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姓何的名人,湖北天门出过多少名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湖北天门出过多少名人
天门是湖北省直管市,在秦时就设置了竞陵县。“三乡宝都,地灵人杰”,历朝历代,名人辈出。
在天门人心中,最有名的天门人是陆羽。陆羽是唐代著名茶学专家,因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名闻天下,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开创了一个茶的时代,他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标志。
在天门市有一个陆羽广场,旁边有个陆羽故里园,园内有个“茶经楼”,2013年建成,2015年笔者和几个朋友专门去天门市登上了茶经楼。中的插图即是笔者当时拍摄。此楼唐代建筑风格,楼高九层,53.85米,号称世界茶文化第一楼,这倒是名不虚传。有文字说它是古今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其他三楼是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我就不好评价了。
天门古称竟陵,读中国文学史,知道有个竟陵派,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同在湖北的公安派一样,主张“文学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笔者还知道天门在现代还有个著名诗人和翻译家邹荻帆。曾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著有诗集『青空与林』、『噩梦备忘录』、『尘木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作品曾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天门是著名侨乡、高考状元之乡,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卫星、欧阳明高、泰康人寿CEO陈东升、经济学家石康永、当代作家、七月派代表诗人冀汸等。
何韩一家亲的由来
何姓有很多源流。从“韩”转音为“何”,是流传最广、最被认可的说法。
“现在云南还保留着‘何韩一家’的传统,韩家婚丧嫁娶,何姓族人会来帮忙,反过来也一样。”河南何氏宗亲总会会长何春亮介绍。
何姓源于韩姓,后人音译发生了转化,将“韩”误读成了“何”。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乔对此解释得更为详细:谈“何”,得先从韩姓的得姓始祖韩厥说起。
韩厥是韩武子的三世孙。“韩武子”,名韩万,是西周成王弟弟唐叔虞的后人,被封于韩原(今山西省汾水以北),韩厥的后人以封地为氏,称韩氏。
这一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韩世家》中得到了印证。那么,韩姓怎么变成了何姓?据史籍记载,“周成王弟叔虞封于韩,韩灭,子孙分散江淮间,转音为何”。
源流二
韩瑊“指河为姓”免于刀祸
除韩姓因误读、转音为何姓的说法之外,还有一个戏剧性的“指河为姓”的故事。河南何氏宗亲总会副秘书长何明亮提供的文字版“安徽省潜山县何氏族谱”有详细记载:韩厥的后代三家分晋,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韩被秦灭掉,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王安的叔叔韩瑊与妻子流寓庐江,靠摆渡维持生计。
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刺客袭击。他怀疑是六国的残存势力干的,下令将六国后人斩草除根。
一天,一个兵吏登上了韩瑊的船,假装不经意询问他的姓氏。当时天气寒冷,不明就里的韩瑊指着河水,开玩笑说:“这就是我的姓。”韩瑊的意思是,水寒喻韩。幸运的是,察访者误解成“指‘河’为姓”。韩瑊安然无事,后来便依音改姓为何。
这段故事记录在《浈阳水木记》中,但在浙江何氏总会会长何德宝和河南何氏宗亲总会会长何春亮看来,何氏正史之祖是何庶,韩瑊(何瑊)实无其人。
源流三
为升迁或逃难,不少人改姓为何
河南何氏宗亲总会顾问何仁义说,何姓的来源不一,有多种说法。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但因为他同母异父的姐姐何皇后,深得汉灵帝宠爱,于是改朱为何。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明确列出,方孝孺后代为避难逃至庐江县,改方为何,他们“生姓何、死姓方”,墓碑上刻“方何氏”。
另据《兰州府志》记载,元朝的吐蕃宣慰使锁南之子锁铭,在明朝任河州卫指挥同知,被赐姓为何;鲜卑复姓贺拔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单姓何。
何姓名人
古代何家“盛产”驸马和皇后
据史书记载,何家小伙不但博学多才,人还长得帅,深受帝王皇后和公主厚爱,多人被招为驸马。何家女子貌美,不少人被册封为皇后。
三国魏至南朝梁的近300年时间里,从何桢开始的10代人中,70余人见于史书,其中封侯者10多人,6人招为驸马,3人成为皇后,高官14人。
从古至今,何姓人口数量呈上升态势,截至今天,何姓人已达1300多万,为全国第18大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6%。
“如今四川何姓人数量第一;其次是湖南和广东,3省约占全世界何姓人的44%;然后是河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苏、云南6个省,超过29%。”何春亮说。
河南何氏
不少人祖籍在山西洪洞县
《世界何氏会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指河易姓来于韩,庐江远流长”,庐江被认为何姓发源地之一。
何春亮说,去年开了一次论证会,基本结语是在安徽潜山县。潜山有过去老何家的坟茔和很多文字实物。
何仁义补充说,当时潜山归庐江郡管辖,“就像争论诸葛亮的故乡是南阳还是襄阳一样,古时襄阳可能归南阳管辖。”
对此,《安徽通志》、《庐江县志》也记载:“庐江何氏,相传系方孝孺先生之后”。
河南的何姓来源于哪里?洛阳、平顶山的何氏族人称,他们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吾祖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洪武年间由大槐树迁豫洛马岭山中,躬耕田桑,封山育林,凿石建庄。”
萧远山是何背景武功师出何人
一
三十年前,雁门关一战可谓惊心动魄。由慕容博假传消息所引发中原武林高手围攻萧远山一家,最终导致萧远山家破人亡,而中原武林高手领头人玄慈汪剑通事后才发现信息是假,为之抱憾半生。
萧远山本是辽国贵族后裔,但是一身武功匪夷所思,竟然在雁门关与中原武林高手杀的昏天黑地,取了十多条高手的性命,这份武功足以震慑群雄。萧远山武功竟然如此之强,那么他的师父绝对不简单。
萧远山显露的武功太过另类,和中原武林高手的武功套路是不一样的,这让与之交手的高手三两下都被击倒。
那辽人并不答话,转手两个回合,再杀二人,忽起一足,踢中了汪帮主背心上的穴道,跟着左足鸳鸯连环,又踢中了带头大哥肋下穴道。这人以足尖踢人穴道,认穴之准,脚法之奇,直是匪夷所思。
再看萧远山在跳崖之前留下的“绝笔书”:
余授业恩师乃南朝汉人,余在师前曾立誓不与汉人为敌,更不杀汉人,岂知今日一杀十余,既愧且痛,死后亦无面目以见恩师矣。
由此可见,可以得知萧远山师父的信息有以下几点:
1.萧远山的师父是汉人,而且此人忠君爱国。
2.萧远山的师父应该不是正常的武林门派出身,武功套路更接近实战,而非招式繁复。
3.此人肯定经受过郁郁不得志,不然不会有闲工夫收徒。
4.在雁门关大战之前,他师父已经过世。
5.此人和大辽应该没有正面为敌,不然不会收萧远山为徒。
二
萧峰自尽是1094年,他出生是1060年,也就是说雁门关大战是在1061年,此时萧远山的年龄不能准确得知,就按此时三十岁来分析,也就是说在1060年,三十岁的萧远山武功就已经大成,而且他的师父注定在1060年之前过世。
故而,萧远山的武功应该是在1040年到1060年之间学到,而他的师父应该就是在这个时间过世。
之前岳老三看到有人分析是杨家将里面的杨四郎,其实时间明显对不住。因为杨家将损伤最惨一战是“金沙滩”,而时间是在983年,此时杨四郎至少有二十岁,那么到1040年也就是萧远山十岁之时,杨四郎的年龄就将近80岁,而杨四郎毕竟不是逍遥派高手,那个时代杨四郎就不可能这么高寿。所以岳老三认为杨四郎可能性基本没有。
那么在1060年之前活动的著名人物有谁呢!恰好有一个,就是“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生于1008年,卒于1057年,自少入伍,多智谋,英勇善战,一生主要对抗西夏,其中夜袭昆仑关是他的经典之作。
从各个方面分析,狄青是萧远山的师父是合理的:
第一,时间对得住。
前面分析的萧远山的师父在1060年过世,而狄青是在1057年过世,符合这个时间点。
第二,狄青是大宋武将,忠君爱国,却总是被猜忌。
既然是武将,狄青的武功绝对非同小可,绝对有让人闻风丧胆的杀招,出手注定不凡。而且狄青一直对大宋忠心耿耿,却一直被猜忌,最终郁郁而终。而萧远山的师父也是对大宋忠心耿耿,让他不得伤害汉人。
第三,狄青没有正面与大辽为敌。
狄青一生的战绩都是在与西夏的对决中获得,并没有与大辽直面交锋,他的内心并没有痛恨大辽,所以能够收大辽的年轻人作为弟子。
而这些条件狄青都恰恰符合,可以看出萧远山的师父是狄青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三
萧远山与狄青应该是在西夏边境相遇,当时狄青还是大宋的主将,镇守西北边境,主要是针对西夏。
而在萧远山17岁之时在在塞北牧马,不知不觉来到宋辽边境之地,随后又闯入大宋境地,而被狄青的部队当做“奸细”而擒获,当狄青在审问他的时候,他却只会契丹话,这让狄青很好奇。
狄青懂契丹话,在了解的过程中狄青得知这是个无辜的小伙子,狄青观察到他骨骼清奇,魁梧身材,一看就是练武的好材料,于是狄青就决定把自己的功夫传给他。
萧远山的武学天赋极高,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就把狄青一身武功全部学会,随后他离开了师父。在离开之前,狄青对他有所交代,就是此生不得告知外人他的师父是谁,不得用武功杀汉人,而萧远山铭记在心。
随后,萧远山回到大辽,用十年时间把所学的武功融会贯通,融合大辽的一些手法招式,更是奥妙无比,这样他的武功才真正精进,成为一名高手。
可见,萧远山的师父自是大有渊源,而狄青是可能性最大的。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51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潍坊的名人有谁
诸城名人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
诸葛丰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后因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官,贬为庶人,后老死家中。
翟銮:
翟銮(1478~1547),字仲鸣,明中期大臣,祖籍诸城,洪武初移居京师。1505年(弘治十八年)举进士,授庶吉士,正德初改编修,继为刑部主事,进为侍读。嘉靖初,升为礼部右侍郎。1527年(嘉靖六年)升为内阁大学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渊阁,皇帝亲赐银章一枚,文曰“清谨学士”。内阁大臣杨一清、桂萼、张璁先后去职,他独掌内阁事务两月余。后因母死,回乡守灵3年。复起后,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巡视北部边防,诸边文武将吏皆受其节制,且赍50万两白银犒边。回京后以原官入阁。
赵明诚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岔道口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与李清照结婚后,赵明诚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赵挺之:
赵挺之(1040—1107)
北宋大臣。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石林燕语》卷三),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初,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元祐四年(1089),坐不论蔡确,出通判徐州,移知楚州。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即位,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余力。崇宁元年(1102),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五年(1106),进拜尚书右仆射(《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一)。既相,与蔡京争权,屡陈蔡京0恶。大观元年(1107),蔡京再相,赵挺之罢相,授佑神观使(同-卷一二)。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全宋诗》卷八七五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二一〇七收其文十七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〇二、《宋史》卷三五一本传。
儿子为:赵明诚,儿媳为:李清照
张择端
张择端(ZhangZeduan,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画家,艺术大师。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师丹:
师丹(?~公元3年),字仲公,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臣、政治家。哀帝时曾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以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后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
师丹师事匡衡,研治《诗》,举孝廉为郎。元帝末,为博士,因事免官。汉成帝建始年间(公元前32—前29年),州举茂材,复补为博士,出为东平王太傅。后经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的举荐,入朝任光禄大夫,不久又为少府、光禄勋、侍中,很受成帝的尊敬和重用。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任师丹为太子太傅。定陶王继位后,师丹为左将军,赐爵为关内侯,领尚书事,不久又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以后又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甚得信任…
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细君,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他英勇善战,富有谋略,使赤眉军由最初的百余人,发展到上百万人,与绿林军一样,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两支农民起义武装。他率部同绿林军一道,血战六年,推翻了以王莽为首的封建王朝,摧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绝大部分封建政权,写下了农民战争史上令人瞩目的一页。
梁丘贺:
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
西汉时,诸城称东武,始为侯国国都,吕后七年(前181年),设东武县,县治并为琅琊郡治,是沿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盛行,朝廷设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博士就是经师,任务是记诵和解释儒家经典),专门传授五经。一些有名的儒士,也自设塾学,传经授徒,世代传经。东武出现了“匡伏之学”、“梁丘之学”、“徐氏之学”、“伏氏之学”等等。
刘统勋: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丁耀亢:
丁耀亢(1599—1665年),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60岁后患目疾,又号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清初文学家。
(1599—1665年),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60岁后患目疾,又号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清初文学家。
徐会沣:
徐会沣(1837~1906)字东甫,山东诸城人。清末大臣。1868年(清同治七年)进土。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后,历任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乡试正考官、会试副考官,礼部、工部、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为慈禧和光绪宠臣之一。工书法,风格雍容典雅。北京故宫大殿有其书写的联语。
严高:
严高,生卒年月无考。西晋琅琊郡(郡治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后,于太康元年(280年),在吴所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下辖候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等5县(其范围相当今福州市、宁德地区、莆田、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域)。太康三年(282年),严高为首任晋安郡太守,原计划在闽越冶城旧址修建郡城。后嫌故城地势局促,不能容纳更多人众,乃计划改建于白田渡,又嫌非南向而作罢。后有人建议,闽越故城以南小山阜前地势平坦,有发展余地,可以筑城。严高采纳此议,遂动工筑成郡城(位于今福州市区冶山以南、鼓楼口以北)。城有5门、12桥,规制较冶城为大,后世称为“子城”。
王恩多:
王恩多(1944年11月18日—),女。出生于重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加入九三学社。祖籍为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诸城。
伏寿(?—214年),汉献帝皇后,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是学者伏完,母为阳安长公主刘华。作为皇后二十年,于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闭而死。
立为皇后
伏寿,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伏完,沉着器度大,袭爵不其侯,娶汉桓帝女阳安公主刘华,为侍中。
王叔铭:
王叔铭(1905年10月16日—1998年10月28日),本名醺,号叔铭,汉族,山东诸城人;1941年授予空军少将,时任空军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953年10月晋升二级上将,时任空军总司令,后又晋升为国民党空军一级上将;;1998年10月28日病逝中国台湾台北市,享年93岁。
伏完:
伏完(?-209年),琅邪东武(今属山东)人,东汉末大臣,汉献帝伏皇后之父。历官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
公冶长:
公冶长(?—?),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汉族,春秋时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
公冶长(gnychng)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
王尽美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山东省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人。中共创始人之一,山东省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还有窦光奈、王愿坚、王希坚、崔嵬、数不过来!
关于姓何的名人和湖北天门出过多少名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360幼儿网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