出生长速度属于正常、不增、下降和增长不足等评价结果。
生长速度评价采用纵向动态的观察方法,最能反映幼儿的生长轨迹和趋势,体现生长的个体差异。
制定生长速度标准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对参照人群生长发育指标的追踪调查,若无追踪调查资料,也可用半追踪调查或横断面调查资料制定。但后两种资料制定的速度标准一般仅用于群体评价,而不适用于个体评价。
(三)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是根据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将两项或多项指标联合起来判断营养状况、体型、体能的变化,是一种综合评估体格生长的方法。
指数大致可分为三类,彼此又可交叉应用。第一类为体型指数,第二类为营养指数,第三类为功能指数。
幼儿体格评价中最常用的是BMI,该指数不仅能较敏感地反映身体的充实度和体型胖瘦,且受身高的影响较小,与皮脂厚度、上臂围等反映体脂累积程度指标的相关性较高,是评估幼儿营养状况的较好指标。我国目前已制定0~7岁幼儿年龄别BMI参考值,WHO也制定了0~5岁幼儿年龄别BMI变化曲线图。
(四)发育年龄评价法
发育年龄又称生物年龄,是相对于时间年龄提出的。生长发育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同为4岁的幼儿,有的已开始换牙,有的则没有,前者较后者的发育成熟程度相对高。在这种情况下用时间年龄(4岁)就无法区别两者的发育差异,而发育年龄评价法则为评估发育成熟程度提供了一个较可靠的方法。
常用的发育年龄有骨龄、齿龄、身高年龄、第二性征发育年龄等,幼儿保健中最常用的是骨龄评价。骨龄,即骨骼的年龄,是以骨骼钙化程度来反映幼儿发育水平和发育成熟程度的指标,骨龄评价一般由专业技术人员测评。
中班幼儿身心状况分析
中班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的特点。中班幼儿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减慢,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4岁时身高约为出生时得两倍,体重约为出生时的五倍。4岁幼儿在运动的速度、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已经有了提高。精细动作进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动作协调性增加,多余动作减少,表现在快走、跳跃、攀爬、翻跟头、停步等比较自如.全身运动时,身体各部位都能较好地协调活动,而且可以做一些精细动作,如:自己系鞋带、用筷子吃饭、用剪刀剪直线,自己穿衣、系扣子等自理能力大大提高。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幼儿活动。
2、心理发展的特点。
认知活动表现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认知活动中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过度,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联想思维。抽象思维也开始萌芽,词汇量增加迅速,发音正确,语言表达力发展迅速。对事物充满好奇,认知能力迅速提高,求知欲增强最爱问为什么。儿童在这个时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十分突出,最喜欢听故事、看图画书等。他们的意志力逐渐加强,行动有了初步的目的性、组织性,能在集体生活中较好地遵守规则,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
自动结伴交往能力发展,健康情感发展迅速。儿童经过小班一年的适应,已经习惯了幼儿园生活,开始把自己或别人的具体行为与普通行为规则相联系,并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还具有乐群感,非常喜欢与小朋友玩,出现了三五成群的好朋,但群体并不固定.儿童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和打闹,通过解决发生的矛盾,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游戏的规则和交往的方法。
关于幼儿身体发育论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360幼儿网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